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刊: 看看这研究设计多精妙! 美国贸易政策真的改变了国际产业链吗? 中国真的被其他国家取代了吗?

学术   2024-11-07 10:33   美国  

凡是搞计量经济的,都关注这个号了
邮箱:econometrics666@126.com
所有计量经济圈方法论丛的code程序, 宏微观数据库和各种软件都放在社群里.欢迎到计量经济圈社群交流访问.

正当特朗普再次当选美国总统,TOP刊JIE在在其最新文章中深入分析了美国贸易政策变化对国际供应链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国的影响。文章强调,供应链的调整主要反映在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变化上。该研究采用双重差分(DID)和事件研究法,结果发现,尽管美中贸易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脱钩迹象,但美国与中国在供应链上的联系依然十分紧密。

在这一时期,由于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了关税,中国在美国进口中的比重从22%降至16%。美国的进口逐渐转向那些具有显著比较优势的大型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战略性行业,那些替代中国的国家往往与中国的供应链深度融合,并且这些国家正在经历对中国的更快进口增长。换句话说,要想在全球出口市场上取代中国,其他国家必须融入中国的供应链。一边是美国从其他国家加大进口,另一边是其他国家对中国商品的进口加速,所以这真有点转运的意思。虽然目前没有确凿证据表明供应链大规模回流到美国,但确实出现了向美国邻近国家外包的趋势。尽管供应链经历了显著的重塑,但截至2022年,中国仍然是美国直接进口商品的最大供应国。

这篇文章的研究设计挺巧妙,几张表格就把主要的研究结论解释得清清楚楚了。

Caroline Freund, Aaditya Mattoo, Alen Mulabdic, Michele Ruta, 2024, Is US trade policy reshaping global supply chain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eshaping of supply chains using detailed US 10-digit import data between 2017 and 2022.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ile US-China decoupling in bilateral trade is real, supply chains remain intertwined with China. Over the period, China’s share of US imports fell from 22 % to 16 % as a result of US tariffs. US imports from China are being replaced with imports from large, developing countries with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a product. In strategic industries, countries replacing China tend to be deeply integrated in China’s supply chains and are experiencing faster import growth from China. Put differently, to displace China on the export side, countries must embrace China’s supply chains. There is no consistent evidence of reshoring but evidence of nearshoring to border nations. Despite the significant reshaping, China remained the top supplier of directly imported goods to the US in 2022.
概览:
本文通过对2017至2022年间美国10位数字进口数据的分析,探讨了供应链重塑的情况。研究发现,尽管美国与中国的双边贸易出现了脱钩趋势,但供应链与中国的联系依然紧密。在这段时间里,由于美国实施的关税措施,中国在美国进口中的份额从22%下降到了16%。美国从中国的进口正在逐渐被那些具有显著比较优势的大型发展中国家所替代。特别是在战略性行业中,替代中国的国家往往与中国的供应链深度融合,并且正在经历对中国的更快进口增长。换句话说,为了在出口领域取代中国,各国必须融入中国的供应链之中。尽管没有一致的证据显示出现了大规模的回流现象,但确实存在向美国接壤国家外包的趋势。尽管供应链经历了显著的重塑,但在2022年,中国仍然是美国直接进口商品的最大供应国。
主要内容介绍一下:
贸易领域的讨论与实际的贸易走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落差。在中美关系紧张的大背景下,回流、近岸外包和去全球化成为媒体热议的话题。然而,2022年的全球商品贸易量却创下了历史新高,结束了此前多年的缓慢增长态势。同年,美国的进口量相比新冠疫情前增长了近40%,这一数据表明去全球化和回流现象并未显著发生。
尽管贸易整体呈现出繁荣景象,但中美之间的贸易却开始显露出裂痕。2018年和2019年,美国对中国超过60%的进口商品加征了关税,税率大多为25%。到了2022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受关税影响的商品比2017年减少了14%,而从其他国家进口的同类商品却增加了48%(参见图1)。因此,中国在美国进口总额中的占比从2017年的22%下降到了2022年的16%,回到了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中国在美国进口中的份额显著减少,与此同时美国总进口量的增加,这表明进口商正在寻找新的供应来源。例如,从2017年到2022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缝纫机比例下降了23个百分点,激光打印机和自动数据处理输入/输出单元等技术产品的比例分别下降了23%和40%。与此同时,从墨西哥和越南进口的同类产品份额分别增加了14%和35%。
本文探讨了数据中观察到的供应链重组是否是由于美国贸易政策的干预,并分析这些变化是否表现为回流、近岸外包和/或友好外包。通过利用高度细分的贸易数据,作者考察了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是如何影响贸易模式的。本文的分析基于一个简单的识别策略。首先,比较了加征关税商品与未加征关税商品之间的差异,并控制了产品和市场的特征。其次,研究了那些取代中国在美国市场地位的国家的特征,特别关注战略性行业,即美国政策制定者最为关心的那些涉及对中国进口依赖的行业。
本文的研究揭示了一个现象:关税政策有效地抑制了从中国的进口增长,同时也促进了从其他国家的进口增长。然而,受到关税影响的商品的总进口增长率与其他商品的增长率几乎持平,这表明目前的证据还不足以证明美国出现了生产回流的趋势。
当将目光聚焦于战略性行业时,发现美国关税对中国进口的影响尤为显著。但同样地,受到关税影响的商品的对美国整体出口增长率与其他商品的增长率也相差无几。
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于,在美国减少从中国进口之后,是哪些国家填补了这一市场空缺。本文通过双重差分法,对比了美国对中国进口份额显著下降的产品与其他产品的贸易模式变化,同时控制了出口国和产品特定的时间变化冲击。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以及在某些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成为了从中国转移进口的主要受益者。在战略性行业中,有证据表明进口商在寻找供应商时倾向于选择邻国的供应商,但他们并没有选择其他相对接近的供应商,实际上,他们更倾向于寻找更远的供应商。而在其他行业中,大型国家往往取代了中国的位置,这表明规模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本文还发现了一些证据,表明美国进口结构的重塑并没有像进口数量所显示的那样大幅减少对中国的依赖。这是因为那些与中国供应链联系更紧密的国家,实际上经历了对美国出口增长最快的速度。特别是那些在特定产品上对美国出口增长迅速的国家,它们与中国的产业内贸易关系更为紧密。

