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欧洲人到来之前,毛利人是没有盐可吃的,当然不是说他们不需要盐,而是靠着一些海产品,诸如贝类和海藻等补充必要的盐分,按照时下的观念,盐是对健康威胁最大的一个东西,但盐是身体不可或缺的矿物,即使盐分摄入如此有限,我也没看到他们能够有多长寿,太多不行,没有了更不行。长期的缺盐使得毛利人“口轻”,证据是俘虏欧洲水手烹食的时候他们一直抱怨这些欧洲人吃起来太咸。
毛利人有足够的海鲜吃,可来此殖民的欧裔却未必,他们不怎么喜欢吃本地的所谓海鲜,对于肉类的渴求却是大量的,于是只能从英国携带,通过贸易获得,很多人也尝试着在本地造盐,由于没有井盐,只能从海边提取,但基本都失败了,原因肯定与新西兰多变的气候有关,随便就下点雨,晒盐很困难。(中奥塔戈倒是有个盐湖)。
1892年,新西兰政府提出,只要在1893年3月31日前生产出第一批500吨盐,每吨可获得1英镑的奖励。这一激励措施促使奥克兰人约翰·斯塔布斯在朗伊托托岛西侧碰碰运气,但这次冒险失败了。20世纪初,弗朗西斯·德·拉图尔在吉斯伯恩尝试将海水泵入暴露在空气中一个捆扎木棍和布条的塔上。这种方法曾在日本使用过,利用大面积暴露的表面来提高蒸发率。然而,这种方法在新西兰并不成功。
二战期间,盐有了额外的用途,基督城商人乔治·斯凯勒普需要盐来回收旧橡胶。1942年,他决定在南岛北部的格拉斯米尔湖开办一家盐厂。那里的条件非常适合从海水中提盐:湖床宽阔而平坦,降雨量低,风力和阳光充足,可以蒸发水分。到1970年,盐厂每年生产近52,000 吨盐。
到2005年,新西兰约有一半的盐产自格拉斯米尔湖。生产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海水被泵入湖中。
风和太阳将水蒸发,留下盐水。
盐水被转移到浓缩池,其中盐含量增加。
冬季,盐水被泵入蓄水池。
每年十月,盐都会被泵入结晶池,在那里形成盐晶体。
结晶的盐被舀起、清洗,然后堆成巨大的堆以便运输。
格拉斯米尔湖的粉红色池塘风景独特,其颜色源自生活在咸水中的藻类和卤虫。
20 世纪20年代之前,许多新西兰人患有甲状腺肿,即颈部甲状腺肿大。这是碘缺乏的结果,也会导致儿童智力残疾。由于新西兰许多土壤都缺碘,因此自1924年以来,食盐中添加了这种微量元素——这是一项公共卫生举措,到20世纪50年代末,甲状腺肿几乎消失了。
每年夏末的时候,从1号公路开过小镇Seddon时,都可以远远地看到一片粉红色的地方,那就是晒盐的盐湖。
前一篇:《瓦纳卡湖畔,那迷死人的慵懒》
喜欢天舒的文字,最好转发出去,还可以点文章右下角的“在看”,这样有机会分享给更多朋友!
最勤劳的公众号<<欢迎 点赞、关注、转发 ,友情三连击!
咨询旅行事宜请扫描天舒的微信号:nz0278816360
每天给大家推送一篇原创文章,看更多游记请关注天舒的公众号jeffery0064:
新西兰全境导游天舒是你的专业旅行顾问,如果需要寻找新西兰的旅行内容可以私信我,天舒会把原来写的作品直接推送给你。
新西兰电话:0278816360
YouTube频道:新西兰天舒
邮箱:Jeffery0591@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