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内蒙古黄埔九期同学往事·弘扬黄埔精神开创美好未来—写在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暨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40周年之际

文摘   历史   2024-09-29 08:47   内蒙古  

土默特之声欢迎您


“长按关注土默特之声”有意外惊喜



忆内蒙古黄埔九期同学往事·弘扬黄埔精神开创美好未来—写在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暨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40周年之际


作者:高燕茜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暨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40周年之际,专门向海内外黄埔同学及亲属致贺信,这在全社会引起极大反响,对于我们黄埔后代,最好的纪念就是传承。要不忘黄埔先辈爱国报国的初心,牢记传承黄埔精神的使命。

       我的家乡是内蒙古土默特左旗敕勒川镇高泉营村。我的父亲髙宪岗是黄埔九期生,后又深造于陆军大学第16期,为原国民党76军少将参谋长。生前在甘肃省政协文史研究委员会任职,为省黄埔同学会理事,是享受厅局级待遇的离休干部。父亲是一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父亲,他身教胜于言教。我在六岁时就被父母送到了寄宿学校,他们是有意识地培养我独立生活的能力。后又鼓励我上山下乡,以磨砺艰苦生活的意志。在父亲的严格教导下,我们子女们养成诚信做人,多做好事,多看好书的习惯。记得父亲常教导我们“有关国家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父亲从小就鼓励我天天写日记,他每在报刊上发现好的文章,就专门留下给我看。我想自己的写作水平就是这么逐步提高的,后来终于成为一名国家报的记者。父亲临终前将全套的全国文史资料及有关史料留给了我,这是父亲留给我最宝贵的财富。

      1937年“七·七”事变当天,日本人在卢沟桥打响第一枪时,我的父亲时任第29军宋哲元部少校参谋正在值班,立即报告宋哲元将军,至此奋起抗战八年。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我的父亲作为76军24师参谋长担任了接受大员,率部在湖北当阳威风凛凛接收了日军指挥官中森恒二为首的97旅团投降,共遣送日军俘虏六千余人。可以说,父亲亲身经历了抗日战争的始末,在抗战史册上留下了浓重的笔墨。在我国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70周年活动中,父亲两次获得中央军委、国务院颁发的抗日纪念章。

       我作为黄埔二代,颇感荣幸的是40年前,即1984年6月16日,我的父亲高宪岗作为黄埔军校同学会代表赴北京参加了黄埔军校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这也是他晚年常常对儿女们津津乐道的事。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纪念大会上,宣告成立了由徐向前、聂荣臻两位开国元帅领军的黄埔军校同学会,徐向前元帅担任会长。同学会的宗旨是将全国尚健在的黄埔军人团结起来,组成一个以发扬黄埔精神,联络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为宗旨的爱国统一战线。黄埔军校同学会的成立,吹响了新的战斗集结号。会议期间,李先念、徐向前、乌兰夫、习仲勋、杨尚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会见了来自海内外的100多名黄埔校友。这是自1949年建国以后,在中国大陆黄埔师生聚集最多的一次。这些耄耋老人真是相逢如梦寐。年近80岁的蔡文治将军自美国而来,他是父亲同期同学,父亲专为他赠送了我先生的墨宝,令蔡先生颇为高兴。蔡文治先生曾于1934年1月即将毕业时,适逢黄埔军校成立十周年。他作为筹备毕业和庆典活动的学生代表,参与了“军人魂”佩剑的设计。当时,为了向校长蒋介石表示第九期全体同学毕业后为党国事业“不成功,便成仁”的忠心,他们向校方提出制作佩剑的建议,当即得到蒋介石的批准。当年5月8日,学校将“军人魂” 佩剑在九期毕业典礼大会上颁发给每个同学。

