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 | 陈进国《于胥斯原:乡族、风水与地方记忆》

学术   2024-11-13 17:04   北京  
从科学与人文视角解读“风水”

打破学科界限,
解析乡族意识、风水信仰与地方记忆之间的深层逻辑

马西沙、葛兆光、周星、郑振满、田海推荐

《于胥斯原:乡族、风水与地方记忆》

作者:陈进国

ISBN:9787521750928

定价:158.00元

出版时间:2024.11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



内容简介


本书继承了中国社会经济史学“傅衣凌学派”的理论和方法,以民俗乡例证史,以实物碑刻证史,以民间文献证史,并结合生活史、宗教史、家族史与思想史,尝试进行科际整合之史学范式的写作。作者立足于“大历史”和“区域史”的双重视野,将风水知识—实践视为南方乡土社会的文化系统和民众的生活方式,借此“再现”一般性的风水知识、观念和信仰在长时段的社会结构变迁中所塑造的文化图像和生活场景。近世以来,南方乡土社会的秩序构建和乡族共同体的持续发展,一直受到民俗化、仪式化的术数(天文历法、占卜、风水、命理、相术等)记忆的深刻影响。风水术数作为一种竞争性的精神力量,反复刺激了地域各阶层在社会流动方面的文化想象和可能机会。透过风水术数这一面镜像,我们可以从中反思中国“连续性文明”何以可能、何以生长。“术数中国”(冷传统)与“礼义中国”(热传统)堪称是“文明中国”铜板的阴阳两面,一直纠结并左右着我们的历史心性、文化记忆和行为选择。

处在人类世(Anthropocene)的历史进程之中,源自中国传统“生生(善生)”存有观的风水术数,何尝不是一种文明的“提醒”与“告诫”?当它的可计算和可实操的技术层面的功能与意义日渐褪色,而主要作为天地人神“诗意栖居”的“超越性传统”和“精神性力量”来凸显此在的意义的时候,当下的我们,如何直面内在化于我们自身历史的“术数文明”?本书将为我们提供一个历史人类学的纵深视角。
 

作者简介


陈进国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教授、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驻院访问学者,兼任中国宗教学会宗教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学会宗教人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创办并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核心集刊《宗教人类学》,主编《中国宗教报告(蓝皮书)》《粤港澳大湾区宗教蓝皮书》等。

陈进国教授主要从事宗教人类学和中国民间信仰、民间宗教领域的学术研究。著有《隔岸观火:泛台海区域的信仰生活》《救劫:当代济度宗教的田野研究》《南海诸岛庙宇史迹及其变迁辨析》等。


学者推荐


作者摒弃从意识形态角度对以往历史文化进行判官式的裁决,而以学者客观的态度,对风水这种社会现象进行从容而敏锐的描述分析,使读者从中受益,了解一种文化现象在八闽地区的传承、流变。在大跨度宏观描述中,作者牢牢把握了一种普文化在特定时空中演变的特定品位。除了宏观描述,作者在对民间通书、寺庙灵签、安镇符咒、念祝仪式、扶乩降笔等文化现象分析过程中,把风水研究纳入更广阔而细微、也更深入的研究领域。在这种研究中,作者也无形中把自己带入了更艰难、深而难测的境地。要从这篇论文向前,需要有更深厚的学养。这篇论文在许多方面已跨过了前人的研究。
——马西沙,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荣誉学部委员
 
本书不仅选择了一个相当好的研究角度,而且在理论架构、历史叙述两方面结合得相当出色。作者将生活史、宗教史、家族史、思想史糅合在一起,构筑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框架,从而对作为中国一个区域的福建的历史状况、社会生活与信仰世界,有了较深入和细致的论述。
——葛兆光,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进国博士的著作,基于大量的历史文献、民间乡土文书和亲自调查所获得的田野资料,对浸透于福建地域社会的风水文化体系进行了全面和细致的研究。通过阅读本书,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于中国民众的生活文化及其原理的认识和理解。
——周星,日本神奈川大学历史民俗学科教授
 
