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只控制个体固定效应, 不控制时间固定效应吗?

学术   2024-10-25 15:46   中国香港  

凡是搞计量经济的,都关注这个号了
邮箱:econometrics666@126.com
所有计量经济圈方法论丛的code程序, 宏微观数据库和各种软件都放在社群里.欢迎到计量经济圈社群交流访问.

1.有意思的实证计量讨论帖, 熬夜肝完了一直的计量困惑!2.QA: 平方项的IV, 加时间固定符号相反, 滚动窗口回归, 面板分位数输出图, 机制分析中IV, pre5显著咋办,3.主回归不显著, 分组回归却异常显著的研究来了!4.城市*年份联合的FE与他们分开的FE有什么区别? FE如何从一维进化到二维, 三维的? 5.审稿人: 你这个文章实证结构已经过时了!过时了!6.当把交互项加入后, 主项的系数符号竟变相反了, 这是咋回事? 如何处理呢?7.DID可以有2个处理组和1个对照组么? 有相关的参考文献吗? 8.12年试点, 15年推广到全国的政策, 回归时是否包括16和17年数据?

一些讨论,1.七大常见计量问题讨论汇总, 涉及控制,异质,机制,DID,DDD,调节,固定,平行,安慰等,2.关于双重差分DID政策评估中的控制变量选取标准?3.在平行趋势检验中对政策前后系列年份进行缩尾处理?4.使用异方差稳健而不是聚类稳健标准误, 在固定效应模型中能接受吗?5.平行趋势通不过, 该采取什么方法来更好地满足平行趋势呢?6.QA: 基尼太美, 农业数据, 机制检验, 组间差异, 博士论文创新, 控制函数, FM回归 7.审稿人: 你2SLS-IV回归中为啥R方是负数呢?

最近,在咱们计量社群的微信群中,群友A提出了一个问题:在进行计量回归分析时,是否可以只控制个体固定效应而不控制时间固定效应?

对此,有群友B指出,在政策评估或面板数据分析中,不控制时间固定效应的做法难以得到认可,这就像吃西餐没有叉子一样让人觉得荒诞。他以一篇知名中文经济期刊上的文章为例,使用该期刊公开的数据和代码进行分析后发现,一旦加入了时间固定效应,原本显著的变量X就变得不再显著,P值从低于0.03飙升至接近0.95。

另一位群友C提到,即使是中文顶级期刊上的文章,也有不控制时间效应的情况,但这并不妨碍文章的发表。他们并非因为使用了如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这样的变量而不控制时间效应(1.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 你必须了解它,2.公开! 中国企业的不确定性感知指数数据(2007-2018)

与此同时,也有从事金融研究的群友D表达不同看法,他见过多篇金融领域的顶级期刊,如Journal of Finance、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上的文章,也没有控制时间固定效应。这主要是因为作者担心控制时间效应会吸收掉他们感兴趣的变量的部分variation。

群友E认为,以自然实验或外生冲击为基础的研究中,若研究利用某一时间点发生的特定外生事件(如政策冲击)作为研究重点,并且控制组和处理组在未受冲击时的趋势相似,时间固定效应的重要性就会相对降低。此外,当模型中已包含了足够的时间相关变量,或其他特定于时间的控制变量(如经济周期指标、年度通胀率),这些变量可以解释主要的时间趋势,控制时间固定效应的重要性就会降低。

上面的群友B指出,上述文章至少解释了为何不控制时间固定效应,但他手头的这篇国内知名经济学期刊上的文章却没有给出任何解释,似乎完全是为了追求显著性而故意不控制时间效应。

下面的对社群里的部分对话做一个小截图,具体如下:

这篇在基准回归中不控制时间固定效应的RFS文章具体阐述了哪些内容呢?