      蔡文治先生在1984年初,在美国发起成立了“黄埔同学及其家属促进中国统一筹备会”,得到了全球黄埔同学的热烈响应。诸如杜聿明、黄维、宋希濂、文强等黄埔军校出身的国民党名将,这些曾经的俘虏,他们后来无论是定居在国外、还是港澳台、大陆,在晚年,对中国统一之期盼都是非常强烈的。听父亲讲,在北京还见到了内蒙古老乡学弟,内蒙古黄埔同学会田绥民会长。

       黄埔军校是于1928年从广州迁到南京,即第六期始校址在南京。第九期是1930年3月入校,(各地录取的学生入校时间不同)翌年5月升学,1934年5月毕业,共有毕业生654名。

       1930年冬季,国民党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招生委员会派刘振东教官到绥远省招考第九期入伍生,这是军校首次开始向黄河南北、边疆各省大批量招生。此前只是少数青年陆续考入。招考条件是具有高中毕业或相当于高中程度的学历,年龄在18岁至24岁之间,体格要求健康无疾病,并符合一定的身高和体重标准。投考者须经过当地初试及格再到南京本校复试两级程序。考试的科目为党义、国文、外语、中外历史地理数理化,学制为三年。我的父亲髙宪岗刚满20岁即抱着经世济民的志向,报名应试。初试即录取在内。1931年1月,他与同乡云蔚、荣继珍、陈应权、于维亚、鄂友三、刘培裕、贾彦、任秉权、郭熙智、刘聚德、李夏长、刘效武、王致中、李嵩山、郭殿亮、田种梅等42名蒙汉族热血青年毅然离开土默川家乡从戎,到南京复试后全部被录取。由于他们是从祖国边疆来的,有22人被分配到了骑兵队。从此,他们吃上了饱饭,而且第一次吃上了罕见的白米饭。这些老人在几十年后相逢时还回忆起当年从家乡出发到南京的情景。这些穷苦的孩子都是第一次坐火车,这摸摸,那看看,个个兴奋无比,高兴地换上了崭新的军装后就将长满虱子的旧衣裤,往车窗外一扔,那个痛快劲呀!云蔚是他们中年龄最小的,为了考入军校,将年龄从16岁改成18岁,鞋底特意钉了厚掌,衣服上两个倒叉叉(口袋)装上石头和铜板,这样才勉强使身高和体重达了标。晚年时他曾对我说,临离开家乡时,他悄悄带上了自己心爱的喽喽(音),这只家乡的鸽子给他们漫长的旅途带来不少乐趣,一直陪伴着他们到了南京城。南京这个六朝古都,是当时国民党政权的所在地,学校校址就在紫金山下孙中山先生的陵园旁。黄埔军校是当时中国最高的正规军事学校,教学规范而严格。这批来自边疆的学子特别吃苦耐劳。在那年新招的学员中,云蔚年龄最小,身体还没有完全发育起来,身高比当时配发的“汉阳造”步枪仅高一厘米。刚受训时常常闹笑话。第一次集合,云蔚背着包、水壶、手榴弹、子弹袋,再背上那只步枪,全副武装刚站定,队长和同学们都哈哈大笑起来,他莫名其妙地看看同学又仔细端详自己,全副武装一样不少,立刻扶扶军帽、紧紧鞋带,可大家还是笑得前仰后合。队长看他实在不明笑因就把他拉到整容镜前,云蔚这才明白自己瘦小的身体和全副武装太不搭了。刚开始拉练时,云蔚每走一步,枪托子就卡一下自己的小腿,没走出半里路,两条腿就磕出血来,见他步履蹒跚、浑身湿透,同学们都很心疼这个小弟弟,便帮他背枪背包,后来索性两个人架着他走。云蔚人小志气大,不愧为成吉思汗的后代,几个月的严格训练,性格倔强的云蔚突飞猛进,茁壮成长起来,各科成绩名列前茅。第二年就被分配到骑兵科的特别班,因少年时有马背和武功功底,他很快就可以驾驭许多高难度的动作了,如“镫里藏身”“唐僧取经”“八步赶韂”“拿大顶”和马刀、马上长枪等、样样精通,不论脾气如何暴躁的烈马,他都能训得服服帖帖。最终获得最佳骑手称号。

