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推动西藏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起来想、一起来干的题中之义。拉萨作为西藏自治区的首府城市,在2021-2022年间,其劳动力就业结构的新变化与拉萨产业结构现代化是协调一致的,不仅反映了西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新面貌,也反映了西藏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气象。特别是拉萨劳动力就业呈现出的拉萨城市吸附周边农村劳动力水平提升、跨省(区)流动更加频繁的新态势,日益成为深入推动各民族大流动、大融居的重要力量,有力构建了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交往新格局,为建设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打下了经济和社会基础。
关键词:西藏;社会主义现代化;劳动力;就业
李军龙: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
沈桂萍: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研究员、暨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研究员、中央统战部民族宗教甘肃基地研究员。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全面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让各族人民共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推动西藏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起来想、一起来干的题中之义。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推动西藏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融入国家不同阶段总体发展战略格局,推动西藏与中东部地区协同发展,共享现代化成果,实现共同富裕,始终是党和国家治藏方略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一如既往地关心、关注西藏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族人民群众生活的改善,强调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西藏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新征程。
作为西藏自治区的首府城市,拉萨市劳动力就业的新特点和新趋向,既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也是西藏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表征。对其进行深入观察,一方面可以揭示西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西藏各族同胞与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对于进一步推动西藏高质量发展、建设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于什么是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学者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民族地区社会整体系统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两方面。如学者岳凤兰、赵曾臻认为,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基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举措,从全方位、多角度实现民族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以增进各族人民福祉,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张建军、孙宏旺认为,各民族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动各族同胞实现共同富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实践。
实现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既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其中,由劳动力高质量就业衍生出的人口流动、居住和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也是人的现代化重要指征。经典现代化理论认为,劳动力由传统农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是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自然结果。现代化进程通常伴随包括农民从农村向城市、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移在内的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学者乐章、孟佳通过对英克尔斯命题的再验证得出了非农就业不断增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表征的结论。
在评估现代化指标研究方面,我国学者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产业结构、人口数量和质量结构、就业结构、人口流动性等方面。李江帆、刘伟、宋林飞等认为,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越高,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越好,现代化水平越高。陈友华提出,城市人口比例、非农劳动力比例、人均GDP等七个指标是评估现代化水平的指数。王学义认为,以人口社会经济结构评估现代化需要包括人均GDP指数、非农产业人口比例、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等六个指标。王放、段成荣等学者认为,人口就业更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人口城市化,人口迁移流动程度等是从人口来评估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冀强、巴森达西认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共生的程度对于中国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夏四友、赵媛、王庆丰、单良、张涛等学者构建了CEI系数、Hse系数、Hxy系数等来评估我国现代化水平,并给出了加强产业与就业双向调整,实现就业增长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相关建议。
