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吃了碗接地气的羊肉泡

文摘   2024-11-24 22:12   山西  

去邻县办事,回来的路上绕道,就到了县里一个挺有名的乡村——通化村。


要说这通化村,可真不简单,是初唐四杰著名诗人王勃的故里。王勃最著名的就是那首传世之作《滕王阁序》,其中最有名的诗句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的两个祖辈爷爷——王通、王绩,与王勃一起,个个都是当时的政教、学理、诗歌领域的旷世翘楚,后人尊称他们祖孙三人为“三王”,通化村也因此有了“三王故里”的美名。


那年跟着作协老师们来通化,品尝过这里挺有名的牛肉粉皮,还有古法酿造的糯米醪糟,据说这里还有一样美食是羊肉泡,当时正值盛夏,天气缘故就没能有机会吃到,心里头总觉得有些遗憾。


今有机会正好路过通化,又是寒风凛冽的冬日,时间正好是午饭的点,何不趁此机会进街去,寻找当年没有吃到的那碗羊肉泡?


记得有次读当地一位老师的文章,恰好提到了去通化街上吃羊肉泡,他写到最好吃的羊肉泡,并不在窗明几净的饭店里,而是在街角广场那边搭的帐篷里——


地摊上一坐,搓着冻僵的双手,嘴里哈着热气,等着摊主大姐一下一下用滚烫的羊汤冲泡着麻花、荞麦面饸络,待到热气腾腾的羊肉泡舀到碗里,再搁上多多的葱花、香菜,最后再舀一勺红红的羊油辣椒,等不及摊主大姐把羊肉泡端上桌,这边已经撕开一次性筷子的包装,使劲吸溜着空气中飘浮的饭香,口水也使劲咽了好几下。


于是,跟老康俩开车拐进正街,顺着导航来到了村中心的广场上,远远望去一个个的饭棚挨着,喇叭里传来各式各样的吆喝声——“油酥饼”、“麻辣烫”、“烤面筋”、“油炸糕”……。


停好车,下车就迫不及待地往前走,快走到尽头的时候,果然看到了那位老师文中的羊肉泡摊点。


一锅乳白色的羊汤正在火上翻滚,另外一只锅里热着豆腐块、羊血块,旁边的餐桌上摆着葱花、香菜、羊油辣椒、胡椒粉等等调料,最让我兴奋的是在这里竟然看到了通化名吃——牛肉粉皮。手指点着告诉摊主大姐:“牛肉粉皮来一碗,羊肉泡两碗,麻花一根、饸烙面各一半。”


吩咐完,还不尽兴,让老康坐里面的餐桌前等候,又去旁边的油糕摊上买了两个烫面油糕、一个软黍米面油糕,热乎乎地端到老康跟前,告诉他紧饱着吃,我请客。


牛肉粉皮味道不错,正宗的芥末呛得鼻子上冲,就是有点凉飕飕的不敢多吃,这个东西要放在暑天吃是最应季的。


油糕热气腾腾,咬一口糖馅直往外冒,嘴里烫的直出溜,可还是吃得义无反顾,太解馋了。


重头戏主角——羊肉泡来了,绿莹莹的香菜葱花搁在汤上,汤面上飘浮着红红的辣椒油花,鲜嫩的羊肉片薄如蝉翼,四四方方的豆腐块、羊血块如脂如玉,先吸溜一口汤汁,品味一番咽进肚里,满足感顿时油然而生。因了这一碗心心念念的羊肉泡,身上的寒意一点点散去了,竟然吃出来满头的微汗。


吃完,扫码付款,猜猜我和老康这顿饭花了几个银子?乡下人实诚,饭菜价格实惠,一碗羊汤泡麻花竟然只要十五块钱,两个人一顿饭连五十块钱也没花完。


你说我家老康,可真是个老实疙瘩,说了我请客他竟然也不推让一番,付钱的时候就由着我去扫码啦。不过,我早都习惯了,出门在外,不管购物还是吃饭,老康从来不管付款这事,都是我自己张罗。


地摊上的羊肉泡,虽说没有店堂里那般高大上,也没有店里那种温暖的就餐环境,好像卫生条件也没那般讲究,用着一次性筷子,碗上套个塑料袋,可坐在这里品尝羊肉泡,竟然让我找回了儿时在戏台下过嘴瘾的快乐,意外之喜。


回程,特意去三王家庙门前,拍了张照片,沾沾文人诗圣的气息,不枉咱也来过三王故里。


(看我这样子,像不像个蒙面侠?反正哧溜哧溜过了瘾,出汗了害怕感冒帽子扣上头,此刻形象不重要,重要的是口腹之欲。)


花儿688
我是花儿,一个“人到中年”的“文艺青年”,喜欢读书,喜欢编织,喜欢把自己的心情用文字来码出来,分享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