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过后
风湿免疫科的门诊总是格外“热闹”
一瘸一拐走进诊室的患者
医生不用问就知道
——又是尿酸惹的祸!
美酒、海鲜、小火锅
节日里的“快乐源泉”
往往成了痛风的“导火索”
正月初五,王先生一瘸一拐地来到浙江省中医院风湿免疫科,痛得龇牙咧嘴。“医生,痛死我了!赶紧给我开点痛风胶囊!”
原来,王先生从小喜爱高糖、高脂饮食,尤其钟爱海鲜,同时又拒绝运动,大学毕业不到五年,体重已经快到两百斤。
正月初四那天,王先生一顿大鱼大肉后,突然感到大脚趾剧烈肿痛,后半夜,疼痛难忍,彻夜未眠。第二天,他赶紧到风湿免疫科报到,检查发现,王先生的尿酸高达800+umol/L,被诊断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给予抗炎止痛治疗后,疼痛才逐渐缓解。
浙江省中医院针对痛风,自主研制了“痛风三宝”:清热凉血软膏、痛风胶囊、散风通络洗剂。
浙江省中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戴巧定介绍:“痛风三宝”可以通过中药外用内调的方式帮助患者在痛风急性发作期缓解疼痛,在缓解期预防发作。
此方由已故名老中医潘五印先生献出的祖传秘方,临床应用50余年。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散瘀、消肿止痛。不仅可用于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还可以治疗各种皮肤软组织感染、乳腺炎、静脉炎等疾病。
浙江省中医院“十大中医流派”叶氏内科主要传承人李学铭教授经验方,临床应用30余年。
功能主治:清热泄浊。用于痛风引起的高尿酸血症。
浙江省中医院“十大中医流派”叶氏内科主要传承人李学铭教授经验方,临床应用30余年。
功能主治:清热、散风、活血、通络,主用于治疗因痛风引起的局部关节红肿剧痛。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产物,它的来源主要有两个:20% 来自食物中的嘌呤(比如海鲜、肉类);80% 来自身体自身的新陈代谢。
而尿酸的排泄则主要靠肾脏(约75%)和肠道、胆道。
正常状态下,人体尿酸的产生和排泄基本保持着动态平衡。
平衡一旦被打破,比如:嘌呤摄入增多,尿酸排泄减少,最终导致高尿酸血症的形成。
久而久之,尿酸盐晶体在关节、组织中沉积,就会引发痛风。
痛风的直接原因是高尿酸血症。
正常膳食状态下,非同日2次检测空腹血尿酸水平>420μmol/L,即可诊断为高尿酸血症。
诱发关节“红热肿痛”
“痛风石”形成,破坏正常关节结构
痛风性肾病
诱发心血管疾病
增加糖尿病患病风险
根据《成人高尿酸血症与痛风食养指南(2024年版)》,痛风患者的饮食可以遵循以下7条原则:
红肉(如牛、羊、猪)嘌呤含量高,建议选择白肉(如鸡、鸭、鱼)。
减少油炸、煎制、卤制等高油烹饪方式,倡导肉类汆煮后食用,尽量不喝汤。腊制、腌制或熏制的肉类嘌呤和盐分含量较高,不宜在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情况下食用。
绝大多数蔬菜都是低嘌呤的,可以放心吃,但香菇、紫菜等嘌呤较高的植物性食物要谨慎。
避免高果糖水果(如苹果、橙子、荔枝、石榴等),选择低果糖水果(如青梅、椰子、桃子)。
定时、规律性饮水有助于促进尿酸排泄。高尿酸血症和痛风人群,在心肾功能正常情况下,应保持足量的饮水,每天建议摄入2000-3000mL,以确保每天尿量大于2000mL。
首选白水,也可以选择柠檬水、淡茶、无糖咖啡及苏打水,但要避免过量饮用浓茶、浓咖啡等,不宜饮用生冷饮品。
啤酒和白酒,简直是痛风的“加速器”。在急性痛风发作、药物控制不佳或患有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情况下,应禁止饮酒。
痛风急性发作时,不要盲目使用降尿酸药物(如非布司他、苯溴马隆)。如果已经在规律用药,也不要随意停药。
它是一种抗炎镇痛药,但安全剂量范围窄,切勿过量使用。肾功能正常者,首次服用1mg,1小时后再服0.5mg,12小时后可继续服用,但需遵医嘱。
痛风急性发作期,请勿局部使用芳香活血止痛药物,如:各类外用药酒、膏药等,以免“火上浇油”。
如果症状无法缓解,建议尽快到医院就诊。
供稿|风湿免疫科 张艳
责编|吴煜
审核|陈岩明
终审|戴巧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