导读
一、实验室简介
绿色化工与工业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根据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要求,在原“绿色化工与工业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依托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并联合依托华东理工大学能源化工过程智能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功能性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稀土材料研究中心、上海多级结构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的优势力量,优化整合建设,2015年9月30日由国家科技部正式发文批准建设(国科发基[2015]329号),2023年4月通过由国家科技部和国资委组织的专家组论证。
实验室面向国家“双碳战略”和“卡脖子问题”的重大需求,以及我国绿色化工与工业催化行业发展的重大挑战,围绕“资源多元化、过程绿色化、产品高端化”三个重要发展方向,重点开展多元化碳资源催化转化技术、过程绿色低碳催化技术、高端化学品生产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在该过程中,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在绿色化工与工业催化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应用基础研究创新策源地和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地,为我国绿色化工产业链构建及领先化工技术走向世界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实验室围绕上述目标,不断凝练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包括多元化碳资源催化转化技术、过程绿色低碳催化技术、高端化学品生产技术、催化新材料四大研究方向,通过构筑精准催化体系,凝练关键科学问题,发展高效的研发新范式,突破绿色化工高效催化关键共性技术,实现化学品的原子经济性精准制造。
实验室结合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技研发项目,截至2022年底,共牵头承担国家级项目2项、课题15项,参与国家级课题8项,牵头承担省部级课题303项。此外,实验室还参与国际合作研究课题11项。
实验室取得了一批创新性研究成果并实现产业化,共获得了26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其中,参与开发的“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16年),“高效甲醇制烯烃全流程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7年),“稀乙烯增值转化高效催化剂及成套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8年),“苯乙烯生产过程节能降耗运行优化技术”获上海市科技发明一等奖(2016年),“芳烃氨氧化制芳腈系列催化剂及工艺技术开发”获中国石化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16年),此外,获批以来还获得中国专利银奖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4项。实验室开发的乙苯和烯烃裂解技术分别获美国《烃加工》杂志2019年度最佳石化技术提名奖、2020年度最佳催化技术提名奖和2021年度最佳石化技术奖。实验室开发的全新结构分子筛材料SCM-14,获得国际分子筛协会(IZA)授予的结构代码 SOR。这是我国企业第一次开发出全新结构的分子筛,实现了国内企业在新结构分子筛合成领域零的突破。基于SCM-14新结构,开发了新一代高性能丁烯异构化催化剂,并在中原石化实现工业应用,成为我国首个实现工业应用的原创分子筛催化材料,对于推动我国石油化工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实验室注重研究成果的论文发表、专利保护与标准制定,获批以来,实验室在Nat. Comm.、Chem. Soc. Rev.、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J. Catal.、Catal. Sci. Technol.、Micropor. Mesopor. Mat.、Ind. Eng. Chem. Res.、ChemCatChem等国内外期刊上共发表论文85篇,提高了实验室的学术影响力;围绕甲醇制烯烃、合成气制乙二醇、稀乙烯制乙苯等核心技术,实验室共获授权1877项国内外发明专利,形成了有效的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网络;在标准制定方面,实验室共参与制定了47项国内外标准,其中包括美国ASTM标准12项、国家标准8项。实验室张育红教授自2009年起担任国际标准组织ASTM D16.02(芳烃氧化物)分技术委员会主席,2019年获ASTM授予的功勋奖和会士称号,功勋奖是ASTM 组织授予其个人会员的最高奖项,张育红教授成为国际上获得此奖的第16位成员,也是在石油石化领域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专家,实验室在核心技术上的话语权得到了有效提升。实验室拥有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科研队伍。实验室建成了一支拥有专职科研人员196人,由工业催化、化学工程、分析化学、理论催化等领域学术骨干组成的科研队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国家杰青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万人计划”专家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4人,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 ASTM国际标准组织分会主席1人。人才队伍中正高级职称90人、副高级职称91人、中级职称14人、初级职称1人,博士学历154人、硕士学历32人,为实验室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验室得到了上级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依托单位的大力支持。实验室规划实验用房24503余平方,科研仪器、设备合计10987台套,原值近12亿元,可满足实验室开展各项研究的需要。按照确定的四大研究方向,实验室拥有高通量新型催化材料合成实验平台、反应-分离过程强化技术实验平台、新型催化材料评价实验平台、新型催化材料分析-表征平台、新型催化材料工程化研究平台。
在上级主管单位和依托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实验室将始终重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以解决行业共性问题、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为目标,力求实现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建设科研成果与应用技术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以更好地发挥绿色化工与工业催化领域的专业引领和技术辐射作用。合成化学实验室仪器设备推荐
二、组织架构
三、实验室主任
