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家戴立信:从沪江大学开启科技报国之路

学术   2025-01-01 10:04   广东  



戴立信是我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他秉持科技报国之心,勇于攀登科学高峰,在金霉素研究、有机硼化学、金属有机化学、不对称合成化学等多个领域取得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创新性成果。戴立信的科研之旅,始于沪江大学,那里不仅孕育了他对化学的浓厚兴趣,更铸就了他服务国家的坚定信念。


戴立信



戴立信,1924年11月13日出生于北京。祖父戴儒彬是上海知名实业家、慈善家,投资了多家民族企业。父亲戴臣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成为煤矿工程师,曾参与叙昆铁路的建设。戴家家风优良,戴立信兄妹四人除大姐外,都接受了高等教育的熏陶。


1930年,戴立信进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读书。两年后,转入北京育英小学。1936年,考入北京育英中学。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北平局势日益恶化,戴立信随父母经由青岛逃难至上海,投奔祖父家。抵沪不久,又遭遇日军对上海发动大规模进攻。祖父一手创立的企业被炮火摧毁,年迈的祖父母在惊扰动荡中相继离世。国仇家恨,在年幼的戴立信心中刻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1937年9月,戴立信进入省立上海中学学习。翌年9月,转至上海金科中学继续学业。又过一年,戴立信再次转学,进入上海三育中学就读高中。在这所学校,他有幸遇到一位姓桂的化学老师,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在桂老师的引导下,戴立信初次接触到化学知识。


少年时期的戴立信


1942年,戴立信从上海三育中学毕业,考入沪江大学化学系。沪江大学校址原本位于杨树浦军工路,校园占地超过300亩,拥有30多幢建筑,教学和科研设施一应俱全。然而,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学校校园被日军抢占,师生被迫迁至圆明园路的真光大楼内,在那里艰难地维持着教学活动。


真光大楼


尽管办学条件受限,沪江大学仍努力保持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学校特别租借了实验室设备,为学生开设各种实验课程,并设立讲演课,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做学术报告,向学生介绍化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时任沪江大学理学院院长的郑章成记载:“化学系共有二十四课程,内三课为讲演,二十一课为实验。”实验室位于南京东路的慈淑大楼内,戴立信和同学们需要频繁往返于大楼与学校之间上课,颇为辛苦。


《沪江年刊》中描绘在慈淑大楼学习的场景


为了让师生接触到国际前沿的化学知识,曾任化学系系主任的徐作和在1935年翻译了美国大学的化学课本Deming's General Chemistry,这本书也是戴立信曾使用过的教材之一。此外,沪江大学化学会还创办了会刊《化学》。唐宁康教授经常强调“一定重视实验,实践在先”,他亲自教授普通化学、分析化学、高等有机化学三门课程,并且在上课时采用中英文对照的教学方式,这给戴立信留下了深刻印象。


徐作和


戴立信的学习兴趣十分广泛,除了化学课程外,他还去旁听历史系的课程,尤其钟爱蔡尚思教授的讲课。蔡尚思是著名历史学家,在沪江大学任教十七年期间讲授历代文选、中国通史、中国政治思想史等课程,吸引文、理、商三学院的学生选修。他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学术造诣大大拓宽了戴立信等沪江学子的知识视野。


在那个租界外战乱频仍、炮火隆隆的时期,戴立信和同学们尽力利用一切时间读书学习。在沪江求学期间,他不仅学习理论课程,研读国外教材,还在学校实验室里接触到各种化学仪器,进行了大量化学实验,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化学的理解,为日后的科研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3年春,国内形势日益严峻,戴立信在沪江大学的学习生活被迫中断。1943年3月23日,沪江校政会召开特别会议,宣布学校将于4月1日起完全停办。沪江同学会成立“沪江书院”,保存学校“火种”。


《毕业歌》歌词


当时的学生满腔愤慨,唯以传唱爱国歌曲寄托情怀。戴立信几十年后仍清晰记得《毕业歌》,其中几句唱道:“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我们不愿做奴隶而青云直上!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我们今天是弦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国家历经沧桑,个人亦难独善其身,然而,正是这些艰难困苦,激发了戴立信读书救国的壮志豪情,让他领悟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刻含义。鉴于时局动荡,上海已非久留之地,他被迫告别沪江的校园生活。经过半年艰苦跋涉,辗转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西等地,最终在西迁至贵州的浙江大学化学系借读。


浙江大学师生在贵州以庙宇为教室,以油灯为伴,夜以继日地苦读钻研。校长竺可桢广招贤才,各系教授名声卓著,学术研究氛围十分浓厚。化学系由著名分析化学家王琎担任主任,而有机化学课程则由王葆仁教授主讲。戴立信回忆道,在贵州期间,尽管面临没有自来水、电、煤气的困境,学校还是安排了丰富的有机化学实验,为他的学术成长提供了宝贵机会。他还积极参与反对内战、呼吁和平的学生运动。


浙江大学湄潭校舍


戴立信从浙大化学系毕业,先后在上海钢铁公司、华东矿冶局就职。1952年,他调任华东矿冶局劳动工资科副科长。1953年,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从事金霉素的提取和合成研究。


20世纪50年代的戴立信


在国家“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戴立信参与组织全所骨干从事国防任务,出色完成了火箭推进剂和铀同位素分离用的氟油等研发工作。80年代中期,戴立信又在花甲之年开始不对称合成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993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3年戴立信当选院士,与院长路甬祥合影


戴立信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对学科发展具有前瞻引领作用的战略家。他长期关注有机化学的整体发展趋势,多次主持并参与化学学科的战略研讨会,积极推动化学与药物、材料和生物学等领域的深度交叉,同时倡导绿色化学及化学与产业的紧密结合。他竭力促进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乃至中国有机化学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中国化学走向世界舞台做出了重要贡献。戴立信先后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化学会终身成就奖”等多项荣誉。


2019年4月24日,在女儿的陪伴下,戴立信回到上海理工大学访问。他深情表示,尽管自己在沪江大学的学习时间并不长,但对学校的情感却异常深厚。他一直密切关注着学校的建设与发展,看到学校教师队伍日益年轻化,感到无比自豪与欣慰,并坚信学校的未来发展将更加蓬勃辉煌。


戴立信在上海理工大学校门前追忆求学时光


2024年5月13日,戴立信在上海逝世,享年百岁。八十年砥砺奋进,一百载春华秋实。戴立信百年人生与国同行,诠释了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内核的科学家精神。纵观他的学术成长历程,其个人发展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他的求学之路虽历经波折,却从未停止对知识的追求。他对科学的执着热爱,对国家的一片赤诚,镌刻在历史长河中,激励着每一位学子。

文字:魏煜星 孔娜 (上海理工大学)

*来源: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化学加
十年品牌明星号,投稿 gongjian@huaxuejia.cn,合成化学产业资源聚合服务平台,SixMol六摩尔仪器设备供应商。央视两次报道,化学加APP已编入大学教科书,2014年11月13日创设。化学加,加你更精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