具体而言,本文的估计系数揭示了一个现象:当产业内贸易指数从第25百分位上升到第75百分位时,这些国家对美国市场的出口,尤其是受关税影响的商品,增长了大约2.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这些国家向美国市场出口战略性行业商品的增幅更为显著,达到了4.2个百分点。此外,研究还发现,随着这些国家在战略性行业的出口不断扩张,它们与中国的经济联系也随之加深,这可能伴随着一定程度的转运现象。

具体而言,这些国家对中国的商品在2位和6位编码层级的进口增长与这些国家在相关的10位编码层级出口到美国的增长呈正相关。换句话说,随着这些国家在战略性行业对美国的出口扩张,它们在同一产品和行业上也在增加从中国的进口,这暗示着中国的增值产品通过其他贸易伙伴逐渐流向了美国。

本文与近期探讨中美贸易战经济影响的文献紧密相关。一系列研究(Amiti等,2019;Fajgelbaum等,2020;Cavallo等,2021;Flaaen等,2020)分析了关税对美国进口价格的影响,发现美国消费者和进口商主要通过价格上涨来承担关税的成本。这些文献还指出,关税抑制了美国的出口增长(Handley等,2020)、降低了就业水平(Flaaen和Pierce,2019),并对美国和中国的总体实际收入产生了负面影响(Amiti等,2019;Fajgelbaum等,2020)。与本文较为接近的是Fajgelbaum等(2024)的论文,该文探讨了中美贸易战对第三国出口的影响,并发现这种影响因国家而异,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出口产品是否与美国或中国的产品存在互补或替代关系,以及其供给曲线的弹性。与这些研究不同,本文通过集中分析中国供应链的直接和间接联系如何影响美国关税对特定来源国进口的影响。Alfaro和Chor(2023)的后续研究也发现,美国的采购已经从中国转向其他国家,尤其是墨西哥和越南,而这些国家的采购却越来越依赖中国。

2.数据  

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出发,高科技和安全行业在脱钩问题上显得尤为重要,将这些行业称为战略性行业。为了识别这些行业,本文参考了美国人口普查局定义的“公认高技术领域”中的行业集合,具体包括生物技术、生命科学、光电、信息与通信、电子、柔性制造、先进材料、航空航天、武器和核技术等。在这些领域中,每年的普查都会确定一组“先进技术产品”(ATP),而这些产品代表了该领域的前沿技术。识别出与这些ATP产品相对应的2位HS(海关编码)行业,并利用这种对照将2位HS编码分配给高技术领域,从而确定所关注的11个战略性行业。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系列行业(不包括武器)与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确定的十大高技术行业完全吻合,这也进一步凸显了这些行业在大国竞争中的关键地位。因此,战略性行业旨在覆盖那些美国政策制定者认为从战略和国家安全角度来看,最需要减少对中国依赖的领域。