杨为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84.9-1994.7就读于南京大学化学系,先后获化学专业学士和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学位。毕业后,在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从事工业催化剂和催化反应工程技术研究。1998.11-1999.11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催化研究所作访问学者。现任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院长和绿色化工与工业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从事石油化工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与工程开发,在石油化工绿色生产、资源优化、节能降耗新技术开发方面开展了创新性工作,研究成果在52家企业实现工业应用,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我国石油化工绿色化、低碳化技术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面向绿色化工技术发展前沿,聚焦催化新材料,创制了全新拓扑结构的SCM-14、SCM-15分子筛材料,被国际分子筛协会分别授予结构代码SOR、SOV,实现我国企业在新结构分子筛合成领域零的突破。
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中国专利银奖1项及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6项。并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侯德榜化工科技成就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及“中国石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和管理专家”等奖励与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当选中国化工学会、中国化学会首批会士。
四、第一届学术委员会
五、学术顾问
六、学术带头人
七、依托单位简介
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院)是我国最早从事石油化工技术研发的综合性科研机构之一。1960年,为解决人民穿衣问题,上海市“闵行会议”决定组建上海市石油化学研究所(即上海院前身),承担起腈纶原料丙烯腈的催化技术研究任务。1984年,上海市石油化学研究所成为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的直属科研单位,1990年正式更名为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2022年10月20日,注册成立“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经过6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上海院有限公司已成为科研力量雄厚、装备设施齐全的综合性研发机构和中国石化重要的石油化工科研开发基地,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和上海化学工业区分设科研创新、工程化研究两个基地,在中国石化下属南化公司、天津石化、仪征化纤、川维化工、巴陵石化5家企业设有分院,代管1家中国石化全资子公司(“中石化新材料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目前,上海院有限公司拥有基本有机原料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绿色化工与工业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研发基地,建有中国石化合成纤维加工应用中心,中国石化高端精细化学品、光电材料等2个联合研发中心,中国石化甲醇转化技术、三采用表面活性剂、芳烃技术、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高端精细化学品、氢能技术等6个重点实验室,是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油化学分技术委员会的依托单位,拥有国家人社部博士后工作站。
上海院始终以推进中国石油化工技术进步、服务企业发展为己任,大力推进有机原料(烯烃、芳烃及其大宗衍生物)、碳一化工、合成材料、油气助剂、精细化工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形成了以石油化工催化剂及成套技术为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研究领域涵盖了当前石油化工及煤化工产业链的主体技术,已成为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力量。开发了丙烯腈、甲苯歧化、苯乙烯、醋酸乙烯、环氧乙烷、精对苯二甲酸、乙苯、异丙苯、裂解汽油加氢、甲醇制烯烃、合成气制乙二醇等一大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催化剂和成套技术,以及芳香腈、表面活性剂、绿色聚酯、高性能纤维、可降解材料等系列化产品技术,在国内外石化装置上成功实现工业应用,保持了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甲苯歧化成套技术及催化剂、乙苯/苯乙烯催化剂、二乙烯基苯催化剂、氧化脱氢催化剂和多金属聚醚催化剂等产品和技术先后出口东南亚、西欧、中东、北美等地。近年来,上海院坚持创新驱动战略,积极拓展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产品研发领域,协同推进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创制的全新结构分子筛SCM-14、SCM-15获得国际分子筛协会授予的结构代码SOR、SOV,实现了我国企业界在该领域零的突破,强化高性能材料、新能源技术领域技术攻关,为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提供有力支撑。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30余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5项,中国专利金奖5项、银奖2项等。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上海院坚持“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理念,培育了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技术骨干,形成了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人才队伍,为我国石油化工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建院以来,从上海院成长出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培育了多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上海领军人才等,现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8名,ASTM国际标准组织分会主席1名。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海院将坚持“四个面向”,秉承“艰苦创业、严谨求实、协力攻关、开拓创新”的企业精神,勇担创新责任、勇攀科技高峰,为中国石化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走向世界领先提供科技动能,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绿色化工与工业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