综合上述有关理论探讨,笔者认为,西藏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以农牧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经济转型为引领,带动西藏“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过程。特别是推动农牧民劳动力向技术型、知识型劳动力过渡,转向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从传统农业生活融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现代化生活体系,是西藏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拉萨作为拥有西藏全区四分之一左右人口的首府城市,贡献了全区35%左右的经济总量和50%左右的财政收入,不仅在推动西藏经济社会现代化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推动西藏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方面也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其中,拉萨劳动力就业的新态势,既是西藏地区不断融入国家高质量发展格局的表征,也是评估西藏各项事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数。为此,本文从拉萨市劳动力就业演变的视角,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系数值、城镇就业规模、劳动力跨省(区)流动程度三个指标来探讨2012—2022年间西藏各民族快速走上现代化的程度。
二、党和国家推动西藏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相关部署
西藏和平解放初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十分落后,全区没有一条现代意义上的公路,超过90%的人没有自己的住房,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2%,青壮年文盲率高达95%。1951年的拉萨地区生产总值仅为0.25亿元,全市没有一家现代意义上的贸易企业,经济往来主要依靠人力背运,牲畜驮运,社会发展极为缓慢。1955年,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帮助西藏地方进行建设事项的决定》。根据这个决定,中央派出科技人才帮助西藏修建工厂、学校、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1959年民主改革后,西藏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建立起个体所有制经济,当时约80万农奴分到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为西藏各民族摆脱贫困、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打下了基础。1961年的《中共中央关于西藏工作方针的指示》和1965年的《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西藏而奋斗》,进一步对西藏发展生产、繁荣经济进行了部署,提出“继续大力发展农牧业生产,因地制宜地发展工业和交通事业,相应地发展商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事业”,“使农(牧)民富起来”。相关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激发了西藏各族干部群众改变落后面貌的积极性,西藏各项现代化建设事业开始起步,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逐渐得到改善。以拉萨为例,拉萨皮革厂、拉萨水泥厂等相继建成投产,1965年拉萨拥有8家企业,1978年激增至149家,实现了17.6倍的增长。这一时期的拉萨工业总产值更是跃升至7732.75万元,相较1965年增长了4.5倍。工业企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拉萨劳动力就业的转变,统计数据显示,1959年拉萨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占比分别为96.6%、0.5%、2.9%,到1975年拉萨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比下降至87.3%,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别增长至6.7%和6.1%。
进入改革开放后,在党和国家制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基本路线的统筹推动下,西藏各项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时期。由国家直接投资为主,在拉萨相继建设了羊八井地热电厂、献多水电站、拉萨啤酒厂等工业企业,以拉萨为经济发展中心的西藏全区,开始从以农牧业经济为支柱的经济结构,向现代化工业经济迈进。1980—2012年间,中央多次召开西藏工作座谈会,逐步加大中央直接投资、全国援助西藏发展的扶持力度,涉及民生、社会事业、基础设施、人才培养等多个领域。曲水色普电站、日喀则太阳能试验电站、那曲风能试验站等能源企业、青藏公路配套工程相继建成,一大批如拉萨饭店、西藏宾馆、日喀则饭店等旅游基础设施相继完善,为西藏更好地跟上国家现代化步伐打下了基础。在劳动力方面,1983年的《中共中央组织部、劳动人事部关于为西藏选派专业技术干部的通知》决定选派一批水电、银行、教育等专业技术干部赴拉萨帮助生产;1990年江泽民在西藏自治区党员领导干部及地、市、县委和区直单位负责人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重视并搞好农牧民群众的科技知识普及和技术培训工作”,抓好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提高拉萨及西藏全区劳动力的科学文化水平。2001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为西藏安排建设项目117个,投资超过300亿元,吸纳了拉萨大量劳动力就业,“科教兴藏”战略的落地落实有效提高了拉萨劳动力的综合素质;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了加大对西藏民生领域、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力度和各类人才培养等扶持力度。同年,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了《西藏就业创业惠民十条措施》,2011年西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西藏自治区财政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牧民技能培训工作的意见》,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不仅进一步提高了拉萨劳动力的职业技能素质和创业就业能力以及农牧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能力,还提高了拉萨劳动力的收入水平。截至2011年,拉萨地区生产总值为222.09亿元,是1978年的95.7倍,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高达17654元和6019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统筹推进的现代化建设大踏步迈上新台阶,拉萨逐步迈进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党中央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分别统筹资金3305亿元、6576亿元聚焦西藏民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特色优势产业,建设一大批重点工程。