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桃花石杂谈文章精选阅读精彩历史
近代以来,欧美文化随着其超强的军事和经济实力散布全球,因此几乎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文化圈里,一些欧美文学或影视作品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也使一些欧美作品里的生动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欧美国家在其它文化圈里的典型形象,比如简爱、福尔摩斯和阿甘之类。当然反过来,像中国和日本这样的亚洲国家在西方文化圈里,其实也有一些深入人心的典型形象。但由于东方,特别是中国在近代世界的弱势地位,所以在西方影响力特别大的东方文学影视形象,其实有相当一部分也是由西方人创造出来的东方刻板形象,有些甚至完全是基于想象,胡编乱造出来的。而在其中,“傅满洲”可以说是一个最典型的代表,而对于许多西方人来说,傅满洲甚至可以算是他们最熟悉的中国形象。那么这个形象究竟是怎么来的?他在西方世界具体又代表着什么呢?
算命算出来的“傅满洲”
“傅满洲”可以说是一个对于国人来说非常陌生,但对于许多西方人来说却是从小就耳熟能详的一个“中国人”。创造这个形象的人名叫亚瑟·萨斯菲尔德·沃德,是一个英国小说家,而他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是笔名萨克斯·罗默。
萨克斯·罗默出生于公元1883年,年轻时曾经做过几年公务员,后来很快就转变成以写作为生。他曾写过诗,作过曲,还写过喜剧小品,但始终成就很一般。不过后来他开始写一些充满异域风情且情节诡异的惊险小说之后,开始逐渐有了一些名气。比如他最早得到发表的一个短篇就叫《神秘的木乃伊》。
罗默创作的第一部关于“傅满洲”的作品:《傅满洲博士之谜》
而在1913年,罗默以超级反派形象“傅满洲”为主角,发表了使他扬名整个西方世界的小说《傅满洲博士之谜》(又名《阴险的傅满洲博士》)。这部小说一出,立即成了畅销书,此后创作“傅满洲”小说几乎就成了罗默的专职职业,直到他去世时,总共出版了12部以傅满洲为主角的小说,另有一部还在出版过程中,而那12部小说的总销量达到了2000万册,单从这个相对非主流题材的销量上,就足以看出这个形象在西方世界的影响力了。
而“傅满洲”这个形象虽然在西方影响巨大,但他的诞生却很像是一个笑话,因为根据流行的传说,他竟然是罗默自己玩了次算命游戏之后产生的灵感。而关于罗默算命的原因,现代至少也流传着两种说法,不过这两种说法都提到了一种共同的道具,即和中国民间流行的碟仙类似的“通灵板”(Oujia Board)。这个东西是西方民间流行的一种占卜道具,就是在一块木板上写上所有26个英文字母、数字0到9和几个简单的单词,然后用一个木片或者塑料片在上面划来划去,随机拼出一些单词,再对这些单词进行解读。
1930年的电影《恶事终将败露》中的傅满洲形象(最左)
根据第一种说法,罗默“忧国忧族”,他是想用通灵板找到白人最危险的竞争者。而第二种说法则说罗默是想问自己怎么才能“红”。结果根据传说,他在通灵板上找到的单词是“Chinaman”,也就是“中国佬”的意思。之后,罗默以此为灵感,创作出了这个在西方世界成为了“黄祸”化身的“傅满洲博士”。
“傅满洲”如何“邪恶”?
