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名家 | 假若我能重学太极拳

体娱   2025-02-02 18:57   山西  

每天在这里,遇见生活,遇见太极……

《和美太极》专业太极微刊

和美太极


罗邦桢,1927年生,江苏昆山人。郑曼青先师高足,美国旧金山市“寰太极拳社”社长,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

近几年来有一个问题常常萦绕在我脑中,那就是假若我能有机会重学太极拳,我将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说起来有点好笑,因为从学拳练拳一直到今天的教拳,连头带尾算起来已经有四十六个寒暑了,古诗感叹人生短暂曰:「生年不满百」,那么在人的一生中,四十六年的光阴,将达百年的一半,虽然不能算长,却也不能算短了。

可是如与从前一生专心练拳的前辈比起来,这仍然可以说是微不足道,更何况我练拳像京剧中客串式的票友呢。

然而现在居然有此想法,或许是练拳暮年的一番回顾和自我检讨吧。同时这个想法不发生于过去练拳之时,而要等到教了许多年拳之后才产生,为什么?其中的心路历程似也有可以一提的地方。

回溯过去四十六年,不禁有一种似烟似雾般地飘渺的感觉,是那样地真切而又捉摸不着,内心怅惘的感觉是异常深刻的。

回想在我弱冠之年,开始追随先师郑曼青先生学拳,那时因为身染疾病,久治不愈,形神俱衰,虽历经西医治疗,不知是否限于当时药物与技术,鲜见成效。

记得那是民国三十八年五月或六月间,先严在报端看到先师从大陆来到台北的消息,就携我登门求治,其时先师ト居厦门街,与我家只隔几条巷子,步行往来,非常方便,于是经过一二个月的服药治疗,病情虽有进步,但未能根治。因此,先师就对我说:

「你的病不能倚靠药石,要自立更生。」

「怎么样自立更生呢?」

「要练拳健身。」

当时我颇感诧异,因自知身体孱弱,怎么能练拳呢?但先师是医生,自然我必须听从他的指示去做。于是就问:

「那么学什么拳?又到哪里去学呢?」

这时先师就说:

「学太极拳,我可以教你。」

可是我想先师一副典型的文人雅士样子,他会拳术吗?由于年青加上少不更事,竟然冒冒失失地问他会太极拳吗?

而先师的回答颇妙,他说:

「我会一点点,教你足够了。」

对于先师的背景,在当时我只知道他是位国大代表及名中医师,在大陆时期就是全国中医师公会联合会的理事长,除此之外,一无所知。自然也不晓得他在大陆时早已享誉武林,并且是现代杨式太极拳泰斗杨澄甫师爷的入室弟子,所以有这样冒失的问话。

不过就这样我开始学太极拳了,这些话现在说起来,已经是四十六年前的往事了。在这里提及,只是藉以说明我当初是怎么样会学上太极拳的原因,话似乎说过了,现在回到本题,假若我能重学太极拳,我将怎么样去做呢?我想:

第一是慎学拳架,カ求正确。

谈到这一点,道理是非常简单的,因为既然学拳,那第一要事就是把拳架学好,也就是说要学得正确。这应该是天经地义的事,假如拳架都学不好,其他还能说什么呢?

虽然有的人认为太极拳乃内家拳也,着重在内求精神,至于外形(功架)嘛,那是次要的。这句话听起来蛮有道理,可是却忘了一点,那就是这句话不是对初学乍练的人而说的。

因为要将功架学得正确,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所以在拳经论中一再提醒学的人,如何把拳架练得合乎要领,若是能做到一点,也就是跨上成功的第一步了。

我现在这么说,多少有点后悔。当年未曾加倍努力去观察、体会和模仿老师在教拳演架时的神情和气势,并且将这种神情深刻地印烙在脑海中,以作为日后练拳时的回味。

因为太极拳是一种非常细腻的运动与武术,需要细心地去体会,绝不是粗枝大叶式的态度能学习的,但在初学时往往不这样想,自以为把功架学像样了,其实却满不是那回事。这必须在练了许多年之后,领悟出一些道理时,方能发现这种错误。

所以与其在日后追悔,不如在开始时多加留意与努力。

第二是宁求其慢,弗求其快。

常见一般人在学拳时,都希望能很快地就学完整套拳架。但是,因为求快,就不免囫囵吞枣,而未曾细细地去咀嚼精华。俗话说得好,慢工出细活,一快就难免出货粗糙,如此就和前一点相违背。

