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尔克孜族的骄傲
——读《乌兰文集》
还是端午节时,去妈家,妈说乌兰来看她,让她转交给我一本《乌兰文集》。乌兰姐和妈妈住在一栋楼,是学院的家属楼。
捧着这本厚重的文集,不禁怀念起与乌兰姐同住在一个宿舍中的日子。
那是大学毕业分到省民族干部学院时,民族干部学院刚刚建校(1982年),分来一批大学生,从77级到80级有十几人,为家在外地的单身职工安排有宿舍,我们三个“大姑娘”——我、乌兰姐、宫姐便成了室友。
乌兰姐是柯尔克孜族,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政治系政治经济学专业,七八级;宫姐是蒙古族,毕业于东北农学院农学系,七七级;我是汉族,毕业于黑龙江大学中文系,八0级。年龄上乌兰姐最大,正好大我一轮,成了宿舍里真正的老大姐。就这样,我们三个年龄不同、民族不同、专业不同、生活背景不同的人,在同一间宿舍度过了两年的美好时光。
1993年,我离开了学校,乌兰姐一直在学校工作,讲授民族理论课程,后来在图书馆工作,直到退休。先后成家后,我们都住在学校家属楼,2000年我搬离了那里,后来妈妈住到了家属楼,我去妈家,偶尔会遇到她。有时也会通个电话,交流女儿的学习成长情况。乌兰姐的女儿比我女儿大一岁,她们同在民族干部学院幼儿园长大,又住了十多年的上下楼邻居,从小就是玩伴,2007年同一届参加高考,本科毕业后去英国读研,读研归来现在北京工作。因为女儿都在北京,我和乌兰姐、宫姐(宫姐的女儿现在北大直攻博)又有了共同的牵挂和话题。也许,好朋友注定一生生活轨迹都要纠缠重叠在一起。
捧读《乌兰文集》,我才知道,除了憨厚、踏实、谦虚、懂得关心人,乌兰姐还有那么多优秀品质,她的才气、经历、背景都是我所不了解的,这部文集给了我一个深入了解乌兰姐的机会。
乌兰,1951年出生,黑龙江省富裕县五家子柯尔克孜民族村人,她是清代东迁到黑龙江地区的柯尔克孜人的后裔。她的父亲宝达格日尔是东迁柯尔克孜人六姓氏之中“达本”姓氏直系后裔,建国前在五家子柯尔克孜民族村创办了第一所柯尔克孜族小学,可谓柯尔克孜族人的第一位人民教师,可惜英年早逝。她的母亲额其格·翠英,是东迁柯尔克孜六姓氏之中“额其格”姓氏的直系后裔,1947年参加革命,1949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是黑龙江柯尔克孜族第一位女共产党员,为人正直善良,宽容豁达,为黑龙江柯尔克孜族非物质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2009年3月去世,享年81岁。乌兰为柯尔克孜族第一代大学生,退休前晋升为副教授,作为教授级在柯尔克孜族也是少有的。
《乌兰文集》出版于2011年12月,共分四个部分:民族篇,工作篇,杂感篇,人物篇。从收入文集的四十多篇文章,可见乌兰深刻的人生感悟、独特的人格魅力、深厚的文化底蕴。书中还附有一百余幅照片,图文并茂,让我感受到乌兰的丰富人生和柯尔克孜族独特的民族风情。其中两幅照片让我看到二十多年前自己的身影,也勾起了我许多美好的回忆。
收入《乌兰文集》的一张照片,1986年,与黑龙江省民族干部学院84级女生合影。前排左二为乌兰,前排右一为本文作者
《乌兰文集》第一辑为“民族篇”,九篇文章围绕一个主题,重点介绍了柯尔克孜族这个独特的民族,从历史渊源到民族风情,从善良的人民到独特的乐器,从史诗《玛纳斯》到畜牧业现代化发展,为我们呈现了柯尔克孜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柯尔克孜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长期以来,一直聚居在今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境内,其余则散居在拜城、乌什、和田和特克斯、额敏、伊宁、乌鲁木齐以及黑龙江省富裕县达满柯乡五家子村和富裕牧场等地。
柯尔克孜族历史最早见于《史记》,被称为“鬲昆”,到元时称为“乞尔吉斯”,明代称为“吉里吉斯”,清代称为“布鲁特”。现根据柯族自称的语音译为“柯尔克孜”族。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黑龙江柯尔克孜族总人口1473人。黑龙江省的柯尔克孜族是清雍正十一年(1733)四月二十八日从叶尼赛河上游出发,不远万里,长途跋涉,经过俄罗斯、蒙古国、内蒙额尔古纳河,由西向东途经蒙古高原、呼伦贝尔大草原,于八月二日来到嫰江草原上的乌裕尔河畔,终于完成了历史上的大迁徙,九月一日起正式编入八旗,享受旗人待遇,一直到清末。2009年,经富裕县人民政府讨论通过,富裕县人民代表大会批准,把8月2日设立为柯尔克孜族东迁节。
柯尔克孜族的史诗《玛纳斯》是一部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文学巨著,与我国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传》并称为我国的三大史诗。
《玛纳斯》是以柯尔克孜人民传说中的英雄玛纳斯的名字命名的。全诗共有八部,二十多万行。史诗通过曲折动人的情节、凝炼优美的语言、栩栩如生的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柯尔克孜民族的统一形成和玛纳斯家族八代英雄为之战斗的光辉业绩。它吸收了口头说唱文学的精华,是具有文学艺术价值的民间文学,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乌兰文集》第二辑为“工作篇”,收入的七篇文章,均为乌兰心系民族教育事业,从事教师工作和图书馆工作的感悟和思索,从中可见乌兰孜孜不倦、甘于奉献的奋斗历程。
在《情系民族教育事业》一文中,乌兰回顾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和工作经历:“1969年,我从齐齐哈尔市民族中学高中毕业,带着青春的梦想回到了家乡,富裕县达满柯民族乡登科村。登科学校领导和大队党支部,经过研究决定让我当了一名民办教师,我成了乡村女教师。”