2020年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部署了巩固脱贫攻坚、推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扶持吸纳就业能力等一系列重要任务。2012—2022年间,中央对西藏的财政补贴共计高达1.73万亿元,极大地推动了西藏融入国家高质量发展格局的步伐。西藏自治区先后发布的《西藏自治区企业所得税政策实施办法》《西藏自治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若干规定的通知》《西藏自治区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实施细则》等文件,制定了鼓励发展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等多种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推动了拉萨市以国有企业为主、多种经营并存的现代经济体系快速发展。截至2023年11月30日,拉萨市经营主体累计达176714户,民营经济经营主体167301户,占全市经营主体的96.5%,全市建立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2家、国家级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99家,建立了院士工作站2家、专家工作站8家。2023年,拉萨市地区生产总值高达834.79亿元,是2011年的3.8倍。劳动力方面,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西藏劳动就业局等部门发布了《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农牧民有组织跨区域转移就业的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拉萨市提出并落实了“四业工程”,大力发展拉萨市教育城、拉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拉萨市人社局出台《拉萨市促进拉萨籍高校毕业生区外就业创业的具体措施》,与对口援藏省市签订《对口支持拉萨人社工作协议书》,起草印发制定《2020年拉萨市就业再就业工作要点》《2020年拉萨市农牧民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做好政府投资项目吸纳农牧民转移就业的通知》等文件。相关政策文件的落实一方面推动了拉萨经济的发展,提高了自身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水平,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稳步提升;另一方面通过对拉萨农牧民、高校毕业生等群体的文化技能培训,以及拉萨市与其他省市地区在劳动力输出等方面的合作,切实提升了拉萨市劳动力的市场竞争力和拓宽了就业渠道。
总的来看,70年来,在党和国家推动西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下,西藏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步跟上全国现代化步伐。在这一整体进程中,拉萨各项现代化事业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新局面,特别是拉萨工业和服务业快速发展,带动拉萨劳动力就业领域更加多元化、多样化,第三产业就业规模日益扩大,产生了诸多新特点。
三、2012—2022年间拉萨市劳动力就业的新特点
(一)产业结构现代化带动劳动力就业结构的现代化
产业结构现代化是指,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结构的重心逐渐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过程。就业结构现代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就业人口超过第一、第二产业,二是知识型、技术型劳动力的数量和比重不断增加。本文主要选取了《西藏统计年鉴2022》《西藏自治区人口普查资料2010》《拉萨市人口普查年鉴2020》等资料进行相关分析。
《拉萨市“十三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全面部署了2016—2020年拉萨市发展现代农牧业、特色工业、现代服务业的战略任务,优化经济结构成为拉萨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心。根据2021年拉萨市政府工作报告,拉萨市在“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了具有比较优势的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特色文化企业、旅游企业和健康产业研发基地、藏药材种植示范基地、现代化仓储物流基地等新产业企业逐渐增多,乡村旅游设施逐渐完善,新增A级景区11家,文创园区获评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一大批区域性旅游文化创意中心、旅游公共服务中心、旅游制造业中心逐渐涌现,以河谷湿地、人文景点、高原奇观等特色企业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产业形成规模效应。“十三五”期间,拉萨市旅游总收入高达1346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两倍。
拉萨还着力打造全区金融服务中心和数字产业基地,建成了7座现代化农牧业产业园,拥有6家国家级龙头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15年的66家增加至85家。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截至2022年,登记在拉萨市场监管部门的企业和个体户分别高达48811户和104630户,比2012年分别提升了16.7倍和2.8倍。
从拉萨的产业结构看,2010年,拉萨全市生产总值183.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9.13亿元,占比5%;第二产业产值55.02亿元,占比29.9%;第三产业产值119.55亿元,占比65.1%。2020年,拉萨全市生产总值攀升至678.1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例仅为3.3%;第二产业产值占比增长至42.8%;第三产业产值占比为53.9%。2012年西藏全区生产总值为710.1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75.25亿元,占比10.6%;第二产业产值226.13亿元,占比31.8%;第三产业产值408.78亿元,占比57.6%。2021年西藏全区生产总值2080.1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164.12亿元,占比7.9%;第二产业产值757.28亿元,占比36.4%;第三产业产值1158.77亿元,占比55.7%。
这组数据可以看出,2012—2022年间,拉萨及西藏全区的第一产业产值占比均呈现下降的态势,第二产业稳步上升,第三产业持续呈现出高水平发展的态势。这意味着西藏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部门服务质量和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是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调整的必然结果,反映了资源配置更加高效、服务供给更加精准的趋势。综合来看,2020年拉萨市已经基本实现从传统农业经济转向以服务业为导向的多元化、高科技化经济的大幅度跃升。
