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种宁静的辉煌
海中苑悦读计划
2024.09
学生篇
01.《活着》
在苦难中感悟生命的力量
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余华的《活着》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余华老师的作品,辞藻并不十分华美,却曾让我一口气读完了整本书。这本书以极其平静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充满苦难的一生。福贵从一个富家少爷沦落为贫苦农民,历经战争、饥荒、疾病等重重磨难,亲眼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去。然而,他依然顽强地活着。
《活着》深刻展现了生命的坚韧与无奈。生活它有时候很残忍,几乎剥夺了属于“福贵们”的一切,让人看不到苦难的尽头,可是总有一些东西是我们可以把握,比如,愈是贫穷愈显丰盈的感情,愈是苦难愈加彰显的珍惜。它让我们明白,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勇气,一种对生命的敬畏。我想,这便是福贵所教会我的。余华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那个特殊时代的社会风貌,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书中的人物形象鲜明,福贵、家珍、有庆等人物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共同谱写了一曲生命的悲歌。
如果你正在寻找一本能触动心灵、引发思考的书,那么《活着》绝对是不二之选。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让我们一起走进《活着》,去品味那份深沉的人生感悟。最后,我想引用书中的一句话:“世界上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也没有一个人生是可替代的。”同学们,那就让我们微笑面对我们美好的高中生涯吧!
汪语桐
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高一(1)班学生,平时热爱阅读和弹钢琴。
领
读
人
02.《孤独六讲》
孤独才是生活的底色
孤独,从古至今被认为是消极的,是黯淡的,是失意,是落寞。在中国仿佛自儒家定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相对伦理后,孤独就被弃于黑暗之中。作者说,在儒家看来,一个人感到孤独,就表示他是不完整的。在现在,许多人走在路上,有时会出现一种孤独寂寞,即使身在喧闹之中,而蒋勋在这本书中从情欲、语言、革命、暴力、思维、伦理的方面论述了现代孤独的由来。
例如在暴力孤独中,暴力是主流思想所不允许的,因为它违背了秩序。可作为一种原始的、感性的本能、仍潜藏于人的意识中,由此暴力美学出现。蒋勋在论述一种原始的孤独的同时,在情欲孤独中提出了一种明显的孤独,它是区别于群体的,个体所具有的、不被群体所接纳的。正如,西方语言中孤独“sole”译为“唯一”,由此可见孤独的一个来源是区别于群体。
那么区别了群体,就只剩下自己了。所以孤独又是与自己的对话。柏拉图在《会饮篇》中用一通寓言说出了这个道理。在语言孤独中,有一篇《舌头考》表示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真正的发声要从内部开始,大多数语言从自身对话发端,苏轼在黄州是孤独的,所以他学会了与自己对话,故而形成了一次升华,完成了自我的突围。所以孤独是自我的觉醒、对世界的探究和对生命的思考。
古今伟人莫不经历孤独。先行者是孤独的,因为路不在脚下;复兴者是孤独的,因为路断了。但对于他们而言,孤独是磨难,也是一种诗意、机遇,从中悟出前路,得到了超脱!蒋勋将历史比作唯一的作家,那孤独便是他的基调,从《小石潭记》《论义务》《马赛曲》到人文主义、十月革命等等,历史的车轮中留下一种沧桑感、孤独感。
而对于我们,正如鲁迅先生说的“走自己的路,让他人说去吧!”学会与自我对话,自我的升华,因为孤独是生命的底色。
孙明涵
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高二(1)班学生。热爱阅读,从书中获得智慧;喜欢思考,从反思中获取前进的动力;喜欢创作诗词,在字里行间释放自我。
领
读
人
03.《边城》
中国文学界有两座“城”,一座是钱钟书的《围城》,另一座便是沈从文的《边城》。这部于1943年著成的《边城》既是“牧歌”式小说的代表,也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
小说以湖南山村为背景叙述了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边城》最大的魅力除了成功的人物塑造外,更多的是沈从文对环境的描写。小说主要描写湘西边境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对于前者,小说用了细腻柔软的笔触描绘茶峒山城附近的清秀山水,由远及近,从远处连绵不断的青山绿水到近处数不尽的深潭、细竹与桃花,这一个个自然景物就构成了孕育茶峒的地方,而就是在这样新清秀美的地方传承了一代又一代的茶峒文化。
沈从文先生试图用如此清新朴素的语言写出这样的“世外桃源”来唤起人们心中对美好未来的期盼,这也是本书的主旨,所以,若你处于现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偶感焦虑和烦躁,不妨在闲暇之时拿起这本书,去细细品读,从这样似一汪清水般的小说中体味人世间的真善美。
卢润
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高三(1)班学生,热爱阅读,喜欢思考。
领
读
人
组稿丨办公室
编辑丨陈超 李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