尽管在几十年后,罗默为了使自己创作的“傅满洲”看起来更有现实依据,曾说这个名字是个“名誉称号”,意思是“好战的满洲”,而且说傅满洲的人设是一个曾支持过义和团的满清贵族遗老。但因为这种说法是在罗默死后才由为他写传记的作者凯伊·阿什披露的,所以并没有得到人们的接受。
而目前更普遍的看法是,罗默在创作“傅满洲”这个形象时对中国和东方文化一无所知,他只是根据自己的想像,再结合当时西方世界流行的“黄祸论”以及丑化贬低东亚人的流行文化,把相关元素揉合在一起创造出了“傅满洲”。
1931年另一部关于傅满洲的电影《龙之女》的海报
在罗默的小说里,傅满洲是一个喜欢用各种神秘邪术杀人的科学加巫蛊怪人。他虽然喜欢杀人,但却讨厌枪和火药。他带领着一个由各种东方国家(包括东亚和印度)以杀人越货为生的恶棍和黑社会组成的神秘组织,专门使用匕首、毒蛇、毒蘑菇和黑蜘蛛这类东西害人,而且以拷打被害者为乐。
在小说里,傅满洲还拥有超高智商,他拥有4个西方大学的学位,其中包括德国海德堡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和英国爱丁堡大学。同时还是一个精通无数种语言的语言天才。而“傅满洲”进行各种犯罪行为的目的是要控制全世界并灭绝白种人,而他进行这些罪行的资金来源则是贩毒和倒卖“白奴”。
1929年电影《神秘的傅满洲博士》海报
而虽然“傅满洲”这个形象完全来自罗默的脑洞,但却也跟当时遍布西方世界的排华思潮有很大关系。对西方近代历史有些了解的朋友可能都听说过美国的《排华法案》。从公元1882年开始,美国正式出台禁止中国人入境的法案。而当时美国人禁止中国人入境,找的理由就是华人有诸多恶习和偏见。当时在美国,为了污名化华人,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华人隐秘罪行的传言,比如说华人绑架白人处女等等。而在英国,华人则普遍被贴上了大烟鬼的标签,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在公元1870年所写的小说《德鲁德疑案》里就对华人鸦片烟馆和大烟鬼的阴暗描写。
而在1900年前后,西方世界每次到世纪之交都会出现的末日论又再次流行起来,而这时的义和团运动也对这种言论起到了火上烧油的作用,所以当时流行的一个末日版本就是西方世界会因中国为代表的“黄祸”再次毁灭。而这些莫名的排华思潮交织在一起,使“傅满洲”这个形象甫一问世就风靡西方世界,因为他满足了西方了对“神秘、古怪、落后、邪恶”的东方威胁的所有想象,一度成为了和吸血鬼德拉古公爵齐名的魔鬼化身。在他问世之后,华人在许多西方人眼里弱势的形象立即发生转变,很快变成了威胁西方文化的“加害者”。
对“傅满洲”的抗议
所以“傅满洲”问世之后不久,就有人评价说他是将“所有黄祸元素集于一身”的一个形象,因此他也成了在西方世界使华人乃至许多其它东方人深恶痛绝的一个形象。1932年,美国米高梅影业拍摄了电影《傅满洲的面具》,在其中一个著名场景里,傅满洲对着一群长相猥琐的东亚人、印度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说:“我们必须杀死白种男人,抢走他们的女人”。而此后当时中国驻美国的大使馆立即就此提出正式的外交照会,抗议其对中国人形象的丑化。
1932年小说《傅满洲的面具》中傅满洲的形象
1940年,美国共和国电影公司又推出了傅满洲题材的系列电影《傅满洲之鼓》,但因为很快美国也加入二战,和中国成了盟国,所以美国国务院后来要求这个公司不再制作任何以“傅满洲”为主题的电影作品。而之前出版傅满洲系列小说的道布尔戴出版社也暂停了这一主题新书的出版。但在二战之后,特别是在冷战的背景下,“傅满洲”很快就又重出江湖。1948年,罗默的新书《傅满洲的阴影》得到出版。从1965年开始,英国和西德又连续拍摄了5部以傅满洲为题材的电影,其中的主角“傅满洲”由英国著名影星克里斯托弗·李出演。
1972年,40年前公映时就遭到中国大使馆抗议的电影《傅满洲的面具》又在美国重映,这时连在美国的日本人都感觉没法忍了,美国的日侨组织日本美国公民同盟公开对其进行了抗议,认为它“是对亚裔美国人的冒犯和贬损”。之后美国CBS电视台取消了另一部“傅满洲”题材电视剧的播映计划。
近年来欧美国家以“傅满洲”为题材的影视作品相对较少,这也是咱们中国的朋友对这一形象相对陌生的原因之一。但从1984年开始,前文提到过的为罗默写过传记的凯伊·阿什又创作了两部“傅满洲”小说,进入21世纪之后又有别的作者拾起了这一题材,另外还有一些影视作品会将其作为配角打打擦边球,但几乎每次这一形象再次出现都会引发一些争议。而考虑到“傅满洲”这个形象的“出身”,这种争议恐怕也是正常情况了。(图片来自网络)
长按二维码关注桃花石杂谈
阅读古今历史故事
看帖打赏是一种美德~
长按二维码关注桃花石杂谈
阅读古今历史故事
看帖打赏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