因此假若我能有机会重学太极拳,一定一个功架、一个功架地学习,而不匆忙地学完整套。

这样学法,看起来花的时会很长,然而因为学得慢,在时间方面就得很充裕了,每一个拳架也因此得以仔细校正而较为正确,这样在日后改正拳架时,就可以节省许多时间和精力,这一点自我教拳以后,尤其有深刻的印象。

倘若在初学时未先求正确,那样在自己练习的时候,不自觉地会养成一些错误的习惯,那么在改架时用的时间必然更长。所以有一句大家都熟知的话,那就是「教拳容易改拳难」,这话真是一点不错,为了避免发生这一点缺失,假若我重学太极拳,一定宁求其慢而弗求其快。


第三是研读拳论,实践求证。

学拳而不明其理,则其收效必然事倍而功半,有时甚至于连功半的效果都达不到,为什么?因为理论是实践的指南针,如果在方向上产生偏差,怎能求得确实的效果呢?

因此,一定要熟读拳经论,仔细研究,以了解每一个字的含义,当然在学拳的初期,老师会讲解一些基本的理论,但限于学者的水准关系,就是解释了也不容易领悟其真意,不可能极为详细的解释,所以要靠自己慢慢去体会琢磨了。

学太极拳的人有一点可以说非常幸运,那就是有关拳艺的理论:经、论、歌、诀等,相当的完备。再加上过去历代先贤们遗留下来的心得,更丰富了它的内涵。如果能悉心去研读揣摩,再与平时练习相结合,积以时日,一定会获益匪浅。

对拳经论这些古典理论,假使一定要挑剔其缺陷的话,那就是其文字太过简赅,不是一下子就能理解其真义,而要进一步去思索,这样有朝一日才能有所得,这里姑且举一二个例子,作为说明。

在行功心解中有一句话是「迈步如猫行」,这句话乍看极为简单,意思亦极容易懂,但如深入一步去想就不是如此了,为什么?

因为首先怎么样才能「迈步如猫行」呢?显然要先分清虚实,如果虚实分不清,变成「迈步如象行」那就糟了。

但是要怎样才能分清虚实呢?这就牵涉到全身放松,然后再探求如何才能全身放松......如此这般追根究底的钻研下去,自然对理论方面能日渐有深刻的理解而融会贯通了。

再如心解说的「立身要中正安舒」,这句话和前面那句相似,从字面上或语意上看来都是非常浅显易懂,并没有艰涩的地方。既然如此,为什么会放在心解中呢?

其中必然另有道理,这是我在教拳不少年后,才慢慢注意到的。原来实际上并不简单,因为要求的是「中正」,这是一个标准,可是在练拳的时候是怎样的呢?能正确做到这一点的机会只是十分之一,这话听起来似乎太夸张了,但一加解释就明白了。

因为在练拳时每易发生的是上身前俯、后仰、左倒、右歪,这就有四种不正确的现象,再加上身体倾向于四个隅角,这就变成八种了,然后是「立身中正」了,可是却僵硬不松,这不就是有九种不正确的现象了吗?而正确的却只有一种即「中正」而「松柔」。

如此,要做到「立身中正」,其机会岂非只有十分之一了吗?由此可见经论中的文字,有时看起来简单,细加分析就不简单了。

最后一点是要朝夕练习,持之以恒。

这一点用不着解说,人人皆知,但却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前面提过,我练拳至今已历四十六个寒暑了,但其间仍有间断的时候,甚至于就是在无间断的时期中,仍不能坚持朝夕练习这一点,说起来非常惭愧。

虽然有时候是恪于外在的客观环境因素,而不得不间断,但有时候是自己心志的怠惰而辍练,无论如何是不能找借口来搪塞的。因此,如果我有机会从头再学太极拳,这一点上要下更大功夫去克服。

以上拉杂地向各位报告了四点,希望没有浪费各位宝贵的时间。谢谢大家,并请多指正!

八十二年十二月五日

转载自时中学社会讯汇集第二十七期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
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研讨、参考之用,不一定代表公众号意见,亦不一定完全正确,请客观思考,不盲从,不排斥。评论处大家可以补充文章解释不对或欠缺的部分,请勿谩骂。这样下一个看到的人会学到更多,你知道的正是大家需要的……

专业太极拳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

 每日19点更新内容


和美太极
本号每天19点更新,为传统武术、太极拳爱好者推送太极拳资讯、理论、养生、视频等优质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