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从个体到国家,我们是否还需要用到"报仇雪恨"?

文摘   2024-07-13 23:53   日本  
电影《小花》插曲《妹妹找哥泪花流》截图

早年,李谷一唱过一首歌,叫《妹妹找哥泪花流》。这首歌旋律优美,歌词唱道:“如今山沟得解放,盼哥回村报冤仇。”

那时候觉得,这是妥妥帖帖的扬眉吐气。

1.

中国成语"报仇雪恨",可能是一个使用频率相当高的词汇。

这个成语的最早出处是《淮南子·氾论训》,里面提到"(文)种辅翼越王勾践。而为之报怨雪耻。"

说的是春秋时期,文种辅佐越王勾践,帮他报了被吴国打败的仇,洗刷了国耻。这算是"报仇雪恨"的雏形了。

它的真正第一次出现,是在《水浒传》第二十六回,武松得知哥哥武大郎被西门庆和潘金莲害死,怒不可遏,喊出:"哥哥灵魂不远,兄弟武二与你报仇雪恨!"

这一嗓子,可算是把"报仇雪恨"这个词儿彻底喊响了,随着潘金莲的人头落地,多少读者正义的热血被带到沸点。

电视剧《水浒传》剧照

"报仇雪恨"是中国文化里的一根筋。它告诉人们:受了委屈别怂,有仇必报!

从古代的忠臣义士,到现代的武侠小说,再到你隔壁老王因为停车位跟人干仗,都是这个理儿在作祟。

当年伍子胥,老爹和哥哥被楚王给宰了,他不但没被吓破胆,反而越挫越勇。逃出生天后,立马投奔吴国,帮着吴王把楚国揍得满地找牙,最后还鞭尸楚王。

这操作简直是顶配版的“快意恩仇”啊!后人一点儿不觉得他过分,反而把他当成了忠义的化身。

再回到《水浒传》,这本书简直就是"报仇雪恨"的百科全书。林冲、武松、宋江等等,哪个不是为了报仇才上的梁山?

这帮好汉的故事总是令人拍案叫绝,很多人看得入迷,恨不得自己也去干一票大的。

这套书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让大家觉得"为民伸冤"、"替天行道"才是真汉子该干的事。

到了今天,金庸的武侠小说更是把"报仇雪恨"玩出了花样。《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天龙八部》里的段誉,哪个不是带着仇恨长大的?

金庸把复仇故事写得惊心动魄,让读者欲罢不能。这些小说之所以这么火,就是因为它们戳中了人们心中那个"匡扶正义"的痒处。

中国老百姓骨子里还有个"清官"情结,其实不为别的,就是盼着青天大老爷能为自己伸冤报仇。

在古代那个"人治"社会,清官的出现难如登天,老百姓能指望谁?只能寄希望于那些敢于向恶势力复仇的英雄好汉了。

所以啊,在传统社会里,"报仇雪恨"可不单单是个人恩怨,它还有着维护正义、惩恶扬善的社会功能。

它是弱者的武器,是无助者的希望,是乱世中的一剂强心针。

2.

"报仇雪恨"的观念延续至今,变成了张扣扣版的“复仇记”。

1996年,张扣扣的母亲被邻居殴打致死,凶手却未被判处死刑。那年,张扣扣只有14岁。

22年后的2018年,张扣扣早已长大成人,为给老妈报仇,他把仇人一家三口都送上了西天。

搁在古代,这妥妥的是一出感人肺腑的大戏。可在今天,法律必判他死刑。

类似的案子还有不少,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否则文章审核都通不过。

每次这种案子一出来,舆论场上就跟炸了锅似的。关键是,共情的不在少数。

“报仇雪恨”的道德感,不仅体现在个体身上,曾经有那么一段时期,它还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标配。

这种仇恨是被鼓动起来的,譬如叫穷人打土豪,然后可以分田地;打倒一切地富反坏右,喊出了一群人内心一种极致的情绪。

李谷一唱的那首歌,虽然旋律优美,但表达的就是这种情绪。

所谓“阶级仇,民族恨”,从个人恩怨,到阶级斗争,再到民族矛盾,看似宏大叙事,实则操控的成分占多。

当国家机器煽动一群人去斗另一群人,长年累月,仇恨就被固化在某一群人的灵魂里了,“复仇”不再是个人行为,而是崇高的革命任务。

今天所谓“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就是当年种下的因,延续到今天的果。

为啥都21世纪了,"报仇雪恨"这种思想还能如此活跃?