本文利用了美国海关提供的2017年和2022年的10位数字进口数据,它们涵盖了超过17,891个产品,来源国达到157个。关税数据来源于Bown(2023年)的研究。关于国家及其双边特征的信息则来自多个数据源。法国国际经济研究中心(CEPII)的GeoDist数据库(由Mayer和Zignago于2011年编制)提供了两国之间的距离(以公里计)以及是否接壤的指示变量。人口和人均GDP数据则来源于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指标》(WDI)。揭示的比较优势(RCA)和与中国的产业间贸易数据则来自联合国的Comtrade数据库。

初步证据显示,在2017年至2022年期间,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出现了重新排序,如图2所示。中国的市场份额下降了5.3个百分点。市场份额增长最多的国家或地区分别是越南(增加了1.9个百分点)、中国台湾(增加了1个百分点)、加拿大(增加了0.8个百分点)、墨西哥(增加了0.6个百分点)、印度(增加了0.6个百分点)和韩国(增加了0.5个百分点)。这六个国家或地区的市场份额总增长超过了中国5.3个百分点的下降。但是,这些国家或地区市场份额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它们就是主要或唯一的受益者。它们可能在中国市场不占优势的产品上提高了市场份额,或者由于与中国进口关税无关的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其市场份额的增长。此外,这些国家或地区在美国市场的份额变化,并没有完全反映出那些可能在特定细分市场上获得显著增长的小国或地区(尽管这些小国或地区的整体市场份额相对较小)。在战略性行业中,也出现了类似的下降趋势,但受益国家或地区有所不同,韩国和泰国的作用比加拿大和印度更为显著。接下来的章节将更深入地探讨中国对美国出口的下降以及贸易重组的具体情况。

3.美国关税与美国进口变化  
我们通过双重差分法(Difference-in-Differences)来分析以下三个问题:(i) 美国从中国的进口增长是否慢于从其他国家的进口;(ii) 如果确实如此,关税是否能够解释从中国进口增长的放缓;(iii) 美国的整体进口增长是否受到关税的影响。
首先,本文探讨美国从中国的进口是否与其他来源的进口表现不同,以及关税如何影响这些变化。具体来说,本文使用以下模型进行分析:
在方程(1)中,表示2017至2022年间美国从国家i进口的HTS 10位数字产品k的增长量。选择进口增长量作为因变量,而不是以美国进口份额的百分比变化作为衡量标准,是因为即使美国对中国的进口减少,如果其他国家的产品未能有效替代,对某个国家的进口份额仍有可能增加。是一个虚拟变量,当进口来自中国时取值为1。是一个指示变量,如果10位数字产品在2017至2022年期间被纳入对中国的关税清单,则取值为1。的系数β0反映了对中国进口与其他来源进口的增长差异。交互项系数β2捕捉了受关税影响的对中国进口产品与其他产品的影响差异,而预期β2为负值。
方程(2)中包含了出口国固定效应αi和产品固定效应σk,用以控制可能影响美国市场进口增长的来源国或产品特征。如果关税导致对中国进口增长低于对其他国家的进口增长,则预期关注的系数β为负值。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对关税商品的整体进口增长是否更为缓慢,以寻找潜在的回流迹象。为此,采用以下模型进行分析:

在公式(3)和(4)中,因变量代表美国对某一产品的总体进口增长。特别地,在公式(4)中,聚焦于关税商品,并分析在中国市场份额下降最快的产品中,美国对其进口增长是否更为缓慢。这里的自变量是一个虚拟变量,用以标识2017至2022年间,中国在美国市场所占份额的下降幅度是否超过了关税商品份额下降的中位数。

表1展示了分析结果。表的上半部分基于双边进口增长作为因变量,并按国家层级对标准误差进行了聚类处理。第(1)至第(3)列分别展示了模型(1)的分析结果。第(1)列仅展示了关税商品的指示变量结果,第(2)列仅展示了中国的虚拟变量结果,而第(3)列则包括了这两个变量及其交互项。在第(1)列中,关税指示变量的系数接近零且统计上不显著,表明美国对关税商品的进口增长与对非关税商品的进口增长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第(2)列中,中国虚拟变量的系数为-0.4,这意味着美国从中国的进口增长平均比从世界其他地区的进口增长慢36%(exp(-0.4) ))。第(3)列显示,美国对中国进口增长的放缓完全是由关税商品增长的放缓所导致的。交互项的系数为-0.5,意味着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关税商品增长比其他国家的非关税商品慢40%(exp(-0.5) ))。