从拉萨的劳动力就业结构看,2010年,拉萨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分别为46.1%、11.8%、42.1%;2020年,拉萨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分别为12.0%、19.3%、68.7%。从西藏全区看,2012年西藏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分别为46.3%、13.4%、40.3%;2021年,西藏全区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员比重分别为35.9%、15.6%、48.5%。
通过这组数据可以发现,2010—2022年间,拉萨及西藏全区第三产业就业的劳动力占比大幅度提升,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呈显著下降趋势。可见,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拉萨劳动力队伍由从事农牧业逐年转型到现代工业企业和科技金融服务业,且这种转型不断扩大。这种就业趋势也对劳动力知识素养、技术水平等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推动劳动力适应经济社会现代化形势,拉萨市政府建立了“政府+劳务输出组织+企业+农牧民”的常态化跨区输出劳务机制,开展了一系列如“实用技能人员培育工程”等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提高农牧民转移就业的能力水平。拉萨市还以各工业园区、产业园区为依托,通过与医疗、建筑、电子商务、特色旅游、交通运输、民俗文化等企业对接,大力建设农牧民转移就业基地,开展对农牧民的订单定向式技能培训,促进实现农牧民稳定转移就业。上述措施直接推动大批拉萨市劳动力从养殖业、畜牧业等第一产业向民宿业、工商业、旅游业、服务业、运输业等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从体力型劳动力向知识型、技能型劳动力过渡。
另一方面,产业结构与拉萨劳动力就业结构协调性提升。本文借助CEI系数,即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系数来评估拉萨以及西藏全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程度。根据CEI公式,其中Ei为第i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Ii为第i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CEI的取值范围为[0,1],CEI越大,表明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越好;CEI越小,表明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越差。
图1:CEI计算公式
2010年,拉萨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5.0%、29.9%、65.1%,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分别为46.1%、11.8%、42.1%,CEI值为0.728。2020年,拉萨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3.3%、42.8%、53.9%,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分别12.0%、19.3%、68.7%,CEI值为0.918。
从西藏全区看,2012年西藏全区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10.6%、31.8%、57.6%,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分别为46.3%、13.4%、40.3%,CEI值为0.775。2021年,西藏全区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7.9%、36.4%、55.7%,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分别为35.9%、15.6%、48.5%,CEI值为0.851。
图2:2012—2021年间西藏三次产业产值与就业人员占比
数据来源:《西藏统计年鉴2022》。
图3:2012—2021年间西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系数趋势图
数据来源:由CEI公式根据《西藏统计年鉴2022》数据计算得出,计算时均保留三位小数。
分析数据可以发现,2010—2020年间拉萨三大产业的格局为“三、二、一”,并未发生明显变化。其中,第三产业始终是拉萨市的主导产业,且就业人员增速较快,第二产业是拉萨市发展速度较快的产业,就业人员逐步上升,第一产业产值占比与就业人员比例均有所下降。这说明,拉萨产业结构的现代化,使以往传统陈旧的行业和岗位被新行业、新就业岗位所替代,这导致过去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出现大量富余,并开始寻求向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就业务工。但由于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电力、燃气生产业等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知识技能和专业水平要求较高,这些富余劳动力转向第二产业或多或少存在门槛,大多选择转向住宿业、餐饮业等第三产业,所以就会出现第二产业产值占比虽然增长速度较快,但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员占比增长缓慢,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增长迅速的现象。总体来看,2012—2021年间西藏全区CEI值总体呈增长趋势,增加值为0.076,特别是拉萨CEI值增幅明显,十年间增加了0.19,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存在的偏差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改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的协调性大大增加,表明拉萨市及西藏全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加和谐健康。
总之,拉萨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日趋均衡,现代化发展水平稳步提升,拉萨各族人民生活向现代化迈进的程度日益提高。
(二)拉萨吸附周边农村及西藏全区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水平大幅度提高