      黄埔军校大门的对联是他们一生坚守的精神财富,留给他们的是刻骨铭心的记忆,“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他们每天早操都精神抖擞地唱着校歌:“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预备做奋斗的先锋,打条血路,领导被压迫民众, 携着手,向前行,路不远,莫要惊,亲爱精诚,继续永守,发扬吾校精神,发扬吾校精神!”从那时起,他们就立志要当一个“革命的军人”。的确,在人类军事史上,很少有一个军校像黄埔军校那样,那么深刻地影响了一个国家的历史。从东征、北伐到十年内战,从抗日到解放战争,他们都是历史双方的主角。这群人就是黄埔军校的师生。

        军校从第八期即开始以德式军事教育取代了在中国已沿用了30多年的日式军事教育。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均趋于完善和现代化。课程增设了通讯学、航空学、瓦斯学、战车学等现代军事学科;在术科方面,注重和加强射击训练、实地战斗训练以及诸多科目,尤其是步兵、炮兵两科的协同战斗训练以顺应一次大战后陆军教育的新趋势。军校的政训工作包含着很多抗日爱国的思想内容,其训练计划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认识帝国主义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是民族之最大敌人。这无疑有利于学生作好抗日御敌的思想准备。学习始终灌输着军人精神,从那时起,他们就立志要当一个革命的军人。老黄埔人常回忆起每天要唱的校歌:“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说起在军校的难忘事情当属为了建设中央空军力量,抗击日寇,他们积极参与了与全国各地公务人员、上海商人捐钱购买“黄埔第一号”飞机。黄埔九期654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毕业后大都分配到西北军、东北军及绥远、青海等地的国民革命军部队服务。他们后来大多成为抗日的中坚力量。

       回首一百年来,黄埔军校以其独特的精神魅力,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象征之一。今天,我们不仅是对历史的纪念,更是对未来的期许。40年来,黄埔军校同学会取得了辉煌成绩,展望未来,黄埔军校同学会将一如既往牢记初心使命,紧密团结广大海内外黄埔组织、黄埔同学及其亲属,携手并肩,发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继承孙中山先生和各位黄埔先辈遗志,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和外部势力干涉,推动两岸和平发展、融合发展,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黄埔军校内蒙古同学会是1989年在呼和浩特成立的,我作为黄埔二代,荣幸的出席了成立大会,当时每开会和举办活动,时任秘书长的高启柏都请我参加并帮助邀请新闻媒体予以报道,而大多电视台的文字稿及平面媒体的稿件都是我提供发表的。我还在《黄埔》《甘肃黄埔》《老年世界》《内蒙古日报》等媒体陆续发表了《缅怀侯镜如会长》《文强将军塞外行》《修书告慰在天灵》等专访文章。后来本人又被邀担任《内蒙古黄埔同学风采录》副主编,为该书撰写了多位黄埔同学的文章并书写了前言。黄埔四期同学文强先生曾两次到呼和浩特,第一次是作为北京黄埔同学会副会长前来祝贺内蒙古同学会成立,第二次是随全国政协委员到内蒙古考察。我都随访过。文强先生对内蒙古黄埔同学会工作很关切,希望二代也多作贡献,回京后专为我寄来上海黄埔同学会发展二代联谊会的有关资料和文件,为此我专门找过时任内蒙古党委分管统战工作的千奋勇副书记请求支持成立内蒙古黄埔二代联谊会。当时内蒙古的黄埔老人大多六、七十岁,都很活跃,他们不愧是行伍出身,开会从不迟到且坐姿端正。开会前必唱黄埔军歌。黄埔老人中不乏多才多艺者,会后或演唱或书画,十分活跃。我都给老人们摄影留念,还征集他们的老照片在各媒体宣传,特别是《内蒙古画报》予以整版刊登。我作为国家报驻地记者,找上级领导较方便,当时北京黄埔同学会白兴武副秘书长来内蒙古考察想与百忙中的自治区政府主席云布龙会面,高启柏秘书长便找我联系促成会谈成功。因为云布龙之父亲云蔚与我父亲是黄埔九期骑兵队同学。内蒙古黄埔同学会会长田绥民收到同期老同学蒋纬国从台湾的来信,也是我陪同去向云布龙主席汇报的。这真是黄埔情,代代亲。