在该基准回归模型中,作者之所以选择不控制时间固定效应,是因为他们关注的是资产泡沫期间某些国家特有的系统性风险变化,而不是全球范围内的风险变化。

举例说明:假设有两个国家在同一时期发生资产泡沫,导致这两个国家的银行业风险增加。如果控制了时间固定效应,时间固定效应会吸收掉所有国家在该时间点的共同风险变化(即全球平均的风险变化)。这会使得回归模型中的泡沫指标系数不再反映出这两个国家在泡沫期间特有的风险上升,而是与全球平均水平的对比结果。也就是说,模型结果只能告诉我们这两个国家在泡沫期间的风险相对于全球风险的变化,而不是相对于它们自身的变化。

作者的担忧:如果时间固定效应吸收了全球范围的风险变化,就可能“掩盖”掉作者所关注的特定变化。这种特定变化是指:在资产泡沫期间,个别国家(而非全球)的系统性风险上升。因此,作者选择不控制时间固定效应,以便能够更直接地观察和捕捉到泡沫期间这些国家的独特风险变化。

不过,在文章的稳健性分析部分,作者在模型中同时控制了时间和国家的固定效应,结果依然保持稳健。具体结果如下表所示:
*可以到社群进一步交流讨论相关学术议题。
关于固定效应,参看:1.交互项! 交互项! 固定效应回归模型中的交互项!2.在Stata中如何做2SLS, DID, DEA, SFA, 面板PSM, 二值选择, 固定效应和时间序列?3.一定要控制时间固定效应吗?4.公司和个体固定效应总是更好吗? 关于固定效应使用和解释的最全指南!5.使用固定效应FE时良好做法对应的检查清单,6.双向固定效应多期DID最新进展和代码汇总, 关于控制变量和固定效应选取的讨论,7.快速估计带有高维固定效应的泊松模型, 这计算速度真快, 真实用!8.不能直接控制某个固定效应时, 我们能尽量做些什么呢?9.时间固定效应和时间趋势项的区别, 可以同时加?10.省份/行业固定效应与年份固定效应的交乘项固定效应,11.截面DID, 各种固定效应, 安慰剂检验, 置换检验, 其他外部冲击的处理,12.广义合成控制法gsynth, 基于交互固定效应的因果推断,13.固定效应模型+测量误差=有问题, 如何解决这问题呢?14.到底控制什么层面的固定效应? 最低, 最高, or随意?15.固定效应: 目前看到解释的最清楚的帖子, 救命!16.固定效应模型+测量误差=有问题, 如何解决这问题呢?17.TOP5被质疑用log(1+x)数据转换, 固定效应, 双重差分事件图, 结论不可靠!18.审稿人: 如何在双向固定效应下还能估计出不随个体变化的宏观变量呢?
关于聚类标准误的使用及其聚类层级的问题,1.啥时候使用聚类标准误, 以及数据聚类的修正方法? 2.在什么级别上标准误聚类, 个体, 县, 省或行业, 时间?3.什么时候用双聚类稳健标准误? 在个体和时间层面上考虑依赖性问题!4.双重聚类cluster咋做? 线性, logit, tobit可以双聚类吗? 5.聚类标准误精辟解释, 保证你一辈子都忘不了!6.4位计量领域大佬在TOP5上为聚类标准误问题提供了实证建议!7.完整解读TOP5刊的"什么时候和如何对标准误做聚类调整?" 4位计量大佬的合作!
下面这些短链接文章属于合集,可以收藏起来阅读,不然以后都找不到了。

7年,计量经济圈近2000篇不重类计量文章,

可直接在公众号菜单栏搜索任何计量相关问题,

Econometrics Circle




数据系列空间矩阵 | 工企数据 | PM2.5 | 市场化指数 | CO2数据 |  夜间灯光 官员方言  | 微观数据 | 内部数据
计量系列匹配方法 | 内生性 | 工具变量 | DID | 面板数据 | 常用TOOL | 机制调节 | 时间序列 | RDD断点 | 合成控制 | 200篇合辑 | 因果识别 | 社会网络 | 空间DID
数据处理Stata | R | Python | 缺失值 | CHIP/ CHNS/CHARLS/CFPS/CGSS等 |
干货系列能源环境 | 效率研究 | 空间计量 | 国际经贸 | 计量软件 | 商科研究 | 机器学习 | SSCI | CSSCI | SSCI查询 | 名家经验
计量经济圈组织了一个计量社群,有如下特征:热情互助最多前沿趋势最多、社科资料最多、社科数据最多、科研牛人最多、海外名校最多。因此,建议积极进取和有强烈研习激情的中青年学者到社群交流探讨,始终坚信优秀是通过感染优秀而互相成就彼此的。

计量经济圈
凡是搞计量经济的,都关注这个号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