作者认为,自唐宋以来,由于风水文化的民俗化与仪式化,为社会各阶层所普遍接受,使之成为社会记忆的基本形式,从而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秩序的建构与家族组织的发展。这一观点富有新意,对于揭示传统社会文化的发展机制具有重要价值。作者立足于历史学本位,吸收了文化人类学、宗教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多学科结合的史学研究范式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郑振满,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
 
研究中国文化中的风水传统是一个很紧迫的学术任务。在西方我们只有几本介绍性的书籍(J.J.M. de Groot 高延,Stephan Feuchtwang 王斯福等),以及一两本翻译的风水手册(主要就是Michael Paton)。目前唯一研究风水具体情况的书就是丹麦学者Ole Bruun的Fengshui in China (原著 2003;2011 Open Access复印),关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四川。虽然这些作品都有贡献,但是他们都不如陈进国教授的著作。通过长期的田野调查和深入的文献分析,陈教授获得了更为深刻的了解。把风水当作旧社会的迷信是现代社会常常听到的看法。虽然如此,只有通过对风水的理解,我们才能真正地把握很多传统与现代地方社会的表现。社会矛盾与他们的解决也经常依靠风水的语言:不了解这个语言,我们就不能更好地解释地方社会的过程。除非我们能够做长期的田野调查,否则这种文化理解也是得不到的。所以我非常感谢陈进国教授给我们做过这种调查,让我们从很多角度了解风水在中国社会及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田海 (Barend J. ter Haar),德国汉堡大学中国学教授
 

目  录


引 言  01
导 论 一个中国“冷传统”的探寻与反观  04
第一节 学术史回眸  07
第二节 问题与路径  17
第三节 生生:风水宇宙观与风水社会  26
 
上篇 风水信仰与乡族社会的文化统合
第一章 在地社会的发展与丧葬文明的风水遗存  003
第一节 衣冠南渡:墓葬文明的术数沉淀  005
第二节 因土成俗:丧葬明器制度的一体化  038
第二章 “中国”意识的地方记忆与风水的文明隐喻  079
第一节 在地意识的形塑与地域空间的风水想象  081
第二节 建构正统性:地方风水故事的文化母题  119
第三章 汉人的迁流模式与乡族社会的风水动力  139
第一节 风水术数的催化与乡族意识的觉醒  140
第二节 乡族社会的迁流与风水的理想世界  156
第四章 风水资本的整合与乡族社会的宗族发展  191
第一节 风水信仰与庄氏家族的系谱认同  192
第二节 风水信仰与丁氏家族的文明儒化  237
第五章 风水资源的交易与乡族社会的秩序构建  262
第一节 风水选择惯习与家族的自我协调机制  263
第二节 祖墓风水合约与宗族共同体的形象塑造  282
第三节 风水资源的争夺与乡族社会的治理脉络  294
第六章 风水话语的构建与乡族士绅的文化情结  311
第一节 乡族士绅与地方学场的风水营造  313
第二节 乡族士绅的风水取向与地方社会发展  340
第三节 “儒理”风水观与乡族士绅的实践伦理  354
 
下篇 风水信仰与地域社会的民俗记忆
第七章 风水宗派的知识谱系及其地域化形态  385
第一节 理气派的术数实践及其地域传布  386
第二节 形法派的拟像化表述及其意义想象  425
第三节 风水宗派的折中取向及其地方实践  467
第八章 地域文化网络与风水术数的传播渠道  486
第一节 安镇符咒与风水术数的传播  488
第二节 寺庙抽签与风水术数的传播  535
第三节 扶乩降卜与风水术数的传播  555
第四节 选择通书与风水术数的传播  573
第九章 祭祀礼仪与风水观念的民俗传承  599
第一节 竖造仪轨与风水观念的民俗传承  601
第二节 丧葬仪轨与风水观念的民俗传承  625
第十章 祖先崇拜与墓葬纪念物的风水象征  672
第一节 骨殖替代物与墓葬风水的意义传承  673
第二节 坟墓形制的符号化及其风水象征  705
余 论 术数中国:我们如何解释和理解“风水”  741
第一节 华夏化与乡族化:风水作为社会文化资本  743
第二节 术数化与理性化:风水作为纵贯的文化体系  750
第三节 造化与异化:风水作为象征意义图式  757
 
