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受自有文化熏染,人们身在其中,难以识得其真面目。直到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文化与西方发生激烈碰撞,中国知识分子面对亡国的危机,才开始审视自身文化、追赶现代文明。100多年来,虽有严复、梁启超、胡适、梁漱溟、张君劢等大学者为文化事业耗尽心血。但绝大多数国人的态度,依然是凭直觉发表宏大叙事,要么极力贬低,要么排外自大,极少有人能够从社会化、建构化的文化现象中发现真问题,做出科学、谨慎的研究。他曾痛批中国文化,主张“全盘西化”,但经思想学术沉淀后,又颠覆旧有认知,留下一部用科学方法论研究中国文化的著作《中国文化的展望》,被金耀基、林毓生等学者誉为“中国文化研究的里程碑”。在书中他带来了以下六点认知:
很多中国知识分子将西方文化视为“文化侵略”,只看见“中西文化一对一的冲突”,看不见”西方与其他文化一对多的冲突”。殷海光指出,除了落后导致的危机感,更大的原因是视野狭窄、认知局限。为此,他引经据典,用超前的世界视野和现代意识帮助国人厘清“中西文化冲突”的本质。他认为,西方文化的扩散,表面上看是西方的胜利,事实上,这是世界“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必经演化过程。
对于文化研究,方法论是最重要、最基础的工具。而全世界至今没有统一的“文化科学”,以至五四以来的文化争论,大都充斥着个人直觉,少有科学事实。在《中国文化的展望》中,殷海光用逻辑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精神分析学等理论为基础,摒弃凭空想象和学科偏见,用一套“跨学科方法论”,厘清了”中国文化“的来龙去脉,特别区分了“应然”和“实然。
三
任何现代科学,都应建立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上。然而大多中国学者谈到社会现象,总是大而化之,无视逻辑。殷海光最早看清了这一点,他写出的《逻辑新引》,至今仍是两岸逻辑学的经典教材。而他在《中国文化的展望》中,更是以现代逻辑分析训练为主导,建立起一个中国文化的分析模型。比如,他花费一章的篇幅,列出了164个“文化”的定义。
四
谈中国不谈外国,就失之偏颇;谈文化却不知信仰,就是隔靴搔痒。殷海光阅读广泛,贯通中西,书中引用扎实,对各国文化信手拈来。他在研究义和团、五四运动等大事件时,不仅客观陈述了真相,更是道出文化冲突的本质是受“本土运动”、“我族中心主义”、“孔制的崩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这种不偏不倚的洞察,不仅需要学术良心,更需道德勇气。
五
一百多年来,由于“群体情绪”、“传统跟随”和“心理偏执”三种迷雾的影响,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的态度总陷入情绪化的思潮中,要么一昧遵循“祖宗之法”、要么一昧主张“全盘西化”。殷海光早年也曾痛批中国文化,主张彻底摒弃传统。但到了晚年,他却以大量的事实指出,“合理保守旧事物,恰恰是进步求新的动力;社会文化的发展有连续性,我们不能从沙漠上建起新的绿洲,传统也不可能一扫而空。”因此,他对中国文化的态度转变,不是情绪或时政导致,而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诚实和谦卑。 六
很多以启蒙者自居的人,把现代化的希望寄托于乌托邦主义。殷海光最早翻译了哈耶克埋葬乌托邦的名作《通往奴役之路》,为传统中国普及了自由主义的观念和思想。《中国文化的展望》对形形色色的乌托邦,做出了深刻有力的批判,在中国知识分子陷入失落、迷惘的当下,本书在传统文化的残基上,提供了重建材料,成为第一部系统化、理性化研究中国文化的巨著。
不幸的是,自2017年开始,本书一直处于绝版状态。先知书店深知其价值,按照典藏版标准装帧设计,将其复活。还获得殷海光先生的学生,著名哲学家陈鼓应老师授权,收录其万字长文作为导读;此外增补了殷海光先生两篇重磅文章,新增内容近3万字。历史学家许倬云曾评价说:“本书见解精辟,分析彻底,行文极称雄辩,值得关切中国命运的人好好读,好好想。”著名学者金耀基先生也曾说:“这是一本具有认知意义的好书,更是讨论中国问题的里程碑,它彰显了一个伟大的知识分子追求中国现代化的学术良心与道德勇气。”感兴趣的书友,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