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推送并不按照时间顺序,如果不想错过长线是金11的文章,请设置为“星标”或经常点击“在看”,感谢大家的支持!
最近,《巴伦周刊》推荐了2025年最值得购买的10只股票,其中提到了阿里巴巴。
看好的理由主要是阿里巴巴可能是世界上最便宜的电子商务及云计算公司。该股的股价约为89美元,仅为本年度预期收益的10倍,远低于亚马逊的45倍。它还拥有500亿美元的净现金,约占其市值的25%。
无独有偶,华尔街近期也将阿里巴巴股票的评级调整为“强烈建议买入”,15位研究该股的分析师一致给出“买入”评级,平均目标价上升为133.73美元,这意味着可能有着51.4%的折扣空间。
显然,外资已经扭转了对阿里的态度?作为投资者,我们又应该怎样看待这个话题呢?
提到互联网大佬,我想腾讯之外,最大的牌就应该是阿里,曾几何时,淘宝、微信可谓一时瑜亮。
时过境迁,如今的淘宝(含天猫)已不复夕日一家独大之势,但新形势下的“淘宝”仍然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款重要APP,数据网络效应所带来的护城河壁垒在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
当然,与十几年前相比,竞争环境可能要复杂得多,类似的传统货架型电商竞争对手有京东、拼多多,新锐竞争对手有抖快等短视频选手。内卷之下,都会起到一定的分流效果。
不过,竞争归竞争,淘天系电商始终有着自己较为独到的地方,与京东相比,它更像是位“包租公”,而非零售商,只需要坐在那里大喊一声“收租啦”,各位租客就得乖乖地奉上各自的租金,不但不会拖欠,而且为了能租个“显眼”的店面位置打得头破血流。
特别是淘宝与天猫区别开来之后,分级段位做得非常好,旧有的淘宝定位于“货多”,需要消费者花时间去“淘”,天猫定位于“货好”,消费者无需考虑太多,看中拿走即可。
相反,京东才属于真正的零售范畴,它最初的模式是从厂家进货,然后加价卖给消费者,其在消费者心智中的定位始终是3C产品的线上零售商。除开3C产品,京东自营其他货品的心智力就大幅衰减了,美妆服饰的心智仍被淘宝掌控着。
由于最初是主打3C产品,所以京东原本的定位是“品质”,但是因眼红淘宝的“包租公”模式,后来引入了第三方店铺。这样就导致一个弊端是,消费者从第三方店铺买入的货品好坏都得算在京东头上,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京东在人们心智中关于“品质”的定位。
从我个人角度看,买普通商品,我会选淘宝;卖电子产品(包括家电),我会选京东,这大概反映出了两者之间的心智定位差别,意味着看似雷同实则不同,差异化竞争的一面并非不存在。
再说拼多多,靠着微信社交链条,利用砍一刀模式迅速崛起,主打低价商品,占据消费者有关“省”的心智。这实际上是沾了淘宝企图提升段位,拉高品质,收缩廉价市场的光,因此与现阶段的淘天系相比,更加不存在同质化竞争。
至于短视频这种新锐后起之秀,主要是通过直播带货,攻入了阿里美妆和服饰的基本盘,但由于是直播带货,针对的往往是情绪冲动型用户,但是随着流量成本的上升,这部分产品性价比也开始趋弱。消费者会因冲动消费后,发现并不那么划算而逐渐出现情绪降温,本质上讲还不足以动摇传统电商的基本盘。
综上所述,互联网电商市场竞争虽然激烈,但谈不上无序,淘天系的永续赚钱能力依然很强。并且三足鼎立(淘宝、京东、拼多多)是最稳定的模式,管理层其实也不愿意看到某位大佬一家独大,错位有序的竞争生态反而更利于长远。
此外就是阿里云,目前已开始盈利,在AI“引流”同时,阿里云的声量也被随之抬高,“云基础设施”的角色被放大,目测未来仍有不错的增长空间。随着海外电商业务的发展,也会对阿里云产生促进作用。
从价格来看,目前阿里总市值1.58万亿港币(83港币,190.8亿股),按0.93的汇率折算,大概1.47万亿人民币左右,假设2024年最终赚取1400亿净利润,静态估值大约10倍上下。
对比腾讯3.73万亿港币的市值,当前的阿里明显要更加便宜。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