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日课|情感劳动理论及CSSCI已刊论文10篇

学术   2024-08-10 18:02   山东  



读者福利

添加客服回复“情感劳动理论”

获取10篇范文

不用发朋友圈,不用集赞
识别二维码添加客服
回复“情感劳动理论”获取10篇范文


情感劳动理论(或称情动劳动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其侧重点是“生产”,强调情感与资本积累、再生产之间的关系。情感劳动中既包含着“数字经济”对劳动者的剥削,又包含着“礼物经济”中劳动者解放、实现主体性的潜能。


01 概念

情感劳动是一种使人从现有的组织化经验中脱离出来,重新获得新的感性经验的生成流过程,是一种“存在之力或行动之力的连续流变”。它不是一种“刺激—反应”的单向度功能,并不是传统批判理论所强调的“非自愿的、强制性的劳动”,而是“劳动者在情感劳动的实践中不断地肯定自己,发挥自己的才智,以喜爱和激情作为驱动力,构建社群网络,获得极度自洽的认同感。在此过程中,劳动实践是一种主体性生产,在劳动过程中不断地获得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02 理论来源

情感劳动属于非物质劳动的一个子集,要厘清情感劳动的概念,有必要先回溯至非物质劳动的产生。“非物质劳动”是Maurizio Lazzarato在《非物质劳动》一文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非物质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信息内容与文化内容所付出的劳动”,其形式是集体性的,也可以认为它仅存在于网络和交流的形式中。在他看来,非物质劳动作为后工业时代重要的劳动方式,对传统的劳动形式与内容都有所革新。具体来说,在形式上,工人日益成为工作的主体,其劳动的自主性将劳动变成一种社会沟通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工人成为管理者;在内容上,非物质劳动在艺术和审美等方面为生产提供了新的素材,并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构建了更有效的沟通方式。随着社会生产从福特模式转向丰田模式,经济的服务部门也呈现出生产交流更为丰富的模式,即大多数服务以信息和各种知识的持续交换为基础。在此背景下,Hardt和Negri在Lazzarato的基础上对非物质劳动进行更为具体的铺陈,非物质劳动“是一种生产非物质商品的劳动,如一种服务、一个文化产品、知识和交流”。他们认为,在后福特时代,提供和操纵服务、知识、信息、交流和情感是新经济范式的核心,该范式重构了工人、生产乃至社会本身。因此,生产劳动的性质正在发生变化,生产范式正朝着智识的、非物质的和交流的劳动转变,并创造出非物质产品,如知识、信息、传播、关系和情感反应等。Virno对此进行总结:非物质劳动主要是关于非物质的服务、无形的情绪和沟通行为的生产—更好地说,是关于主体性和产品的生产和再生产与当代资本主义深深交织在一起的形式。


在《帝国》一书中,Hardt和Negri把非物质劳动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第一,所涉及的是工业生产的信息化,并加入了传播科技从而使得生产过程本身进行转型。制造被视为一种服务,而生产耐用品的物质性劳动则与非物质性劳动相混合,并且倾向于发展为后者。第二,属于分析性与符号性工作的非物质性劳动,其又可分为两类,一是创造性与智识性的操纵,另一个则属例行的符号性操纵。第三,涉及情感的生产与控制,并要求(虚拟或实际的)人类接触,即身体模式上的劳动。根据分类,非物质劳动主要关注商品的信息、文化和情感内容,因此,Negri认为这使得一切都具有生产性,甚至是主观性。对主观性的强调使得非物质劳动的情感维度得到更多的关注,而Hardt和Negri也认为非物质劳动最主要的就是情感劳动。


情感劳动是非物质的,即使它是有形的、情感的,但它的产品是无形的:是一种轻松、友好、满意、激情的感觉,甚至是一种联系感和归属感。情感劳动不仅是非物质劳动最重要的子范畴,而且还描述了非物质劳动内在的情感本质,用Hardt的话来说就是“制约因素”(binding element)。更具体来说,Hardt认为情感劳动生产的最终形式为社会网络、组织形式和生命权利。情感劳动扩展两种不同的研究潮流。第一种潮流是由美国女性主义者所发展出来的研究组成,这关乎社会性别化的劳动形式,同时考量在薪资经济和非薪资经济中此种活动的性质和价值;第二种潮流主要涉及法国和意大利经济学家和劳工社会学家的著作,他们运用认知劳动(cognitive labor)和新的知识无产阶级(new cognitariat)概念去理解生产实践和劳动市场整体所不断增强的知识特质。“情感劳动”这一术语旨在将源于这两种不同的潮流的元素结合起来,同时去理解新的生产形式的物质性和知识性方面,并认识到此类劳动同时涉及理性智能、激情或感觉。