美国学者E.S.Lee提出的人口转移理论—“推拉”理论认为,影响劳动力由乡村向城镇转移的因素可被划分为“推”“拉”以及中间障碍三个因素。“推力”是指推动乡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客观性因素,“拉力”是指引发乡村劳动力自发向城镇转移的主动性因素,中间障碍因素主要包括距离远近、物质障碍、知识技能素养、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我国学者如张洪潮、史清华、赵清强等大多认为引发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主要受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生活条件不同、就业机会不均等因素的影响。
2010年,拉萨市16岁及以上就业人口30156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口共12722人,占比42.2%;乡村就业人口共17434人,占比57.8%。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00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567元。这表明,当时乡村劳动力仍为拉萨市劳动力的主体且普遍收入低。
2012年,拉萨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出了多个促进就业工程,如农牧民培训工程、“人人技能工程”、“一户一人”就业工程,着力开发城镇就业岗位,提升全体劳动力的技能知识水平,更加契合市场要求,助力劳动力实现就业脱贫、勤劳致富。随着拉萨城镇规模不断扩大,以及相关培训工程的落实,其人口聚集能力和资源聚集能力显著提高,吸纳了大批务工者从农村走向城市就业。“十三五”期间,拉萨市政府为进一步促进城镇就业,落实了普通话培训、技能培训、专项援助、专场招聘和“四业工程”,打造了“互联网+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扩大了城镇就业岗位,逐渐解决了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不高导致城镇就业困难的问题,提升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
从城镇就业率演变看,2012年以来,拉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以内,新增就业人口均呈现出较大基数的增长,年均超过1.3万人,有效保持了拉萨城镇就业人口的稳定上升。2020年,拉萨市16岁及以上就业人口有32461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口22275人,占比68.6%;乡村就业人口10186人,占比31.4%。这意味着,城镇劳动力已经成为拉萨劳动力的主体。
从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演变看,2010年,拉萨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为13255元,平均每人居住面积35.14平方米,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44台;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为2280元,平均每人居住面积22.62平方米,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6.20台。城乡居民间可支配收入以及生活水平存在较大差距。2021年,拉萨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提升至31987元,平均每人居住面积45.7平方米,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37.6台;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至12132元,平均每人居住面积49.7平方米,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54.5台。十年间,拉萨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普遍得到飞速提高,可支配收入不断攀升,拉萨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缩小。2022年,拉萨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75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1591元,分别超出同年全国平均水平12.03%和4.68%,拉萨与全国各族人民一起迈进了小康社会,同频共振,共同发展。
综合来看,2012—2022年间,拉萨劳动力呈现出从乡村就业转向城镇就业显著增强的态势且规模不断扩大。根据中外学者关于农村劳动力现代化的理论,观察拉萨市近年来对周边劳动力吸附的特点,可以看到,在拉萨劳动力从乡村就业转向城镇就业的过程中,构成“推力”的因素主要包括农村收入水平低,生活水平不高以及政府相关政策调节;构成“拉力”的因素主要包括城镇收入水平高,生活水平、城市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好;中间障碍因素主要是知识技能素养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有待提高。
图4:2012—2022年间拉萨及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数据来源:《拉萨市统计年鉴2021》《拉萨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拉萨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统计年鉴2023》。
图5:2014—2022年间拉萨城镇新增就业人口
数据来源: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拉萨市人民政府、拉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官方网站。
(三)拉萨劳动力跨省(区)流动能力水平快速提高
根据拉萨市统计局分析的“七普”数据,在产业强市战略推动下,拉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常住人口中居住地与户籍不一致的现象普遍存在,人口流动呈现出加速趋势。一方面,依托于经济功能园区、特色绿色园区,拉萨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大批区内外人口集聚拉萨务工生活,人才洼地逐渐形成。根据《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2020年居住在西藏,但户口登记地在西藏自治区外其他省市的人口共40.71万人,其中四川、甘肃、河南、重庆、青海、云南是主要流入地。2020年居住在拉萨市,但户口登记地在西藏自治区外的人口共22.35万人,较2010年统计的7.95万人增长高达181.13%,其中四川、甘肃、河南、青海、重庆、陕西是主要流入地,特别是四川,在区外流入拉萨的人口统计中,四川占到了43.98%。
另一方面,拉萨市跨省(区)外流人数逐渐增多。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户口登记地在西藏但居住在其他省市的人口共有13.76万人,较2010年统计的5.52万人增长高达149.28%。其中,四川、江苏、陕西、重庆、湖北、甘肃是西藏人口外流的主要省市,特别是四川,所占比例高达34.90%。目前暂无拉萨市人口外流到区外省市的数据,但拉萨作为西藏的人口大市,其人口外流趋势和西藏人口外流趋势基本是一致的。
