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推送并不按照时间顺序,如果不想错过长线是金11的文章,请设置为“星标”或经常点击“在看”,感谢大家的支持!
博士眼镜,算得上是年内一只不显山不露水的大牛股,从2月份最低的11.11元,到12月份最高的61.09,最大涨幅约449.86%,远远跑赢了市场平均水平。
不过,就公司的当期业绩而言,其实并不太理想,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9.15亿,仅同比增长1.09%。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分别为8348.44万、7327.25万,不但没有进步,反而还分别同比下降了14.46%、21.98%。
业绩之所以表现得较为疲软,一是因为去年同期基础较高,给今年带来了一定的承压;二是受到了当前消费低迷环境的拖累,毕竟眼镜也算是耐用品,对于眼睛已经定型的成年人来说,如果觉得荷包不暖和,缓一缓再更换也是可以的。
然而,为什么股价能够无视业绩数据,出现腾飞呢?
按照外行们的话说,自然又是在A股炒股根本不需要看业绩,如果太较真业绩,那么就是你实在太low。
一切真的是这样吗?事实上,无论是价值股还是题材股,最终的落脚点仍然是业绩,区别只在于前者重视现有业绩的可持续性,而后者并不在意现在的表现如何,着眼得是未来可能赚很多的钱。
也就是说无业绩支撑的炒作,并不是大家真的钟爱垃圾,而是预期乌鸦变凤凰,以及未来广阔的前景,这样风才可能吹得起来。
具体回到博士眼镜这只股票,从事后诸葛的角度来讲,它的起飞逻辑明显来源于AI眼镜概念的兴起。
何为AI眼镜,随着显示技术、芯片性能、算法能力和应用生态的协同迭代,智能眼镜将在交互体验与情境感知能力上实现质的飞跃。未来,眼镜有望成为AI时代的交互入口之一,可能摆脱对外部算力的依赖,依托端侧 AI 处理单元实现随时随地的主动服务模式,能够给中国6亿多的近视人群、全球25亿多的近视人群带来跟使用手机一样的交互体验。
这一预期场景,是不是想想都能让人感到格外兴奋。我们假设AI眼镜售卖1000元/只(高端产品肯定不止这个价),3年内全球销量由1000万只翻十倍至1亿只,全球市场规模由100亿增长至1000亿;5年内全球销量增至5亿只,全球市场规模达到5000亿。俨然一条正处于萌芽初期的成长性赛道。
虽然博士眼镜本身和高科技技术并不沾边,本质上只是产品的一个销售渠道。但是眼镜跟其他消费品不同的地方在于,它需要验光配镜这个过程,不像其他消费电子属于标准化产品,可以通过任意渠道售卖。
故而,如果预期成为现实,传统配镜渠道往往存在1-2年的供需错配红利期,若是把握的好,其中龙头企业也许会迎来数倍甚至数十倍的业绩增长机遇。这就是近期博士眼镜的估值上升到80多倍的理由所在。
这一构想靠谱吗?严格讲,也许可以,也许不可以,依然存在着一种博弈的色彩。
因为现阶段的 AI 智能眼镜在智能交互方面仍然受到诸多限制,AI 功能主要基于用户的语音指令触发和手机端算力支持,智能眼镜在主动感知环境、理解情境,提供实时定制化信息、实现自然流畅的人机交互体验方面仍然远远谈不上成熟,未来技术会发展到哪种程度,很不好说。
假如技术成熟所需要的时间太长,给眼镜渠道参与者提供了大量介入时间,引起竞争加剧,蚕食掉所谓红利期是完全有可能的。再或许,技术发展的太快,直接手机就能完成验光,越过了渠道的掣肘,更是会让人猝不及防。
上述不确定性存在的同时,价格预期却已完全被打满,万一好的不灵、坏的灵,对于追高者无疑将是场灭顶之灾。
实际上,所有的题材炒作几乎都是类似的套路,你必须看得清逻辑,对胜率得失能做到心中有数,否则盲目跟随市场的情况下,不做韭菜真的很难。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