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导吃播谈地域美食

文摘   2024-10-29 20:57   山西  

说实话,对名人我是孤陋寡闻的,去了平遥看剧——《又见平遥》,除了震撼还是震撼,由此认识了导演王潮歌。不知道这是个什么样的女人,竟然能够拍出如此接地气的情景剧,每个演员都是观众,每个观众又都是演员,全都融入其中,共同穿越。


说也怪,就在看完剧的当天晚上,抖音就给我推送了王潮歌的号,赶紧关注。


不时地浏览她的作品,越来越觉得她就是个邻家姐姐,披着一头钢丝卷发,白衬衫、宽腿裤,素颜出镜,一举一动透露着真性情。


前两天刷到王导去了桂林,参加戏剧节,一下飞机就去了米粉店,吃一碗馋死人的那个卤粉。她说,就是千里万里都值得来一趟,就为吃一碗这正宗的桂林米粉,在北京在各地虽说也能吃到米粉,但那味道、那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微生物不一样,不一样的空气,不一样的水,不一样的面,不一样的做法,在任何地方都吃不到这样的味道。


深有同感,一下子就想起来一个同样的真实故事。


小时候的房东奶奶家有个舅舅,舅舅长大后去了西安工作生活。以前家里生活困难,过年的时候如果能包一次猪肉萝卜粉条包子,那就是最好的美食,吃一次能够回味好多天。


舅舅后来事业有成,西安城里的大小馆子经常光顾,山珍海味尝了不少,但心里总会惦记的,还是小时候吃过的猪肉萝卜粉条包子。于是,他走遍大街小巷,老字号包子店去了,街边小摊点也进了,包子吃了无数次,就是吃不到小时候的味道。


舅舅有点泄气,他把包子味道不正宗的原因归结于商业化,不是家里包的。于是,他央求自己公司里会蒸包子的员工,每家挨个给他蒸几个包子试吃,但咋也吃不出他印象中的味道,大失所望。


有一年过年舅舅回老家,邻居婶子家包了猪肉萝卜粉条包子送过来,舅舅迫不及待地抓起一个包子咬了一口,禁不住连声称赞:“没错!没错!就是这个味道!”原来心心念念的猪肉萝卜粉条包子,只有在家乡才能吃到这个味道。


临返城的时候,舅舅跟邻居婶子讨了当地农家种的土萝卜,村里匠人漏的红薯粉条,割了半吊农家养的土猪肉,又从村里买了袋自家磨的小麦面粉,兴致勃勃地回城了。


回了西安第二天,他就让家里的保姆用他从老家带回来的食材,给他蒸几个猪肉萝卜粉条包子,出锅后迫不及待地抓起一个品尝——“咋还不是那个味儿呢?”


后来,舅舅跟我们谈起,说食物真的有地域性,水啊、面呀、菜呀,做美食的厨子啊,都要是地道的,才能吃到想要的味道。


就像王潮歌导演所说的那句话:“要想吃到地道的当地菜,你就必须抵达那个地方。人生得有一些锚点,它是不能变的,比如我爱吃的一种食物,我喜欢的一个人,我爱逛的一些小店,他们不能变。最温馨的,生命中最朴质的那些点,如果是我们的锚点,不能变。”


仔细琢磨,在北京老字号吃过的烤鸭,保定街上的驴肉火烧,西安城里吃的羊肉泡馍,四川成都吃的火锅串串,还有回晋东南老家吃的小米煎饼配杂割小米粥,等等等等,似乎离开那个地方,就再也不可能尝到过那样的正宗味道了。


地域与美食,是相辅相成的,不可改变。


花儿688
我是花儿,一个“人到中年”的“文艺青年”,喜欢读书,喜欢编织,喜欢把自己的心情用文字来码出来,分享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