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2024」闲聊本届一些作品(3)

文摘   2024-10-24 14:47   中国台湾  












今天第三期了,‍‍‍‍‍‍‍‍‍‍‍‍‍‍‍‍‍‍
「SMC2024」闲聊本届一些作品(1)
「SMC2024」闲聊本届一些作品(2)
每天都抽空聊聊,也算是与大家一起看作品了。
近日我会根据所有获奖名单排出几篇文章(酌工作量而定是分几期还是一期把重点项目罗列出来),方便大家看到这些作品的最终归属。但在这之前,还是计划按照这种步调每天看几件,插入一些顺便想到的话题。‍‍‍
今天我提前稍微做了点功课,找到几件我熟悉作者的作品,让大家了解一下在这种规模与级别的大赛上,每件参赛作品的背后其实都不简单。‍‍‍‍‍‍‍‍‍‍‍‍‍‍‍‍‍‍‍‍‍‍‍‍‍‍‍‍‍‍‍‍‍‍‍‍‍‍‍
首先先分享闲聊第一期中分享的两件作品,果不出所料,我喜欢的两件出于同一位作者,比利时的Kristof,也是活跃在KMK俱乐部的一位资深成员。这件斯图卡与地面步兵构成的小场景到目前是我本届看到所有场景作品中最爱的一件。
Kristof这两件作品,拿到了场景大师组的银牌。
这里介绍下SMC有一个特别的奖项体系,常见的赛事都是发牌给每件作品,但SMC有一个发牌给“Whole display”的方式,就是会给某位作者所有参赛的作品一起发一块牌子,这个其实对于作者是更高的肯定。做出一件作品拿到好成绩也许有运气的成分,持续高级别输出那就是作者的真正能力的体现。‍‍‍‍‍‍‍‍‍‍‍
如果各位仔细观察他的人物涂装,其实并不在上乘(无法入围PIA评选,后面几期还会陆续介绍本届场景组中更好的人物制作与涂装作品),但是!人物仅仅是佳作中重要的一环,但不是所有,这也是借这两件作品鼓励大家。漂亮的构思、布局与构图、整体感、细节、制作水平与呈现方式组合在一起才会出现佳作。
下面看看这件,一开始没仔细看时,感觉它与同组不下十件场景作品都有类似的布局与故事主体,所以并没有跳出来,但仔细看却有很多明堂,这也是在后面我会提到的一件事,就是作品的细节的重要性。‍‍‍‍‍‍‍‍‍‍‍‍‍‍‍
Jeff Feller作品:
Jeff这件下了很多功夫的作品,丘吉尔加装迫击炮,成为攻坚利器,搭配上被摧毁的碉堡,构成了这个场景的主体。起名《Size matters》 (尺寸很重要)最终为他获得一枚场景大师组的铜牌。‍‍‍
他上一件作品是几年前的了,没有带去欧洲参赛(他是美国人),但我曾经在讲解场景中构图与线条时引用过这件做范例,可见他在这方面是具有很高敏感度的作者。‍‍‍‍‍‍‍‍‍
下面又是一位知名作者,荷兰人Elco Elings,也是场景高手,他的作品经常被各类模型杂志收录。而且田宫的35354那套人物中的一个车长也是扫描他的脸建模的。看看这件作品吧‍‍
这个级别的作品,最终拿到的是场景大师组的铜牌,足可见这赛事的激烈程度。‍‍‍‍‍‍‍‍‍‍‍‍‍‍‍
下面再看看昨天提到的波兰作者Radek,他具备自己塑人物的技术,所以场景作品可以发挥的空间更大。‍‍‍‍
下面两件都是今年在莫森拿过好成绩的作品,而且之前也分享过他的专题文章,
你一年能做几个场景?
这里就不分享太多图片了,‍‍‍‍‍‍
重点看看下面这件:
他是根据看到的纪录片中这个铁道小车引发的制作灵感‍‍
于是设计了一个小景
这里说说有些优秀作品在现场的视觉效果,昨天那篇已经提到过关于作品的色调设计,太“平”的作品无论在什么样的光源下都很难在第一时间吸引观众与评审的注意力。‍‍‍‍‍‍‍‍‍‍‍‍‍
而这件,其实色调是很丰富的,但由于尺寸的问题,也略显势弱,这都是很现实的问题,曾经也无数次的提到过,尺寸、外形、色彩等等都是吸引人的一些因素,但请不要忘记,这一切仅仅是第一步 - 为了从远处把观众拉到近距离来仔细品味你的作品。而一旦进入第二个环节,就是客人已经来了,你就要上菜了,这时候作品的故事设计、构图与布局、细节这几个要素开始发挥作用,吸引着一双双眼睛在你的作品上打转,按照你的设计让大家看懂你的故事,与你共情并获得某些感受。
每件作品其实都是在与时间竞争,就是每位观众双眼在你的作品上停留的时间,其实平均下来,一般在比赛现场,每一位客人能送给你30秒钟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当然评审在工作过程中会更加仔细地观察与推敲作品,但这也是在作品入围之后,而在选择入围作品的阶段,其实平均停留时间也不会超过60秒。这里细节就要发挥作用了,每一个不干扰作品主体的细节都会无形中拉住客人的双眼更多一秒,从地面散落的物品到人物身上的色彩以及更多故事内容、甚至表情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等等,别小看这些细节叠加的效果。
但当然也不能杂乱地设计细节,那样反而事与愿违,一次给客人桌上摆满了超出需要的菜式,其实并不是一件好事,会让大家觉得累而产生莫名的压力,自然也就不会有“悦目”的好感。‍‍‍‍‍‍‍‍‍‍‍‍‍‍‍‍‍‍‍‍‍‍‍‍‍‍‍‍‍‍‍‍‍‍‍‍‍‍‍‍‍‍‍‍‍‍‍
作品棚拍的照片永远都比现场观众的照片效果更好,因为作者知道他想给大家看到什么,从哪个角度看等等,所以很多作品棚拍发在网上看起来非常精彩,可是在现场却没有那么叫座,排除了作者修片与充足合理的灯光安排因素之外,其实还有的就是上面提到的原因 - 作者设定的主要观赏角度!‍‍‍‍‍‍‍‍

而昨天结尾的那件作品,其实也是Radek的,我们今天还是以这件告一段落。

这件是他做出来为了表现自己对已逝童年的怀念与淡淡的忧伤,你感受到了吗?‍‍‍‍‍‍‍‍‍‍‍‍‍‍
最终他拿到场景大师组一块银一块铜的成绩,看到这里诸位是不是好奇,这么好的作品都只是拿银、铜,那金牌得什么样啊?‍‍‍‍‍‍‍‍
别急,我们后面还有很多天,慢慢为大家分享与揭晓答案。‍‍‍
最后结尾,还是添加点艺术气息吧,文艺复兴中荷兰画派起到了非差重大的作用,所以,还是借用肚子前几天在荷兰国家博物馆的一些照片记录带大家云游几分钟:‍‍‍‍‍‍‍‍‍‍‍‍‍‍‍




忽然想到优酷上陈丹青的一套专题片《局部》不知道还有没有了,强烈推荐大家观看。

模型不是艺术学园
玩得明白,才是一门艺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