附录 
附录一 福建出土的买地券文本摘抄  769
附录二 石敢当点眼科科仪文书摘抄  780
附录三 明清时期福建风水示禁碑文摘抄  799
附录四 福建风水诉讼案例谱牒资料摘抄  840
附录五 《晋江古檗山庄题咏集》拓本摘录  885
主要参考文献  893
增订版说明  933
专家推介  937


精彩书摘


千百年来,一个游魂,一个叫“风水”的文化游魂,一直在赤县神州游荡。在灯火阑珊处,吾等仰望璀璨之星穹,内观良知之律令,体认圣教与华心,不觉凛然若临百仞之渊:诸夏此等的文化游魂,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倘若吾等对此文化游魂还未十分怨憎,那么,当自何方探寻与反观?孔夫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吾等先从先秦史诗——《诗经》之《大雅·公刘》篇说起吧。

笃公刘,匪居匪康。乃埸乃疆,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思辑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
笃公刘,于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顺乃宣,而无永叹。陟则在巘,复降在原。何以舟之?维玉及瑶,鞞琫容刀。
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冈,乃觏于京。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
笃公刘,于京斯依。跄跄济济,俾筵俾几。既登乃依,乃造其曹。执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饮之,君之宗之。
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度其夕阳。豳居允荒。
笃公刘,于豳斯馆。涉渭为乱,取厉取锻,止基乃理。爰众爰有,夹其皇涧。溯其过涧。止旅乃密,芮鞫之即。
 
大约在公元前1600—前1500年,公刘承继周族先祖遗德,率领族众从邰地出发,筚路蓝缕,跋涉山林,迁流异乡。其所经之处,莫不“相其阴阳,观其流泉”,终于寻得一处诗意栖居之家园。豳,就是周王朝的龙兴之地。周天子近八百年的天下,皆自豳地始。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太史公迁,曾如此评价公刘之垂世丰功:“周之先自后稷,尧封之邰,积德累善十有余世,公刘避桀居豳。”

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在周公的辅佐下,周王朝又迎来了一次丰碑式之定都盛事。陕西宝鸡出土的何尊铭文,记述了成王对宗族小子何的训诰内容。文王奉天承运,允文允武,善治天下;武王克商祭天,立誓天下,洛邑为中;成王恭德裕天,宅于成周,禀王礼福。铭文之“宅兹中国”,便是“中国”一词的最早来源。铭曰:
 
唯王初壅,宅于成周。复禀(逢)王礼福,自(躬亲)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兹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呜呼!尔有虽小子无识,视于公氏,有勋于天,彻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训我不敏。王咸诰。何赐贝卅朋,用作庾公宝尊彝。唯王五祀。
 
无论公刘在豳地的“相其阴阳,观其流泉”,抑或武王于成周的“宅兹中国,自兹乂民”,皆堪称文明中国早期堪舆规划之典范。

在居与游之间徜徉,吾等难免情慨慨而长怀兮!“宅兹中国”之华夏文明,居然与古方之国“大举九州之势,以立城郭室舍”的形法实践,有此等昭然之渊源焉。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美哉,常道也!惟天命与德性,蔚为人文双翼。自兹中国,“夫居天下之正,合天下于一,斯正统矣”。

诚然,古代中国的相地与风水,一源一流,源远流长。睥睨天地间,吾等心性之默应此等的文化游魂,“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又平添几多岁月之沧桑?

“秦定百越,汉开九郡。自兹编列,同于诸华。”闽者,海滨邹鲁也,犹独为东南之望,厥有由也。吾等闽人也,生于闽中,育于闽中,当且仅当,邃思闽事。

正欲凭栏,潇潇雨歇。百度千寻,知止观止。

知书识界
拓宽视野 共享知识 视频号、抖音号同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