登科村是达斡尔族聚居村,80%都是达斡尔族。学校师资能力强,教学质量很高,学生中主要是达斡尔族,还有鄂温克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也有汉族。一律用汉语授课。
一上班,乌兰就担任了四年级班主任,她即是班主任,又是科任,语文、数学、政治、历史、自然、地理、音乐、体育样样都教。每天早晨6点钟去学校给学生生炉子,等到班里年龄大一点的同学来值班时,她才能回家吃早饭,从学校到家来回需要走一个小时。她说:“因为我深深知道,选择了教师,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就像小河奉献给大海、阳光奉献给大地那样无私,那样无怨无悔,那样一往情深,把追求思想、塑造心灵、传承文明当作人生最大的乐趣,甘做培养人才的泥土。”正是她的无私奉献,赢得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1972年她被评为富裕县模范教师。就在这一年,她转为一名公办教师。
一条乡间小路,雨天一路泥,冬天一路冰,在登科小学她坚守了九年。她坚守着一个爱的信念:“当好一名教师,首先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爱是阳光,可以把坚冰融化,爱是春雨,能让枯萎的小草发芽,让爱的雨露滋润学生的心田。只要有一颗关爱学生的心,就会找到一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尽管已经是公办教师,但为了追求更高更远的理想,恢复高考后,1978年乌兰还是毅然决然地考入了中央民族大学政治系政治经济学专业。1982年毕业后,又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到黑龙江省民族干部学院从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工作。
黑龙江省民族干部学院1982年建校,当时属党干校系列。2005年与哈尔滨市朝鲜族师范学校、齐齐哈尔民族中等专业学校合并,发展成为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在这里乌兰延续着她心系民族教育事业的追求。
从三尺讲台到从事学院的图书馆工作,乌兰一如即往地热爱着自己的职业。图书馆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乌兰喜欢这里的氛围,喜欢被书包围着的感觉,她不知疲倦,管理书库,为新书编目分类,负责阅览室,负责读者咨询,教给读者查找方法和线索,在知识的殿堂里默默地奉献着。乌兰总是怀着一种感恩的心情回忆自己的经历,她说:“因为自己就是一名忠实的读者和受益者。”
《乌兰文集》第三辑为杂感篇,收入17篇文章,大多为游记,达13篇。远处的风景,如《漓江游》《武汉印象》《庐山风光》《难忘的新疆之旅》《列车窗外》《北京,我梦中的城市》《广州印象》《香港之行》《澳门的教堂》《深圳游记》,近处的风景,如《冰城哈尔滨》《太阳岛的春天》《儿童公园的早晨》,在作者的笔下一一映现在我们眼前,作者的笔触饱含深情。
其中几篇印象较深,一篇是《难忘的新疆之旅》,1984年,乌兰作为黑龙江柯尔克孜族代表,应邀去参加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建州30周年大庆活动,我们也随着乌兰的行程,欣赏到从哈尔滨到北京,到乌鲁木齐,到喀什,到克孜勒苏自治州首府——阿图什的一路风光,欣赏到庆典活动和身穿艳丽的民族服装的柯尔克孜族群众在考木孜和手风琴的伴奏下,在草原上翩翩起舞,感受到乌兰与在新疆的亲属见面时的浓浓亲情和独特的柯尔克孜族风俗民情,感受到乌兰的激动兴奋的心情和这次难忘的快乐之旅。
另一篇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北京,我梦中的城市》,乌兰在这里度过了她四年的大学时光,北京皇家气派的建筑,秀美的湖光山色,中央民族大学的校园,校园里五十六个民族的节日,都给她留下了难忘的回忆和眷恋。在她心目中:“理想的城市,是能够包容的,就像懂得包容的人往往经历过许多事情,懂得宽容的城市往往也有悠久的历史,北京正是这样,她是宽容、厚重的城市。还喜欢她的雍容华贵高贵气质,北京跳跃在最前沿的现代化与最古老的历史感之间,它充满着自由和活力,使人保持年轻,感觉到城市蕴含的温暖,北京的景山、北海,用山水的情怀温润了人性的需要,这是它给予居住者的善意,北京使你感到安全、洁净,有互不干涉但友好的人情味儿。我对北京的眷恋简直说不尽,我最爱北京。”因为同样有着一段北京求学的经历,我对这段话深有同感。
乌兰很喜欢旅游,一向俭朴的她,在旅游上却舍得花钱,尤其是带着女儿旅游。正像她在《列车窗外》中所说:“我非常喜欢旅游。在我国辽阔国土上游历,就仿佛走进一座巨大的博物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书本上难以找到的最直观、最生动的历史素材,使人终生难忘。旅游可以为我们学习科学知识和历史知识提供良好机会,大自然本身就是一本无所不含的百科全书,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充满学问。旅游还可以锻炼体魄、陶冶情操。凡是遥远的地方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不是诱惑于美丽,就是诱惑于传说。要出发旅行的人,自然是希望在旅途中收获新奇和惊喜,旅行的意义,并不是到一个地方走马观花般地浏览和拍照,而是能在一次旅行中让身心得到前所未有的全新体验,这才是真正的旅行。”
在旅游热的今天,读乌兰的游记,可以给我们更多的启迪,读这些优美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享受。从中可以感受到,乌兰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同时也是一个知性理智的人。
2013年10月3 日
(封面题图:长白山天池,大于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