这组数据表明,拉萨市劳动力跨省(区)流动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流动速度更快。可以看出,区外人口流入拉萨及拉萨人口向区外流动均呈现出倍数增长的趋势。二是就近流动。比如四川、重庆等省市成为拉萨市劳动力跨区向外流动的主要地区。三是双向“对流”,即拉萨市内劳动力外流的主要省市,同时也是向拉萨流入劳动力最多的地区。比如,四川既是向拉萨市输出劳动力的大省,也是拉萨市劳动力外流的最主要省份。这一方面说明拉萨市与周边外省已构建起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在经济活动、社会生活等方面交流更加频繁,建立起了良性的双向互动关系,也意味着拉萨市及西藏全区劳动力正与全国各族群众一起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一起勤劳致富,走向共同富裕。
拉萨劳动力跨省(区)流动是多种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紧密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我国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不断深化,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根据“推拉理论”,构成拉萨劳动力向区外其他省市流动的“拉力”主要包括经济水平差异、收入差距、产业结构差异。总体来看,拉萨虽然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但与中东部城市相比,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一定差距。与西藏相邻的四川省、重庆市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更高,并且这些中东部地区的省市,有着更加多元的产业结构,能为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加可观的劳动收入。构成拉萨劳动力向区外其他省市流动的“推力”主要指“全国援藏”等相关政策,包括在内地开办西藏内高班,为西藏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给西藏籍大学生提供政策性就业机会等,都会推动拉萨乃至西藏全区劳动力向区外流动。
构成区外其他省市劳动力向拉萨市内流动的“拉力”主要是指,近年来西藏经济发展进一步加速,拉萨特有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资源禀赋推动了当地特色旅游业的发展,随之带动了餐饮业、住宿业、文创产业等领域的用工需求,进而吸引了一大批区外劳动力向拉萨流入务工。构成区外其他省市劳动力向拉萨市内流动的“推力”主要是指,为进一步推动西藏的现代化建设,党和国家加大了对西藏在资金投入、基础建设项目、人才引进项目等方面的扶持,诸多项目的市场化运作,势必会创造更多新的就业机会,这就会推动区外周边省市劳动力进入西藏补充用工缺口。
近年来,随着拉萨与其他省市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网的完善,贡嘎机场的扩建,加之拉萨在学校、社会、网络媒体等多个领域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以往的交通瓶颈、语言沟通不畅等“障碍因素”被逐步打破,在提升与区外其他省市交通便利度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拉萨与全国各族人民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深入地交往交流交融,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并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西藏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的启示和展望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民族地区要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新时代拉萨劳动力就业演变清晰展现出西藏与中东部地区同频共振,不断融入国家新发展格局的新态势,也生动诠释了西藏各民族跟上全国现代化步伐,大踏步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气象,这是以人民为中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更是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建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
第一,西藏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当前,西藏经济发展与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加广泛地惠及西藏人民,民生福祉全面提升,全区各族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不断提高。据统计,拉萨市7次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西藏各族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指数连续多年保持在99%以上。从经济发展看,2012—2021年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9%,经济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包括能源、采矿、民族手工业、藏医药等20多个门类在内的现代工业体系全面建成,生产模式逐步达到现代化水平,电子商务、金融保险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第二产业稳步提升,第三产业迅猛发展,2023年拉萨市及西藏全区的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占比分别为39.4%、57.0%和36.9%、54.1%,表明拉萨市乃至西藏全区已经迈进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现代经济增长模式。从民生保障看,随着拉萨及西藏全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拉萨出台的《关于做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以工代训”服务流程和补贴标准的通知》等多项保障就业政策,实施开展的“四业工程”等就业培训工程,拉萨及西藏全区的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得到了充分提升,西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跃升。2015年以来,西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8年位列全国第一。2019年,西藏与全国一道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全区62.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7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2023年,拉萨市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分别高达54835元和25010元,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此外,2011—2020年,中央安排补助资金172.8亿元,支持西藏城镇保障性住房开工35.19万套。截至2020年年底,西藏综合交通体系不断完善,目前进藏公路基本实现全线黑色化,连接国内外的航线达到120条;全区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全部685个乡镇100%通光纤,并实现4G通信全覆盖。全区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2.19岁。第二,西藏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建设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代化。
