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以来,全国已经完成医药、能源、工程等多个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化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也在重组过程中,化学加特别整理汇总化学相关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供大家参考。
重组后的化学化工医药相关全国重点实验室
能源催化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
一、实验室简介
能源催化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是依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整合原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研究所能源领域骨干研究力量重组而成。实验室于2022年2月纳入中国科学院典型性重点实验室序列,进入院内筹建,是全国首批20个重组的全国重点实验室之一。
实验室以“能源科学与技术创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为使命,聚焦国家能源安全和“双碳”目标,开发多种能源优势互补、耦合利用关键技术,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提供高质量科技支撑。
实验室发展目标: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新体系和工业流程再造提供技术支撑。在能源催化转化领域,成为代表国家最高水平、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主要研究方向:实验室布局催化基础与前沿、煤化工与石油化工和钢铁行业互补融合、电化学技术与应用、氢的生产与应用等重点研究方向,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深度融合。
二、实验室主任
陈忠伟,1975年,浙江金华人,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现任能源催化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动力电池与系统研究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滑铁卢大学特聘兼职教授,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院(IAOEES)副主席,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Renewables期刊主编。
陈忠伟致力于电化学能源催化转化与储存领域的研究。包括燃料电池,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锌-空电池,锌离子电池,锂硫电池等下一代动力与储能电池的研究和产业化。率先开展了一维纳米贵金属燃料电池催化剂的系统性研究,开创性的提出和设计“动态催化”双功能催化剂并成功应用于兆瓦级锌空气电池;提出“限域表界面”催化新概念,设计了高催化活性、高选择性和持久稳定性的催化剂,取得了国际认可的原创性和系统性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 Energy,NatureNan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the Ame rican Chemical Society,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AdvancedMaterials,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等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0余篇,被引次数达60,000余次,H因子达123,另编著书3部,申请/授权美国、中国和国际专利百余项,在中国、美国和加拿大启动多家公司。由其主持研发的铂基燃料电池催化剂已实现规模化量产,并成功应用于全球最大氢能源汽车订单。研发的基于动态催化理念设计的双功能电催化剂,建立了全球首套商业化级别可充放电锌空气液流电池装置。新型局部碳化三维牢笼结构的硅负极材料荣获2015年全球100项重要研发成就大奖“R&D 100 Awards Finalist”,并且开展规模化生产,各项指标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曾获2016年度加拿大最高国家科技奖“E.W.R. Steacie Memorial Fellowship”,2017年当选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并获得由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颁发的卢瑟福纪念奖章“Rutherford memorial medal”以奖励其在先进电池材料,燃料电池以及超级电容器等科学研究领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2019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2018至2023连续被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评选为“高被引学者(Highly CitedResearchers,HCR)”。
三、组织架构
四、学术委员会
主 任:
何鸣元 院士 华东师范大学
委 员:(按音序排列)
包信和 院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陈 军 院士 南开大学
李 灿 院士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李亚栋 院士 清华大学
刘中民 院士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毛新平 院士 北京科技大学
孙立成 院士 西湖大学
孙世刚 院士 厦门大学
孙学良 院士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
谭天伟 院士 北京化工大学
田中群 院士 原门大学
吴骊珠 院士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谢在库 院士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杨学明 院士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俞书宏 院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张 涛 院士 中国科学院
赵东元 院士 复旦大学
赵天寿 院士 南方科技大学
邹志刚 院士 南京大学
官亦标 中国电科院储能与电工新技术研究所副所长
黄 倬 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主任
廉玉波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刘金城 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罗万明 延长石油集团副总经理
孟海军 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
欧阳楚英 宁德时代研发联席总裁
吴 青 中海油化工与新材料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肖成伟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研究员
许 锦 恒力石化《大连》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
闻国春 国家能源集团副总工程师兼化工公司董事长
