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绿是一种生命状态
- 文/张炯 -
用舞蹈串联起一幅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电影《只此青绿》未曾留有只字片语的对白,却把故事表达得淋漓尽致。它以故宫博物院里“展卷人”的视角回顾了宋代画家王希孟创作画卷的过程。在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中,用“美”串起了生活与生命、诗画与舞蹈,将“美美与共”这一文化价值追求传递传承,再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画、舞、人三重元素交叠下的
美学欣赏
电影共七章,灵感来自于王希孟的画卷《千里江山图》。
叙事的一条线索是画卷的创作过程,另一条线索则是青绿色彩的调制过程。如果作画是一种创造,那么舞蹈则是对画的再次创造,本质上两者都是对生活生命、真实情感的一种自然反馈,也更能吸引观众的共鸣:王希孟创作时在水中获得灵感、肆意挥洒的独舞把少年独有的锋芒和潇洒表达得淋漓尽致;送画时,他在雪中来回踱步,徘徊茫然的颓然和沮丧也尽收眼底;落幕时,身着青绿裙装的女子们表达着山脉的高低错落与气势磅礴,把山水画凝固在了舞蹈中......
曾有幸在国家版本馆、宁波美术馆看过这幅画的临摹版。山是灵魂,又有村庄、桥梁、人物诸多的着笔,由近到远,最后隐没在无尽的天色之中,加上这明媚的青绿着色,分明中带着对生命的律动和渴求。记得国画老师曾说:赏山水画,就把自己当做一闲人漫步山涧溪林。人在画中游走,画在人心荡漾,趣意盎然,又怎么会寂寞?当时无论如何都不能将这二维的画转画成三维的空间,而在电影的具体呈现中,感受到了历经时空弥久而美到让人窒息的动容。
画画外人和创造者和合下的
哲学意境
「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踰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寥寥90余字,就是对宋代十八岁王希孟所有记录。那年,他与展画人在回廊间的撞个满怀,彼此回望的那一瞬间像极了青春的模样,也只有这样的青年人才会用心用情用尽心思去描绘心中的大山大河,正应了那句“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笔方能绘山河”。
周莉亚、韩真两位女性导演极具艺术地改编让舞剧升华:一方面是对传统文化的再次凝视和回望,另一方面也更凸显了一群文化艺术创作者的执着信仰。随着观影深入,情绪犹如这青绿之色起承转合:起初是情感的链接,尝试着和十八岁少年王希孟探讨该如何把对美的渴望和憧憬,在青绿色中碰撞、激荡和流转,把对生命青春的眷恋爱转化成为作品;后来是对生命的理解,一个人作画的无怨无悔,一群人的竭尽全力传承的伟大;再后来是对创造的思考,微小如尘埃的每个人,都在觉知美,感受爱,体验生,都是见证者、创造者和传递者。
一幅画,是绘画者与隐匿其后的篆刻人、织娟人、磨石人、制笔人、制磨人的时空和合,是绘画者和舞蹈者的精神融合。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精神守望
画是静的,舞是动的,这一动一静之间就是生命的跃动。
这不仅是一幅山水画,电影更是将众生入画,实则为一幅人们精神世界的写照。
想到了白先勇先生的青春版《牡丹亭》,始终坚定地做着以“戏”传承文化经典。以昆剧婉转如莺啼声腔以及袅娜的身姿再现了杜丽娘与柳梦梅的坚贞爱情,青春与生命,再现了穿越时空边界的文化的力量。想到了越剧《龙门客栈》的出圈爆火,传统文化以他们独有的姿态展现了强劲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与其说以文化人,更不如说是电影和观众共同完成了一次精神守望。
后台回复关键字
『社科』『文学』『亲子』
即可加入稻读公社微信交流群
- THE END -
本期责任编辑/孤山客
图文编辑/楠柯Sharon
技术支持/敏捷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