一方面,新时代以来随着拉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其作为西藏发展引擎的作用愈加凸显,不仅吸附周边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大幅度提高,有越来越多的农牧民来到拉萨务工、经商,也有全国各地的人们来到拉萨乃至西藏全区旅游观光、求职谋生、投资办厂、安家落户。另一方面,2012年以来,拉萨制定出台了多个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政策文件,开展了多项主题活动。2012年,西藏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批准《拉萨市民族团结进步条例》,为巩固提升拉萨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该条例于2023年被修订执行;2014年,拉萨制定出台《拉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实施意见》,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和文化场所的建造与改造;2021年,拉萨民委发布《2021年全市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工作方案》,从专题教育、主题宣传、营造舆论氛围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相关部署。同时,拉萨市在“七一”“十一”“3·28百万农奴解放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五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精神、老西藏精神以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等方面的教育。通过以上政策、主题活动的开展落实,居住生活在拉萨的各族同胞在语言上更加相通、心灵上更加接近、情感上更加亲密,进一步深化了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共同体认同。这种认同感不仅让拉萨及西藏全区各族同胞以更加紧密团结的姿态投入到跟上国家现代化发展步伐、共同建设美丽幸福新西藏的实践活动中去,也推动着越来越多的西藏各族人民走向全国各地,与全国各族同胞一起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更加深入地建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比如,在拉萨市的河坝林社区居住着汉、藏、回、白、东乡等11个民族,有127户多民族家庭。各族同胞在河坝社区交往交流交融,既有居民自发的文化融合、生活互助,也有社区组建各族同胞共同参与的文艺演出队等组织,让各族群众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增进了解、加深感情。再如八廓社区,有来自天南海北的各族同胞在这里经商、生活,操着不同口音的各族商户“比邻而市”,上百个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大小院落聚集在此,各民族同胞亲如一家。类似河坝林社区、八廓社区等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建共享的互嵌式社会结构在西藏各地随处可见。各族同胞聚聚聊聊,来来往往,说说唱唱的社会交往越来越频繁而深入,日益结合成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第三,新征程上西藏仍需进一步提升劳动力现代化就业能力
西藏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是西藏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相协调的现代化,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发展的现代化。“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是新征程中西藏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民族大踏步走向现代化的新部署。其中,以产业结构现代化带动劳动力现代化是推动西藏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对此,应进一步加强西藏第一产业现代化、信息化建设,提高农牧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水平;继续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产业,立足西藏优势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加强工业技术研发创新,提高工业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并注意优化工业布局,建设好工业园区,充分发挥产业集聚优势;着重发展以特色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深入结合西藏当地特色优秀文化,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互联网平台以及“G349·红色之旅”“最美天湖之旅”“拉萨城市漫游”精品旅游路线等多种途径,依靠纳木错、珠峰等自然景观,茶马古道、藏羌彝走廊等历史文化遗产,江孜宗山抗英遗址、对印反击战遗址等历史遗迹,在讲好近代西藏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文化传统,讲好近代以来西藏各族同胞在共御外敌的过程中升华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同时,做优“旅游+”,开发出一批红色旅游、文化旅游、团结旅游、自然旅游等特色项目,实现旅游业拉动特色农牧业、藏医药业、民族手工业等多产业一体化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创造就业岗位、促进居民增收。
此外,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现代化劳动力队伍是推动西藏各民族更深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新要求。这需要以高等院校、职业技术院校、技能培训基地、人才培养基地等为载体,大力开展信息化与数字化培训、精准化的技能培训、创业培训。西藏还要做好“点对点”“组团式”劳务输出服务,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劳动力就业意向信息库,搭建劳动力与用工单位企业跨省(区)交流平台,精准提供跨省(区)就业信息服务,使其获得更多更好的跨省(区)就业机会,不断提升劳动跨省(区)流动就业能力水平,使西藏各族同胞更加深入地融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中。
审核|李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