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伴随着1995年《科学技术基本法》的出台,日本正式确立了夯实基础研究的路线。随着2001年日本完成政府机构改革,基于《科学技术基本法》不仅确立了作为科技创新体系“金字塔”的综合科学技术创新会议(CSTI),而且通过迄今为止发布的6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日本实施了长期、系统且连贯的科技政策。此外,为落实“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日本多个部门推出了多项重要的创新行动方案与计划。
三、与时俱进,夯实产业基础,出台重要的创新行动方案与计划
近年来,日本各部门为落实“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不断夯实产业基础,同时推动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出了很多实践效果非常好的重要技术创新行动方案与计划。
(一)创新25
日本安倍政府于2006年新设“创新担当大臣”职位,并在内阁府设置“创新25特命室”,同时设立“创新25战略会议”,作为规划日本长期创新战略与政策的主要组织,提出将“创新25” (Innovation 25)作为创新的长期发展战略。
2007年6月1日,日本内阁会议正式审议通过《长期战略方针“创新25”》并付诸实施。同时,还设立由首相担任总部长、相关大臣及有识之士组成的“创新推进总部”,切实推进“创新25”制定的各项创新政策。
“创新25”为日本“科技创新立国”制订了具体的政策路线图,包括“社会系统的改革战略”和“技术创新战略路线图”两部分。“社会系统的改革战略”提出了亟待解决的课题和中长期需要解决的课题,其中亟待解决的课题有五大方面:(1)改善社会环境、促进创新;(2)充实和强化对下一代的投资;(3)大学改革;(4)通过日本在环境及能源等领域的科技实力,为日本经济增长和世界发展繁荣做出贡献;(5)促进国民意识改革。“技术创新战略路线图”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1)推进加速创新回馈社会的项目;(2)推进分领域的战略性研究开发;(3)推进作为创新种子的多样性基础研究;(4)强化承担创新的研究开发体制。同时,该战略还决定设立由首相担任总部长、相关大臣及有识之士组成的“创新推进总部”,切实推进《长期战略方针“创新25”》制定的各项创新政策。
(二)“战略性创新推进计划”
2013年,日本政府启动了名为“战略性创新推进计划” (SIP)的项目,这也是近年来日本政府推出的最重要的推进关键技术研发的项目。SIP由日本内阁府直接负责,在“综合科学技术会议”重组为日本“综合科学技术创新会议”之后,由后者直接管理。SIP的预算来源主要来自包括内阁府在内的10个部门,包括:内阁府、警察厅、总务省、厚生劳动省、财务省、文部科学省、农林水产省、经济产业省、国土交通省及环境省。各部门分别划拨科学技术振兴费的4%,共同列入内阁府“科学技术创新创造推进费”,每年约500亿日元。
2014年,日本CSTI公布了SIP的第一期项目计划,共计11个项目,主要集中在能源、新一代基础技术、地区资源和健康医疗4个领域;2018年,CSTI公布了SIP第二期项目计划,共计12个项目,主要集中在网络空间、材料开发、光·量子技术等领域(见表2)。
(四)“登月型”研发制度
在2018年6月14日举行的“综合科学技术创新会议”上,日本国立研究开发法人“物质与材料研究开发机构”(NIMS)理事长桥本和仁提出了“登月型”研发制度的具体方案,同年12月20日召开的“综合科学技术创新会议”确定了该制度的基本思路。该制度的主要目标是复兴日本科技,通过“科技创新立国”令日本成为“受世界尊敬和信赖”的科技强国。2019年12月,“登月国际研讨会”在东京举行,时任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主任、能源部科学办公室主任、国家科学基金会国际科学工程部部长、欧盟委员会科研创新总司副司长等海外政府官员均受邀发表主题演讲。
2020年1月21日举行的“综合科学技术创新会议”确定了“登月型研发制度”的六大目标;2月4日,“登月型”研发制度的实施和评价指南正式发布,并于2月20日正式对外招募项目经理(PM)。针对这一制度,日本政府在2018年度的补充预算中追加1000亿日元,在2019年度的预算中合计投入170亿日元,明确由科学技术振兴机构和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承担相关研发业务。日本政府还在积极寻求与美国和欧盟(EU)的合作。
|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新能源产业
“登月型”研发制度提出了3项主要任务,分别是:(1)创建国际性的创新环境,吸引全球优秀研究人员的加入;(2)采纳基础研究阶段的独创性技术,并积极挖掘由此产生的革新性研究成果,从而实现“颠覆性创新”,并构建有利于基础研究的投资环境;(3)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构建先进的研究支持系统,完善知识产权战略。此外,将长期关注世界科技动向,并及时调整管理方式,以适应突破性技术研发的需要。
该研发制度还确定了6项目标,计划在2050年前全部达成,分别是:(1)开发由机器人和多人远程操作相结合的虚拟替身,以及开发执行大型复杂任务的技术,满足人类多样化生活方式的需要;(2)实现疾病的超早期预测和预防;(3)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结合,具体表现为开发可以自主学习、行动并与人类共生的机器人,以及开发与人类相似且能够实现“共同成长”的AI机器人;(4)为改善地球环境,实现可持续的资源循环利用;(5)充分利用尚未开发的生物功能,提高粮食供应的可持续性;(6)开发能够带动经济和产业飞跃发展的通用量子计算机和容错量子计算机。
(完)
【声明】本文旨在呈现全球主要国家的政策动向,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研究院立场。
前文回顾
编辑|徐丽萍
审核|李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