03 理论应用

(一)对服务行业中的情感劳动探讨

情感劳动生产的产品往往是轻松的、友好的、满意的、激情的感觉,因此情感劳动往往主导着服务行业的发展。按传统的观念,服务行业里的工人主要以女性为主,对服务行业中情感劳动实践的探讨与女性主义视域下的情感劳动有很大一部分重叠。但随着妇女解放和女性主义第三次浪潮的席卷,女性注重同男性和其他群体的联合,希望女权理论日常化。服务行业逐渐淡化性别二元划分的劳动,且不再仅限于女性劳动者的工作领域。

(二)粉丝文化中的情感劳动讨论

文化研究学者Henry Jenkins在《融合文化》一书中曾提出“情感经济”(affective economics)这一理念,并认为其作用之一在于概括消费者在消费决策制定过程中的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因素。Clough也曾给出过相似的定义,认为情感经济是“将人的身体及前个体能力作为资本投资的地方,以实现利润的经济。这些结构性经济伴随着技术的加大投入和对情感流的调节而转变”。尔后这一概念常常用来分析粉丝群体,特别是粉丝的生产性行为,即如何将粉丝的消费欲望、忠诚度转化为用以商业交换的量化指标。因而,在粉丝文化中,情感劳动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维度。

(三)数字游戏产业中的情感劳动

游戏研究领域最知名的国际学术组织“数字游戏研究协会”(Digital Games Research Association,简称DiGRA)采用了“数字游戏”这一概念来统摄各种游戏,包括“电子游戏”“视频游戏”“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家用游戏机游戏”等。在西方学者的话语体系里,数字游戏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度过最初的“利弊”之争的道德评价阶段后,关于其文化形态的研究,已经由“数字游戏是否是艺术”的争论,进入到“数字游戏是什么类型的艺术”的本体论探讨中。当下,游戏作为数字媒体艺术中的独特门类,带来新颖的交互体验、叙事方式和意义生产场域,还衍生出“电子竞技”“游戏直播”等文化实践,而其中裹挟的丰富的情感体验也成为学术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对游戏产业中情感劳动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线下劳动、游戏开发的创造性劳动、玩家生产和游戏文化中的情感经济。


04 理论相关论文

1.为洛天依写歌:虚拟歌手粉丝创作者的情感劳动  高存玲; 范珈硕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05-20

2.“付费的陪伴”:情感劳动视阈下游戏陪玩师展演策略探究  余向屿;何天平  新闻春秋  2022-06-15

3.情感劳动研究的文化转向  王亮  浙江学刊  2022-07-05

4.社交表演:青年游戏男主播的情感劳动与性别操演  彭婧; 伍麟  当代青年研究  2022-07-20

5.公共服务中的情感幽灵:评《情感劳动:在公共服务中凸显服务性》  朱苗; 郑广怀  社会建设  2022-05-20

6.学术期刊编辑的情感劳动:身份建构、价值性和主体性  罗飞宁  出版科学  2022-09-09

7.情感递偿、情感迁移与情感反哺:主播与粉丝的情感劳动过程研究  吕鹏; 毕斯鹏  青年探索  2022-09-19

8.论“情感劳动”的异化及其消解陈凡; 胡景谱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07-29 

9.情感劳动理论的贡献、局限与拓展——引入关系向度理论的分析  张杨波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2022-09-15

10.情感劳动研究核心概念辨析与拓展  梅笑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2022-09-15




读者福利

添加客服回复“情感劳动理论”

获取10篇范文

不用发朋友圈,不用集赞
识别二维码添加客服
回复 “情感劳动理论”获取10篇范文




想要获取更多学术文章
点击关注:



 添加客服咨询论文写作与投稿 
 回复SSCI获取资料 


扫码跟踪外文期刊最新动态  
▼▼▼


外文期刊局
国外学术前沿瞭望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