从表1的第(4)列至第(6)列,可以观察到包含产品和国家固定效应的交互效应分析结果,这些分析分别针对所有产品以及战略性和非战略性行业。这一更为严格的模型证实,美国对中国进口增长的放缓完全是由对关税商品进口增长的减缓所导致,与产品本身的特征或中国的出口倾向无关。在第(5)列的系数高于第(6)列,这表明关税对战略性行业的影响大于非战略性行业。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关税变量可能还涵盖了美国在这些战略性行业实施的其他非关税政策,这些政策旨在减少对中国的战略依赖。

表1的第(7)至第(9)列展示了采用双重差分法得到的总体结果,对应方程(3)。分析显示,美国对关税商品的总体进口增长较为缓慢,但其对经济的影响相对较小。在两个时期都有记录的产品集中,美国的总体进口增长了39%,其中关税商品的总体进口增长为38%,而非关税商品的增长则达到了43%,两者相差5个百分点。总体贸易回归的系数为-0.055,这表明关税商品的贸易增长速度比其他商品慢约5.4%(因为exp(-0.055)大约等于0.946)。考虑到非关税商品的增长达到了43%,可以估算出关税在产品层面的整体增长率差异中大约占据了2.3个百分点(即0.054乘以43)。这一下降幅度相对较小,尤其是与中国关税商品进口增长放缓了40%的情况相比。如果关税导致了大规模的回流,本应预期关税商品的总体增长会明显低于其他商品,毕竟中国在关税商品中占有高达27%的市场份额。

最终,表1的第(10)至第(12)列呈现了模型(4)的分析结果。这部分研究聚焦于关税商品,尤其是那些中国市场份额下降最快的产品(即中国市场份额下降超过中位数3.58个百分点的产品)的进口增长是否更为缓慢。研究结果显示,美国对中国市场份额下降最快的产品的总体进口增长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影响。实际上,美国的进口量在这些产品上有所增加,这表明其他外国供应商正在填补这一市场空缺。

4.美国关税与供应链重构

本节将探讨美国在减少对中国依赖的过程中,哪些国家成为了主要的替代供应国。为此,我们将重点分析方程(5),它聚焦于中国快速退出的关税商品,并旨在识别市场份额的受益者。只有在中国市场退出的情况下,其他国家才有机会取而代之。

在这个方程中,因变量代表美国从国家i进口的产品k的增长量,而特征则指的是出口国的一些特征,例如人口、收入或与美国的距离。本文的目标是在关税商品或中国市场份额显著下降的商品中,探究哪些特征的国家能够替代中国的出口份额。通过控制国家和产品的固定效应,能够识别出在关税政策(或中国市场份额下降)的影响下,相对于其他产品和其他出口国,哪些国家获益最大。

除了考虑收入、规模、距离等供应链参与的关键因素,还纳入了反映与中国或美国经济和政治联系的自变量。如果最具竞争力的替代供应商正在获得市场份额,那么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就显得尤为重要。联合国投票与美国一致性的正相关性表明,美国更倾向于从友好的贸易伙伴那里进口商品。此外,还考虑了其他一些变量,如与美国的区域贸易协定、与中国的区域贸易协定、与中国的增值贸易历史估计、与中国的出口相似性,但这些变量并未显示出显著性。最后,还纳入了初步的行业内贸易指数——Grubel-Lloyd指数(GLI),以反映与中国供应链整合的重要性。

表2呈现了研究结果,有效地检验了哪些国家或国家-行业特征与中国失去显著市场份额的产品出口增长有着密切的关联。该表的标准误按照国家和四位数字行业进行了聚类处理。表2的第1列汇报了包含国家规模和地理特征(这些特征在标准引力模型中常用)的结果,并与中国退出的产品指示变量进行了交互分析。结果显示,人均收入的系数为负且显著,这意味着收入较低的国家更有可能成为中国的替代者。

