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可抵挡一切

文摘   2024-06-16 04:57   加拿大  

一直喜欢看信件的原因之一就是人们在写信时更放松,因此也更真诚,不经意的真诚。


这本张爱玲和宋淇夫妇的通信集里能读出双方的真诚。


维系四十多年的书信往来,确实不容易,需要莫大的信任才能持续下去。


我总觉得是因为他们都旗鼓相当,思想的深度和见识的广度都维持在一个水平面,又互相欣赏,才可以达到这样一份友谊。


如木心所说:友谊的深度取决于双方的深度。


看到后面他们频频生病,也是有些沉重,当然这些在序言里就已经被预告了(这本书信录也是宋淇的稀奇复杂生病录)。


和沉重比起来,我更多的感叹是他们都病得自顾不暇,还总是感叹时间不够用好多事情要做,还在创作和思考。


站在上帝的视角,因为知道张爱玲和宋淇都先后在九五九六左右去世,所以看到九十年代初的通信时,不自主地为他们焦急起来,顺带想像一下他们那时候的身体和精神状况,但看他们的信依然像十几年前一样在讨论业务,不由得又是另一番感想。


能在这样的身体状态下还在工作,我觉得双方都是真的热爱。可以用得上“热爱”两个字。


这样一来,我不觉得张爱玲是孤独的。她也许深受皮肤病的折磨,生活为此苦不堪言,但我总觉得她不孤独。至少她在美国的生活,我看不出孤独。反而《小团圆》中,读到和胡兰成的部分,能看出她爱过,孤独过。




后记:


以上这篇一个多月前看完书后有感而发,随手写下来后一直躺在草稿箱里。总觉得太私人化又过于简短了点,没看过书的人都不知道我在说什么。


但我写读后感的乐趣其实在于一时兴起,不记录不快,所以又懒得像写论文那样长篇大论地去引用原文中的句子去孜孜不倦地证明自己的观点。


 就这么放着放着,就忘记了写过这样一篇读后感。直到今天早上看柴静制作的一段纪念林徽因诞辰的纪录片,我才又想起来。


这个不到小时的关于林徽因的短片,我相信任何一个女性看了都会为之动容,感叹不已。


在战时生活,社会对女性不公,病痛等重重磨难面前,看到片子里的林徽因一边做家务一边做调查,搞研究,写书(还不能署名),与当时的相关部门周旋竭力保护古建筑...很难不感动。


我这样写出的几行字,和短片里的图像和声音比起来显得苍白无力,我还是不要写了。


请感兴趣的大家去看这个短片,更加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短片中提到的林徽因自己的作品及关于她的作品,重新构建一个全面的建筑家林徽因。比如,短片中提到世人皆知徐志摩是去听林徽因讲座途中飞机失事离世,但林徽因的这次讲座是讲什么呢?


和林徽因所经历的困难相比(时代背景和生活背景完全不同),张爱玲的困难似乎算不上什么了。甚至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和林徽因的成就比起来,张爱玲的也算不了什么。


拿两个独立的个体去做比较,这本身就很无趣还丝毫没有意义。


何况,我想,对一件事物的热爱,不是用经历了多少磨难来衡量的,不管是张爱玲对文字的热爱,还是林徽因对建筑学的热爱,都给人极大的力量--热爱可抵挡一切。


只是,找到热爱的事物本身也非易事,普通人的生活里更多的是日常琐碎,平凡的日复一日……


那在没有找到能抵挡一切的事物之前,就先热爱这虽不波澜壮阔但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生活吧。

MadMoiZeLLe
Le journal de Lingli: 一个普通人的阅读,思考,旅行,生活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