俞振华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常务副理事长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创建于1949年3月,当时定名为“大连大学科学研究所”,1961年底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物理研究所”,1970年正式定名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大连化物所是一个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应用研究和技术转化相结合,以任务带学科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所。七十多年来,大连化物所通过不断积累和调整,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科研特色。1998年,大连化物所成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单位之一;2007年经国家批准筹建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2010年8月,大连化物所在“创新2020”发展战略研讨会中将所发展战略修订为“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加强技术集成创新,以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研究为主导,坚持资源环境优化、生物技术和先进材料创新协调发展,在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创建世界一流研究所”。大连化物所重点学科领域:催化化学、工程化学、化学激光和分子反应动力学以及近代分析化学和生物技术。大连化物所设有仪器分析化学研究室、精细化工研究室、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激光研究室、化学动力学研究室、催化与新材料研究室、生物技术研究部、大连光源科学研究室、本草物质科学研究室、燃料电池研究部、生物能源研究部、化石能源与应用催化研究部、节能与环境研究部、低碳催化与工程研究部、太阳能研究部、储能技术研究部、氢能与先进材料研究部、能源研究技术平台、能源基础和战略研究部、能源材料研究部(筹)、低碳战略研究中心、动力电池与系统研究部、先进生物制造研究部等22个研究室(部)和1个研究平台。设有能源催化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化学反应动力学重点实验室;设有低碳催化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膜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能源低碳催化与工程研发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设有化学激光、分离分析化学、燃料电池及复合电能源、航天催化材料、电化学储能技术等5个中国科学院院级实验室。另外,大连化物所还与国外著名大学、公司和研究机构联合设立了中法催化联合实验室、中法可持续能源联合实验室、中德催化纳米技术伙伴小组、DICP-BP能源创新实验室、DICP-SABIC先进化学品生产研究中心和中法分子筛联合实验室等十几个国际合作研究机构。2017年10月,中国科学院批准依托大连化物所筹建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以“能源科学与技术创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为使命,加快构建“1+X+N”开放融合的创新组织体系,组建能源领域强大科技创新“集团军”,参照国家实验室体制机制先试先行。2018年4月,中国科学院批准依托大连化物所启动实施“变革性洁净能源关键技术与示范”A类先导专项,总经费16亿元,通过变革性关键技术突破与示范,实现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的融合发展,为构建我国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技术支撑。专项累计突破关键技术63项,实现工业示范55项,带动投资1800多亿元。2021年,大连化物所按照中科院的统一部署,经过反复研讨和凝练,确定了研究所“十四五”规划。其中,使命定位:“贯彻‘两加快一努力’要求,聚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我所将继续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研究为主导的战略定位,以全国重点实验室为平台,加强能源战略研究,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在化石资源优化利用、化学能高效转化、可再生能源等洁净能源领域,持续提供重大创新性理论和技术成果,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保障人民健康,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率先建设世界一流研究所”;四个主攻方向:“双碳战略下的能源催化转化与多能融合,极紫外光源技术及其化学动力学前沿研究,以化学激光为代表的化学能高效转化,面向生命健康的分离测量技术和仪器”;八个新兴前沿方向和未来技术:“新一代高安全、高能量密度水系电化学储能技术,高温固态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人工光合固氮固碳制备尿素,固态锌离子传导膜反应器中同时发电及固碳,高分辨二次电子-离子共聚焦成像质谱技术,高电压锂电池技术,典型催化反应过程的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分子全景时空超分辨四维成像解析物质结构与功能”。自建所以来,大连化物所造就了若干享誉国内外的科学家及一大批高素质研究和技术人才,先后有20位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4位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位当选为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1位当选为加拿大工程院国际院士。截至2023年底,在所工作两院院士12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入选者33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者2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4人。大连化物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培养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具有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化学工程与技术四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大连化物所具有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资格审批权,现有博士生导师208人,硕士生导师230人。截至2023年底,在所研究生1756人(含联合培养662人,留学生48人),其中博士生935人,硕士生821人。已培养研究生3704名,其中博士2632名,硕士1072名。设博士后流动站2个,在站博士后329人。2013年以来,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90余项,其中获得国家奖励10项,中国科学院、省部级一等奖近30项。张存浩院士获得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甲醇制取低碳烯烃技术”获得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纳米限域催化”获得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3年到2023年,大连化物所发表SCI论文总数13329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5的6787篇,3272篇学术论文发表在Science、Nature、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等顶级学术刊物上(IF>9)。出版科技专著34部。2013年到2023年,大连化物所累计申请专利14262件,其中国际专利(含PCT)申请1179件,累计专利授权7233件,其中国际专利授权550余件。大连化物所主持出版英文学术期刊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催化学报》)和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能源化学》),以及国内色谱领域核心期刊《色谱》。其中,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和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的SCI影响因子分别为15.7和14,在SCI收录的中国化学类期刊中名列前茅;《色谱》中信所影响因子为1.45,在我国同类期刊中排名第七位。2023年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和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入选中国科学院期刊分区化学类1区Top期刊,获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重点期刊”项目资助,并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