因为有人有冤难伸,心里憋着一股子邪火没地方撒。

你去求告法院?有深谙门道的法官私下里会说真话:“法律算个屁?”你想想,这是多么冰凉的现实!

要是连法院都靠不住,那不就只剩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吗?

所谓法治社会,应该首先是公权力守法,而不是老百姓守法。

公权力不守法,它怎么秉公执法?也只有公权力守法了,它才有资格要求老百姓守法。

而且公权力要保证每一起案件、每一个老百姓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哪怕有一起冤案存在,都是法治不彰,都要依法追责。

而我们,不仅离这份理想还远,周围还时不时发明"恶意讨薪"、"非法上访"这类的新词儿,难道这是为了丰富汉语语汇?讨薪还有善意恶意之分?上访还分合法非法?

所以啊,要真想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消弭"报仇雪恨"的念头,不从根上抓起,难哪!

3.

只要是文明时代,个体层面的“报仇雪恨”是一定要否定的,那么国家层面呢?

中日关系是一道复杂的应用题。

二战时日本在中国犯下罪行,确实是历史的沉重伤疤。但是,战后的发展却给了我们不一样的启示。

经过审时度势,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们曾经与日本达成了和解,签订了和平条约,并且还走过一段相互友好的蜜月期。

日本的发展经验和各种援助,助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日本的历届政府大都对那段侵略历史表达过道歉和反思。

1998年11月28日,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发表题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演讲。他掷地有声地说:有利于中日友好的事,要竭尽全力去做,不利于中日友好的事,决不要去做!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抗日神剧占据了各大电视频道的黄金时间,把日本人塑造成了二百五。

一些自媒体像打了鸡血似的,天天编排各种仇日段子。

一些极端分子砸日本车,用U型锁把开日本车的中国人砸成植物人;把穿和服拍照的中国女子给抓起来;到后来干脆跑到日本靖国神社石柱上涂鸦撒尿;甚至持刀袭击在华日本人。

关键是,乌央乌央的人认为这样做是对的,这才叫解恨。把日本这个国家从地球上消失,那才叫更好。

社会学家告诉我们,仇恨情绪会严重破坏社会凝聚力,加剧群体间的对立。

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沉浸在仇恨中会导致个体和群体的认知偏差,影响理性判断能力。

从民族学角度看,仇恨情绪的蔓延可能导致民族自闭症,阻碍文化交流和创新。

我们的长远利益是什么?不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吗?可要是整天泡在仇恨的酸水里,怎么可能实现复兴?

持续的仇恨会阻碍国际合作,影响经济发展,甚至可能把我们推向不必要的冲突。这不是与我们的长远利益背道而驰吗?

为应对世界各地日益增加的仇外心理、种族主义,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于2019年启动了《联合国关于仇恨言论的战略和行动计划》。 

这是这个地球上首个旨在应对仇恨言论的联合国全系统倡议。

该倡议强调需要全面打击仇恨,尤其提到要警惕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助长污名化和歧视的现象。

2021年,大会还通过了一项决议,宣布6月18日为打击仇恨言论国际日。

古特雷斯说:仇恨对每个人都是一种威胁,因此与仇恨作斗争人人有责。

可惜,大多数人都还不知道这个背景。

4.

"报仇雪恨"这老古董,在现代社会里就像是穿着盔甲去赶地铁,不仅跟不上节奏,还容易伤到自己和别人。

真要说保护自己,还得靠法治这个金钟罩。法律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法律那可就真是万万不能了。

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是说历史是面镜子,让我们看清自己、走得更稳,可不是用来砸人的板砖。

"报仇雪恨"是思维陷阱,这玩意儿是精神上的垃圾食品,吃着过瘾,但对身心都没啥好处。

生活就像骑自行车,要想保持平衡就得往前看。往后看,指不定就会摔到路边的坑里。

放下仇恨,拥抱和解吧,这才是真正的智慧,这才是成熟的民族。

半生东渡
半生东渡,心智重启,掰看人性,揉碎自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