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经常有这种心理等于慢性自杀消耗生命,做到这样才有希望

文摘   2024-10-17 10:30   北京  

01

生命看得空一点

生病就不那么恐怖


“无怛化”,生病也好,死也好,一切都是天地物理自然的变化;生病的时候就生病,当然不是叫你不吃药,药还是要吃,何必心里恐怖!

我们先讨论这一点,关于生病,庄子只讲了三个字,“无怛化”。“怛”就是害怕,害怕变化,这就是生病的哲学了。上面讲一个生理变化的道理,我们生病,不管是中医、西医,在医理上有个最大的原则,学医的同学们更要注意,任何病只有三分,但是我们心理的痛苦加上去,变成了七分,好痛哦!好痛哦!尤其生病的人喜欢人家照应,等于小孩子一样,孩子见到娘,无事哭三场,没有事情都要哭一下的。人生病的时候最喜欢别人来看他,照应他,痛不痛啊?痛得很哦!有许多人就是小孩子脾气,其实并没有那么痛,喊痛都是自己心理作用。

譬如一个人感冒很痛苦,但是自己心理把它加重了,因为恐怖生病,下意识的心理作用;这个加上以后,使病的消除增加很多的困难。所以在医学上,可以看到很多的事实,往往有些人吃错了药,但把病吃好了,因为信赖医生,认为药吃下去,自己就会得救了;所以有许多医案,给病人吃的根本不是药。现在美国很多家庭,都是摆的药瓶子,非常相信药,当然医生生意也好,尤其是各种维生素,多得要命。

但是据我所知的资料,而且都有医学上最高明的资料,很多医不好的病,医生给他吃的是白糖,包起来像一颗药一样,他说,多半是安抚病人的心理;结果病人也活得好好的,因为心理病很严重。科学文明愈发达,一般人的心理病愈严重,要解除自己心理这个问题,就是庄子这三个字,“无怛化”,没有那么恐怖,对于生命看得空一点,生病就不那么恐怖,也不那么怕死了。
02
真懂得生命的人
才能够真懂得死亡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中国哲学里常用到,造物、造化、阴阳、大块等。前面提过大块就是我们这个天地,天地“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这是生老病死。这里有个比较,过去佛家的哲学,对于人生生老病死的四个阶段,非常看重,整个的印度哲学也都看重。印度哲学提出来的四个阶段很明显,中国本来也有;印度哲学是要从这四个问题跳出来,要脱离,要人如何解脱生老病死,因而创立了佛学的哲学系统,也就是佛教的基本宗教哲学。

如果拿掉了宗教的外衣,只拿文化精神来比较,庄子在这里的说法,代表了中国上古文化对于生老病死的看法,轻松得很!不像其他宗教看得那么严重。庄子说,这个大块天地“载我以形”,注意这个“载”字,我们上次也提到过,是说这个身体像车子一样,把“我”装在里面,就是“载我以形”的意思。所以说,身体不是我,我也不是身体,可是身体现在属于我用的,等于我的一部车子。有了形体,活着时“劳我以生”,活着忙忙碌碌;“佚我以老”,老了给我一个退休安详;“息我以死”,死了是让我休息。所以“故善吾生者,乃善吾死也”,真懂得生命的人,才能够真懂得死亡,生既不足以喜,死也不足以怕,这是一个很自然的阶段。

但是呢!所有的哲学,以及宗教哲学,都只讲到这里为止,死了以后还有没有呢?那么这又归到佛学里头去了。答案是还有。道家没有讲得那么明显,承认还有,还再来的,就是轮回。轮回就是重新回转来,又是生老病死,所以这个生命永远是连绵不断的,这是生命的现象。这个现象的后面有个东西,有个无比的功能,那就是宗教哲学所定的第一因。第一因另有各种名称,叫它是道也好,叫它是什么也好,庄子接着另有一个形容。

《庄子諵譁》

另一方面,我可告诉你一个非常有趣的经历故事,我在年轻的时候,兴趣是多方面的,而且也如大家一样,好奇、好神秘,到处求师访道,想变成超人,成仙成佛最好。在三十年代的时候,湖南有一派道门,由一个姓萧的道长领导,据说有道又有法术。那多好啊!本人当然千方百计找人介绍去求道罗!真奇怪,见面了,他正替一个人念咒治病,左手拿一杯水,右手捏个剑诀,指天画地,口中念念有词,不知念些什么。念完了,叫那个病人喝下去,那个病人说:感觉好多了。我看了心想,这不是跟出家的和尚们,念《大悲咒》水叫人喝一样吗?但别人告诉我,这不是《大悲咒》的法门。好了,我当然要试探一番,先请他教我这个念咒水的法门也不错啊!