在第(2)列和第(3)列中,将行业分为战略性行业和其他行业,并分别进行检验,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对于战略性行业,距离美国的远近系数为正且显著,表明距离美国较远的国家相对受益更多,这可能反映了与中国接近所带来的利益。实际上,如果将与美国的距离替换为与中国的距离,系数则为负且显著,尽管当两个距离变量同时纳入模型时,只有与美国的距离变量保持显著。然而,与美国的邻近关系也表现为正向关系,意味着来自远离美国的国家和邻近美国的国家的出口都受益于美国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对于其他商品,国家规模的系数为正且显著,人均收入的系数为负且显著,这意味着较大且发展中的国家更有可能替代中国。
在纳入所有额外的控制变量后(见第(4)至第(6)列),发现显性比较优势是最强的预测因子。并没有明显的迹象表明存在所谓的“友好对接”(friendshoring),即那些在联合国投票中与美国立场一致的国家,并没有在中国退出的产品上展现出对美国更高的出口增长。最后,可以观察到,那些与中国在特定行业初步整合较为紧密的国家(通过与中国的行业内贸易来反映)经历了相对较快的出口增长。同样,战略性产品(见第(5)列)和其他商品(见第(6)列)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证实了这两类产品的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第一类产品受与中国供应链的联系和与美国的地理边界的影响,而第二类产品则受国家规模的影响。这些结果凸显了美国在战略性行业领域脱钩的需求,与中国在这些行业的过去投资所带来的广泛联系形成对立,使得从中国供应链中脱钩变得具有挑战性。在其他商品中,中国可以更容易地被其他相对大型、在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者所替代。
为了将供应链的结果放在经济背景下进行分析,对于战略性产品而言,如果将与中国的整合深度从第25百分位提升至第75百分位,对美国出口增长大约提高了4.2个百分点(见表2,第(5)列)。以广播设备为例,这是美中贸易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行业,2017年占美国自中国进口的10%以上。该行业包括流媒体设备和互联网机顶盒等产品,由Roku和亚马逊等大公司进口。对于这一行业,如果贸易整合度从第50百分位(印度水平)提升至第90百分位(越南水平),与对美国出口增长相关联则会提升11.8%。

除了基本的特征,替代供应商和中国的联系紧密程度可能会随着他们对美国出口的增加而改变。表3研究了对中国在某个产品或行业的进口增长是否与对美国出口的增长有关联,同时考虑了表2中的其他因素。对于所有商品(第(1)列),可以发现对美国的出口增长与对中国的进口增长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但在战略性行业(第(2)列),情况发生了变化,数据显示对中国的进口增长与对美国出口的增长是有关系的,无论是在较粗略的两位数分类还是更细致的六位数分类上都能看出来。对于其他商品(第(3)列),对中国的进口增长并不重要。


关于多期DID或交叠DID: 1.DID相关前沿问题“政策交错执行+堆叠DID+事件研究”, 附完整slides,2.交错(渐进)DID中, 用TWFE估计处理效应的问题, 及Bacon分解识别估计偏误,3.典范! 这篇AER在一图表里用了所有DID最新进展方法, 审稿人直接服了!4.最新Sun和Abraham(2020)和TWFE估计多期或交错DID并绘图展示结果!详细解读code!5.多期DID或渐进DID或交叠DID, 最新Stata执行命令整理如下供大家学习,6.多期DID前沿方法大讨论, e.g., 进入-退出型DID, 异质性和动态性处理效应DID, 基期选择问题等,7.交叠DID中平行趋势检验, 事件研究图绘制, 安慰剂检验的保姆级程序指南!8.欣慰! 营养午餐计划终于登上TOP5! 交叠DID+异质性稳健DID!9.用事件研究法开展政策评估的过程, 手把手教学文章!10.从双重差分法到事件研究法, 双重差分滥用与需要注意的问题,11.系统梳理DID最新进展: 从多期DID的潜在问题到当前主流解决方法和代码! 12.标准DID中的平行趋势检验,动态效应, 安慰剂检验, 预期效应教程,13.DID从经典到前沿方法的保姆级教程, 释放最完整数据和代码!14.现代DID: 理解DID近期进展, DID研究绝对领军人物的“DID最新进展分享”

7年,计量经济圈近2000篇不重类计量文章,

可直接在公众号菜单栏搜索任何计量相关问题,

Econometrics Circle




数据系列空间矩阵 | 工企数据 | PM2.5 | 市场化指数 | CO2数据 |  夜间灯光 官员方言  | 微观数据 | 内部数据
计量系列匹配方法 | 内生性 | 工具变量 | DID | 面板数据 | 常用TOOL | 中介调节 | 时间序列 | RDD断点 | 合成控制 | 200篇合辑 | 因果识别 | 社会网络 | 空间DID
数据处理Stata | R | Python | 缺失值 | CHIP/ CHNS/CHARLS/CFPS/CGSS等 |
干货系列能源环境 | 效率研究 | 空间计量 | 国际经贸 | 计量软件 | 商科研究 | 机器学习 | SSCI | CSSCI | SSCI查询 | 名家经验
计量经济圈组织了一个计量社群,有如下特征:热情互助最多前沿趋势最多、社科资料最多、社科数据最多、科研牛人最多、海外名校最多。因此,建议积极进取和有强烈研习激情的中青年学者到社群交流探讨,始终坚信优秀是通过感染优秀而互相成就彼此的。


计量经济圈
凡是搞计量经济的,都关注这个号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