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上,日本是一个经济增长缓慢的国家,国民的普遍工资比欧美要低,一个“失去的30年”的话题,时不时让人对这个国家有所轻视。
然而,在这些迷思的背后,一个鲜为人知的"隐形日本"却藏在世界各国之中。
日本财务省最新数据揭示了这一事实:截至2023年底,日本的海外净资产达到471.3万亿日元,比上年增长12.2%。
“对外净资产”的意思,是指日本政府、日本企业和个人在海外持有的全部资产,减去来自海外投资者和企业的投资、贷款等“对外负债”之后的余额。
这一“余额”几乎相当于2023年日本GDP(591.4万亿日元)的80%。
这就是说,在日本本土之外,还"藏"着一个几乎与本土等量的"经济体"。
这种“日本之外还藏着一个日本”的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可能还是独此一家。
脑筋稍微转一下,你就会明白,它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藏富于民。
这种玩法,不仅改写了传统的国民财富积累方式,更为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发展战略提供了全新视角。
日本已连续33年保持全球最大净债权国的地位,足以说明这一模式的独特价值。
回溯历史,这场"海外藏富"大戏的序幕,是从1969年拉开的,也就是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次年。
那一年,日本政府放松外汇管制,为企业和个人"出海"松绑。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1985年。广场协议签署后,日元剧烈升值,日本企业为了维持竞争力,掀起了一波前所未有的海外产业转移潮。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的数据显示,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从1985年的122亿美元飙升至1989年的675亿美元,短短四年增长了5.5倍。
这不是简单的资本外流,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财富挪移"。
随后的30多年里,尽管日本本土经济增长放缓,但其海外资产却如雨后春笋,蓬勃生长。
从亚洲到美洲,从制造业到高科技,日本企业的触角延伸到全球每个角落。
软银集团堪称这一战略的典范。创始人孙正义以"300年愿景"为纲,通过"愿景基金"在全球科技创新领域大举投资。
截至2023年6月30日,软银愿景基金的投资组合公允价值高达1375亿美元,俨然一个"科技版华尔街"。
这种"海外藏富"模式的效应,远超想象。
首先是经济效应。
2022年,日本海外投资收益高达3827亿美元,相当于当年GDP的约7.6%。这笔可观的"海外收入",有效对冲了国内经济的低迷。
同样引人注目的是其社会效应。
据日本经济产业省最新统计,截至2021年,日本海外子公司雇员数达到约489万人。这意味着,日本企业不仅在海外创造了大量就业,更培养了一支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队伍。
当然,"海外藏富"并非没有风险,产业空心化的担忧一直存在。电子产业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曾几何时,"日本制造"是电子产品的代名词。但随着生产基地大规模转移海外,日本本土在这一领域的优势逐渐被侵蚀。
面对这一挑战,日本采取了"空心化"与"提升"并行的策略。一方面,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海外;另一方面,在国内加大研发投入,保持核心技术优势。
数据显示,2021年日本国内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高达3.30%,位居全球前列。
值得关注的是,日本正在经历一场"藏富反哺"。海外积累的经验、技术和人才,正源源不断地回流本土。
索尼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这家日本电子巨头通过全球创新中心网络,将全球创新资源引入日本,推动了从硬件制造商向科技服务公司的转型。
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日本的"海外藏富"战略也在与时俱进。除了传统的直接投资,数字资产正成为新的"藏富"方向。
2017年,日本修订《资金结算法》,将加密资产(当时称为虚拟货币)定义为一种支付手段,为企业和个人参与全球数字经济提供了制度保障。
乐天集团的全球化电商布局,正是这一趋势的缩影。通过收购美国返利网站Rakuten Rewards(原Ebates)、西班牙视频点播服务Wuaki.tv等,乐天正在构建一个跨越实体和虚拟的全球商业生态系统。
更令人惊叹的是,日本企业正在将整个产业生态系统"搬"到海外。
丰田汽车就是代表。它不仅将生产基地遍布全球,更带动了大量配套企业海外扎根,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海外丰田城"。
这种"产业生态系统输出"模式,不仅最大化了海外投资效益,更巩固了日本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
它证明,真正的"藏富于民",不仅是财富的积累,更是国家竞争力的提升。
回望日本的"海外藏富"之路,俨然一部跨越半个世纪的全球化教科书。
它告诉人们,国民财富积累的途径,远不止于国内储蓄和投资。在这个互联互通的世界里,海外才是最大的"聚宝盆"。
当日本的藏富模式在所谓“失去的三十年”里悄然升级到顶配版的时候,反观我们,民营企业却在被“倒查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