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推介 | 杨斌著《智慧司法与纠纷解决:民事电子诉讼的范式选择》

文摘   2024-09-09 20:19   浙江  


《智慧司法与纠纷解决:民事电子诉讼的范式选择》

杨斌  著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24年8月

本书创新了法学学术书籍的出版形式和使用方式,通过集成人工智能辅助阅读技术,方便读者通过AI问书的方式,查阅内容获得信息,享受全新阅读体验。


悦读助手


阅读时扫一扫

问一问AI助手

跟本书来一场“真对话”




杨斌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浙江大学法学博士后,浙江大学北京研究院可信数据研究中心研究员、人工智能安全合规治理实验室主任。

研究领域:民商法、民事诉讼法、法律人工智能、司法大数据、司法制度等。

本书目录

导论

第一章 民事电子诉讼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民事电子诉讼的概念

第二节 民事电子诉讼的本质

第三节 民事诉讼与民事电子诉讼的关系

第二章 民事电子诉讼范式的基本类型

第一节 范式理论的阐释

第二节 范式视角下的民事诉讼

第三节 民事电子诉讼范式的类型分析

第三章民事电子诉讼的发展状况和范式选择

第一节 我国民事电子诉讼发展的考察

第二节 域外民事电子诉讼发展的考察

第三节 我国民事电子诉讼的主要困境

第四节 民事电子诉讼的范式选择

第四章 民事电子诉讼范式的理论适应

第一节 基本理念的确立

第二节 具体理论的协调和重塑

第五章 民事电子诉讼范式的制度协同

第一节 制度的整体化协同

第二节 制度的具体化协同

第六章 积极推动技术融合,赋能民事诉讼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后记 嬗变的智能技术与不变的法律理性

内容简


民事电子诉讼作为智能化社会中出现的一种新型诉讼形态,需要与传统民事诉讼理论相契合。在司法实践中,我国已经通过智慧法院、互联网法院、数字法庭等形式进行了多样化探索。本书基于范式理论划分了民事电子诉讼的基本类型,分析了民事电子诉讼发展的可行范式,并从理论适应和制度协同两个维度清了民事诉讼电子化的转型路径。


本书前言


随着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已成为推动社会各领域进步的关键力量。在技术影响下,司法领域亦迎来了深刻的变革。智慧司法、在线纠纷解决以及民事电子诉讼等新概念、新机制应运而生,对传统司法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民事电子诉讼作为一种新的诉讼形态,如何在理论和制度上与传统民事诉讼相适应需明晰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定义民事电子诉讼;二是民事电子诉讼有哪些范式类型;三是如何在不同范式类型之间作出选择;四是民事诉讼基本理论和具体制度如何适应新范式的发展。

本书在既有研究和司法实践基础上,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化的思考和回应。在本质上,民事电子诉讼具有双重属性,既包括社会治理和个人信息交往的法律属性,也具有强化信息沟通、运用技术为诉讼程序赋能的技术属性。在范式理论框架下,民事电子诉讼范式的建构思路可以划分为“积极服务型”“积极管理型”“消极服务型”“消极管理型”四种类型。基于我国民事电子诉讼发展遇到的困境和共识性问题等因素,本书认为:“积极服务型民事电子诉讼范式更符合智能化社会发展趋势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

“积极服务型“民事电子诉讼范式下,民事电子诉讼基础理论可以从四个方面予以完善。一是基本理念方面,应当包含程序保障性、程序服务化、程序电子化、程序协同化等理念。二是目的论方面,民事电子诉讼中秩序维护和纠纷解决应当让位于权利保护和程序保障,并增加技术融合之目的。三是价值论方面,应积极发挥电子化作用,并确保既有诉讼价值不减损,实现价值增益。对价值之间的冲突应当通过重构价值内涵,强化电子系统服务功能等方式进行消解。四是诉讼原则方面,需要对传统民事诉讼中平等、辩论、处分、诚信等基本原则加以贯彻,并根据发展需要建构信息安全和功能等值两项新的指导性原则。

基于“积极服务型”民事电子诉讼范式立场,传统民事诉讼应强化两方面的制度协同。一方面,民事电子诉讼制度定位应当从阶段性、补充性制度转向全程性、并行性制度,并通过完善立法提升其正当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结合现行制度规范,从电子化受理制度、电子化交往制度、电子化审理制度、电子证据制度四个方面对“积极服务型”民事电子诉讼的具体制度进行系统构建,明晰制度改进和完善的方向。

在本书的内容创作期间,笔者在法院参与司法改革工作,亲身经历了智慧审判、互联网法院筹建等重要改革事件。在工作中笔者深切体会到智能化技术对司法决策、案件管理和审判流程的影响。这种智能化的司法模式不仅提高了司法的公正性,也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司法服务,保障了司法的公正和效率。同时,笔者也看到智慧司法同样面临着技术保障、法律适应、工作融合、权利保障等诸多挑战。然而,司法智能化虽然充满不确定性,但伴随着ChatGPT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民事诉讼电子化、智能化从发展趋势上看已经成为必然。

信息论视角下,司法行为在本质上是一个信息获取、分析、判断的过程。为了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工智能技术在信息获取上的效用提升,本书出版期间笔者提出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来辅助读者阅读,借助大语言模型实现读者与书的直接“对话”,帮助读者更高效地获取书中的信息。这一想法得到了北京智查科技有限公司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认同和支持,并在他们的帮助下得以实现。笔者希望通过这种不一样的尝试,让本书成为一本“智能化的法学专著”,让读者直观感受到智能化技术对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影响。



来源|“华中明法”公众号
编辑|徐丽萍

审核|李穆子

往期推荐





祝贺!张文显主任荣获浙江大学最高荣誉奖——“竺可桢奖”


知闻动向 | 习近平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


学者观点 | 金维刚:养老金是政府主办的社会保险,具有制度性保障


成果推介丨黄先海 吴屹帆著《经济数字化与企业创新》


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
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以“聚焦重大问题,服务国家战略”为宗旨,充分发挥浙大综合学科优势,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出高水平理论研究成果与高质量决策建议,展现“浙大特色”,助力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