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社融出炉,发现社融增量转负了。
很多人觉得,上次社融转负是2005年,时隔近20年,社融又转负,说明需求下降到了冰点,天马上塌了。
还有人说2005年10月股市是998点,2007年最高涨到6124点,股市长牛可期,我只能说,你是懂YY的,大A需要你。
这些其实都是思维误区。
所谓的社融增量转负,其实就是4月份还钱的规模,比借钱的规模多了。
仔细分析一下各个融资主体,我们会发现,背后的原因没这么简单,很有可能是是国家的金融政策风向,产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
首先,如果说老百姓需求进一步下降,就有点冤枉人了,需求已经这么低了,难道还有下降的空间?
不过此处把需求当作百姓“存款”或者“收入预期”看,进一步下降倒是合理的。
所以缺💰就是缺💰,说没需求多少有点可w了…
社融数据中,跟居民最相关的是贷款,4月新增人民币贷款7300亿元,同比多增112亿元,维持了平衡。
之所以4月社融数据掉这么快,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过去的融资大户:地方政府,拖了后腿,较去年同期少增5532亿元。
背后原因不是地方政府借不到钱了,而是高层不再随便让地方政府发债了。
去年年底的一条政策这个时候应该被重温一遍,那就是高层要求负债率过高的12个省市除基本民生工程外, 2024年不得出现新开工项目。
收紧地方政府的发债口子,说明有人意识到了地方政府的资金配置效率没这么高,盲目扩张基建,钱也流不到群众的口袋,不如把资源集中到更需要的行业。
从长期来看,确实是件好事。
除了地方政府,金融行业也被要求挤水分。
一直以来,票据都是冲贷款规模的利器,但是这次表外票据数据也不好看,难道大家都不装了?
这背后也涉及银行业GDP计算方式的变化。以前银行业的GDP核算主要考虑存贷款余额的同比增速。
但是今年一季度之后,GDP核算的方式改成了用利润来核算,盲目冲贷款规模也就没有了必要。
并且4月份,央行亲手堵死了银行冲存款规模的路子——叫停了手工补息,就是在现有的存款利率水平上,不允许再补给一定的利息。
而且雷厉风行,哪怕是之前约定好的利息到期也不允许支付。
这个时候一些套利资金就从哪来回哪儿去呗,这也是M1和社融双双转负的重要原因。
从这两个变化可以看出,用数据粉饰太平的时代在渐渐退出。
并且从宏观层面看,我们正处在周期底部,大家预期已经很低,一些华而不实的数据如若给不了百姓相应的幸福感体验,只会徒增厌恶和信用风险,所以不如早点泄压,把过去的数据“泡沫”趁机挤出。
这个改变很可能不是短期的。我最近跟一些地方zf的人打交道,也可以发现,他们对于经济和工作目标的追求上也变得更加务实。
也在说明从上到下都在直面问题,也如上期所说,不再用泡沫去掩盖泡沫。
所以这个角度看,也算件好事。
因此我认为不必过分解读此数据,相比当下的社融数据转负,大家对自身生活的感受或正或负难道不早已体现出来了?
只是希望各路媒体也都别再提 “需求疲软” “需求下降” “刺激消费” 这种词了,路边卖油条的都知道疲软了这个事实,实在听的耳朵起茧了,不如咱多讲讲如何“提高收入” “增加幸福感”?
所以当下“好看”的数据或许无法再给经济注入更多的积极意义。
毕竟我们花钱时候只会看两个数据:一个银行卡余额,一个工资表流水。
星光不问赶路人,韶华不负追梦者。
看高速赶路彪在服务区的消费标准,卤蛋都没舍得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