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的自然笔记》-600《寻鸟记》105
文摘
文化
2025-01-29 10:10
山西
清晨,一阵叽叽喳喳的鸣叫声将我唤醒,循声而去,惊喜地发现一群雀鸟在羊圈周围的地面啄食着饲料中的谷物。欧金翅雀、树麻雀、家麻雀几种雀类异常活跃。我的生面孔让他们不再从容,飞起落在篱笆墙上打量着我的行为。家麻雀是他们之中数量最多也是最胆大的,他们与我们周围常见的树麻雀有所不同,也是区域性特征明显的麻雀,常见于中国极西部及东北的城镇及村庄。能在这里相遇,无疑是一种惊喜。
家麻雀雄鸟与我们常见的树麻雀区别在顶冠及尾上覆羽灰色,喉及上胸的黑色较多。雌鸟色淡,具浅色眉纹,且尾无叉,胸色较淡。他们的性格与我们常见的麻雀一样,喜欢栖息在人类居住环境,几乎与我们朝夕相处。这样的行为习性也让麻雀成为我们最熟悉的鸟类之一。麻雀应该是属于鸟类中的智者,他们努力学习我们的行为,依赖集体的力量,不再挑剔食物,进化成为杂食性。借助人类活动产生的垃圾轻松获取食物,借助人类建筑筑巢在屋檐下、砌砖石块的空隙、空调洞等。
家麻雀啾啾叫着,也许是熟悉了我的身影。但我企图再次靠近,他便发出了尖细的吱吱声,并蓬松了羽毛警告着。我知趣地退回,保持着5米的距离,他们便不再理会我的拍摄。这样的距离是可以清晰地看着他们的,甚至于他眼睛中的警惕、调皮、可爱都一目了然。在我的观鸟活动中,记忆中也许只有他们才可以如此近距离的交流,用眼神来交流。
我欢喜这样的交流,从他们的眼睛中我试图读出他们对于人类的看法,他们对于人类到底是喜欢还是仇视。他们与我们有共同的栖息生境,但是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尤其是淘气的孩子将他们关入鸟笼时,他们却表现出极端的方式,用绝食来对抗,直至饿死笼中也不愿像其他鸟儿一样用歌声来讨好。我凝视着他们的眼神,仿佛回到少年时代。在寒冷无趣的冬季,一只露筛,几粒小米便可以与麻雀打发无聊的日子,他们小心翼翼地靠近,我亦谨慎小心的等待。几次较量,便有胆大贪吃着被扣在露筛下,我们欢呼着、喜悦着,然后便爬在筛子上看着他们的慌张,那是第一次与他们对视,但儿少不知思量,我与他们之间没有太多的交流。筛子翻起的时候他们便急急飞去,留下我懊恼的跳脚。
此时是4月,正值他们的繁殖季。我便可以不时看到他们为了争巢而发生的打斗,那是一场真正的战斗,相对于身材小巧的他们来说战斗之激烈让我惊讶。战斗一旦发生便是长时间的,经常会从树上打到空中,再从空中打到我的脚下。他们完全无视我的存在,直到头破血流,一方认输逃逸。这么小的鸟脾气竟然如此火爆,若非亲眼所见,确实很难想象。
战斗结束了,胜利者并无太大的炫耀,只是急急收拾着巢区,偶尔会站在枝头唱起表达兴奋的卷舌音很浓的歌曲。我注视着他的骄傲,渐渐退去。他的歌声中婉转出几分留恋,在我离去的路上,悠扬飘逝。
我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哈萨克夫妻和金雕,在马头琴的悠扬和金雕的啸叫声中渐行渐远。这次做客哈萨克人家的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了赛里木湖的魅力和哈萨克族人的热情好客。那些淳朴的笑容,那些温暖的瞬间,必然会成为我记忆中最宝贵的财富。
我的两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