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梧桐是一种知名度很高的树木。然而很多人认为的梧桐并不是真正的梧桐,那真正的梧桐到底是什么样的?今天就来揭开谜底。
梧桐(Firmiana simplex)为梧桐科梧桐属的落叶乔木。它的树干通直,树皮光滑,皮色在幼龄时为翠绿色,老龄期为灰绿色,因而又名“青桐”。在唐诗中亦常称为“翠梧”、“碧梧”。古人习惯在井旁种梧桐蔽阴,故又有“井桐”、“井梧”之称。
古人形容梧桐:“木无节而直生,理细而性紧,皮青如翠,叶缺如花,妍雅华净,赏心悦目。”
图为一株梧桐树
图为梧桐的树干
▲苏州怡园藕香榭东一棵古梧桐树
梧桐的叶片很大,叶宽15~30厘米,三至五浅裂或深裂,像一个大大的手掌。叶柄很长,风一吹摇摇晃晃极易脱落。6-7月开淡黄绿色小花。密密麻麻的小花组成一个个大大的花序,垂挂在枝叶间,别有一番景致。
图为梧桐的叶片
图为梧桐的叶柄很长,据说在古代,梧桐叶柄可用来磨墨写字
图为开花时的梧桐
梧桐花凋落后会结出蓇葖果,成熟前是绿色的,成熟后会开裂成叶状,似一条小船。“小船”周边点缀着2-4颗圆圆的充满褶皱的果实,梧桐的果实名叫梧桐子,可谓:“真珠缀玉船,梧子炒可供。”
梧桐木材轻软,为制木匣和乐器的良材。种子炒熟可食或榨油。茎、叶、花、果和种子均可药用,有清热解毒,去湿、健脾、顺气、和胃、消食的功效。树皮的纤维洁白,可用以造纸和编绳。
图为梧桐的蓇葖果
图为梧桐的果实-梧桐子
梧桐原产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喜爱的吉祥嘉木。有关梧桐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大雅》是西周时期的诗歌,由此可知,在先秦西周时期,梧桐已经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并且已经以传统文化的姿态出现在了文学艺术中。将梧桐视为凤凰的栖落之地,蕴含着高洁、美好的寓意。
▲清·广绣丹凤朝阳图裱片
(画中旭日初升,梧桐垂荫,百花齐放,百鸟争鸣,一派富丽热烈的景象)
▲清·黄色缂丝凤栖梧桐图团扇
(宫扇作桐叶式。扇面于黄色地上缂织一棵梧桐树,一只凤凰独立于树干,湖石旁牡丹绽放,寓意富贵吉祥)
凤凰栖于梧桐的文字在历代古籍中多有记载,如西汉·韩婴(约前200-前130)撰《韩诗外传》谓:“黄帝即位,凤乃止于东园梧树上,食竹实,没身不去。” 晋·郭璞(276-324)《梧桐赞》:“桐实嘉木,凤凰所栖。” 凤凰只在梧桐树上栖息的观念被深深的植入古人心中,由此发展出了“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的美好愿望。无论皇家宫苑,还是民间院落,都普遍种植之。
梧桐不仅能引凤凰,还能知时节。据明朝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记载:“立秋之日,如某时立秋,至期一叶先坠,故有:“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或“一叶知秋”之说。唐代李中的《新秋有感》“门巷凉知秋,高梧一叶惊”,宋代司马光的《梧桐》“初闻一叶落,知是九秋来”,元代郑允端的《梧桐》“梧桐叶上秋先到,索索萧萧向树鸣”等诗句都蕴含有桐叶知秋的意象。
▲秋日的梧桐树
在萧索的秋日中,梧桐飘零的叶片通常能引发文人墨客的无尽忧愁,因此秋天的诗句中多有梧桐的出现。如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如果再加上秋雨的加持,更显得惆怅缠绵如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老房旁边一株梧桐树
梧桐树干高直、枝叶俊秀、树皮青翠洁净、树冠葱郁的外貌特征,让人联想到君子正直、高洁的品质。古时文人除了庭院栽种梧桐,还将梧桐入画,代表一种高洁自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明·唐寅《桐阴清梦图》
(画中梧桐一株,桐荫如盖,桐荫坡石处一人仰面闭目,坐于交椅之上,神态悠然)
▲明·沈周《桐荫乐志图》
(图绘两株梧桐临水并生,桐荫下一高士独坐舟头,悠闲垂钓,表现超脱世俗的隐逸之乐)
关于梧桐还有一个有名的典故:“倪瓒洗桐”。有一次,一位客人在倪瓒家留宿,倪瓒担心客人会弄脏房间,整夜难以入睡。第二天早上,他叫仆人仔细搜查院落,担心客人吐痰。仆人没有找到痰迹,为了应付倪瓒,谎称在梧桐树根处找到了“痰迹”,于是倪瓒命令用水清洗整棵梧桐树。倪瓒的“洗桐”行为不仅表现了他个人的洁癖,更成为了文人雅士远离尘垢,洁身自好的象征。
▲明·钱谷《洗桐图轴》
▲隐藏在园林中的一株梧桐树
穿越悠悠千载岁月,当我们深情凝望梧桐之时,“栽桐引凤”“一叶知秋”“秋雨梧桐”“倪瓒洗桐”等那些充满韵味的典故,依然如熠熠星辰般活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足见梧桐的意象已然深深烙印进国人的文化基因深处。
然而,在我们当下的生活周遭,曾经熟悉的梧桐身影却愈发稀少,取而代之的是随处可见的法桐。殊不知,这种叶子乍看与梧桐有几分相似的树木,实际上名为悬铃木,它是从遥远的国外引种而来的一种植物。细细端详,除了那叶片在形态上和梧桐略具相似之处外,其枝干、花朵、果实等其他方面都与梧桐相差甚远。
只有当我们找对了真正的植物,才能够真切地与古人蕴藏在梧桐意象中的那份细腻情感相通相融。真心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认识真正的梧桐树,去领略它独特的魅力,感受那份穿越千年的文化韵味与情感寄托。
END·
编辑:安清欢,图片:安清欢(标注除外)
转载请注明出处:微信公众号(植物世界Plant World)
声明:本公众号文章不构成用药及食用建议。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你若喜欢,就点个赞或者“在看吧,多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