经过百般刁难,我又再三恳求,他终于说我有缘,又是上天允许了教我。到了真正传道、传口诀那一天,当然赌咒发誓,不可泄漏天机,所谓“六耳不传”也就是说,一个对一个的传授,口传心授,不能公开,真是秘中之秘。他传了,我也学了,不但使我大失所望,几乎使我笑掉大牙。你说他传个什么咒啊!告诉你,就是我刚才念的《大学》开头一段。

我想,天哪!我早知道你传的是这个,我在十二岁起,背得比你还熟、还快,早可当你的祖师了!(众笑)但是你不要笑喔!他们诚心诚意念了这一段,给乡下人治病,有时候真的有效,所以人们才相信他。如果是我或你们来念,保证不灵,因为你我不信。这是精神学上一个问题,也不简单。知识分子不信,不一定对。愚民的迷信,不一定是错。这其中的道理,还有很深的学问哩!

附带讲一个故事:有一次,我在西南边区碰到一个人,会“祝由科”,念咒画符能治病。我看到他替受伤的人止血。我也要学,他传授给我。等我知道了这个咒语以后,实在笑不出来。我知道我如照作,百分之百保证不灵。你说它的止血咒怎么念呢:“东方来个红孩儿,身穿大红袍,头戴红缨帽……太上老君,急急如敕令,止!”他把手一止,别人伤口的血真不流了。因为他有信心。这都是精神学上的问题,所有宗教的迷信作为,都有此来的。

刚才所讲用“大学之道”一段来治病,当年这一派,是清末民初,民间秘密道门,所谓“同善社”一派的支流。那时,还没有什么“一贯道”呢!至于这些人物和宗派来源,后来我都一清二楚,实在不足一谈,我们现在是讲《大学》,不是在讲旁门左道的史料。

《原本大学微言》


03
若做到“心声”都宁静了,
那就有点希望了

我们的意识所产生的思想形态,在我们心中脑里,随时都有矛盾乱流,形成业力。任何一个人,随时在心中脑里,有理性和情绪上的斗争,随时自己和自己在争讼、打官司。除了能“自净其意”以外,“自讼”是随生命并存,永无停止的。所以道家的庄子,也形容这种“心、意、识”自讼的状态,叫做“心兵”,就是说平常的人们,意识心中,随时都在内战,心理上起了争斗的现象,心里在用兵,我们一天到晚都在这种矛盾之中。

如果心兵不动,自心的天下就太平了。人们假如能够学养到自净其意,不生妄念,心兵永息,更不自讼了,那才真是“知本”。《书经》里两句话:“惟狂克念作圣,惟圣妄念成狂。”这个“狂”同一般人所认为的狂不同。照佛家和道家的解释,普通一般的“凡夫”就是狂。如果平凡的人,能把念头克伏下去,就是圣人的境界。换过来,一个人放纵自己的思想、感情、观念,就变成普通人。这是《书经》的文化,比孔子还早,是我国上古老祖宗的文化,孔子继承传统文化,就是这里来的。“克念作圣”这个“克”字,我们可以了解了,就是孔子说的“克己”。克服自己的妄念、情欲、邪恶的思想、偏差的观念,而完全走上正思。

当年我上峨眉山闭关,我写封信给我的朋友,我说禁语,准备三年不说话。结果,我那个朋友回我一封信,那才妙呢!他说恭喜恭喜!希望你能做到“心声”都不响了。自己内心都不说话了。嘿!这就是禅宗的棒子,他写这一封信就打我一棒。嘴巴不说话容易,自己心里还在那里说话。自己还找两三个人说话。有时自己还跟自己谈起恋爱来呢!自己想着自己,另外还想个对象,两个人怎么谈,又想到对方怎么笑。

“万法本闲,唯人自闹”啊!这是佛经上的话,怎么样去体会“万法本闲,唯人自闹”呢?我现在把我那个朋友送我的棒子再送给你。若做到“心声”都宁静了,那就差不多了,有点希望了。


熏风自南来
复旦大学出版社南怀瑾作品出版中心官方公众号。推介新书信息,共享南师智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