       在现如今资讯发达的时代,互联网更是连起了全球黄埔人的历史情结。我帮助许多黄埔后代在网上找到了先辈珍贵的资料,并通过湖南档案馆找到了各自父亲当年英姿飒爽的黄埔毕业照,

      在现如今资讯发达的时代,互联网更是连起了全球黄埔人的历史情结,我作为黄埔后人,有责任向海内外黄埔后代讲述黄埔故事,弘扬黄埔精神,既要牢记历史、缅怀先烈,更要珍惜现在、开创未来。召唤全世界更多中华优秀儿女,学习老一辈黄埔人,忠于民族,热爱祖国,艰苦创业,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共筑民族复兴伟业!

通联:内蒙古呼和浩特学府花园


①内蒙古黄埔同学会会员、黄埔九期后代(自左至右)王强、云丽珠、高燕茜及任瑞新赴黄埔九期同学云蔚故居及其子云布龙纪念馆参观访问

②作者高燕茜与父亲高宪岗80年代在广州

③作者高燕茜(左一)于1997年10月赴黄埔九期学子云蔚(左二)先生家拜访



作者简介:高燕茜,出生于西安市,籍贯为内蒙古土默特左旗。新闻研究生,主任记者,历任《中国环境报》驻内蒙古记者站记者、呼和浩特市生态环境保护局宣教中心主任、内蒙古政协特邀委员、呼和浩特市政协八届、九届委员、内蒙古海外联谊会理事。

     退休后担任呼市政协老委员联谊会副会长、秘书长、内蒙古、呼和浩特两级生态文明建设和黄河经济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并任呼市生态学会秘书长,内蒙古国际交流中心理事、呼和浩特城市科学研究会顾问等职。

      高燕茜多年集采、编、摄影于一身,创刊了《青城环境报》《呼和浩特环境》杂志并任主编。新闻作品和论文多次获国家、自治区级奖励;评论作品被收入全国大学自学考试教材;出版专著多部,其中38万字的《蓝天绿地碧水情》一书获“五个一”工程奖(本书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旭日干教授作序)。获奖摄影作品先后在北京美术馆和自然博物馆展出。曾多次出访美国、欧洲、俄罗斯、日本、韩国、泰国、越南及港澳台等地。特别是2009年,作为对环保有突出贡献的三名大陆记者之一,应邀前往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出席了题为“从京都到哥本哈根,应对全球变暖,实现能源保障”的全球记者编辑论坛。

高燕茜曾获得国家和自治区环保宣传先进工作者、呼和浩特市巾帼百星女标兵、三八红旗手等光荣称号。享有内蒙古政府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03年荣获中国环保最高奖——中国地球奖。

      高燕茜之父髙宪岗为我党高级统战对象,原国民党76军少将参谋长。系黄埔军校第九期学生,生前为甘肃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职委员,甘肃省政协终身委员,是享受厅局级待遇的离休干部,两次荣获中央军委、国务院颁发的抗日纪念章。




扫码获取“土默特之声”更多精彩

土默特之声
为您提供原创的土默特地区(包括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武川、和林格尔、托克托县、清水河历史文化知识、新闻!让《土默特之声》成为游子们的温馨港湾。联系人:土默特之声创办人任瑞新,电话:13947113291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