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义很多人有,为之付诸行动的却算不上多,大部分都是仅想一想也就算了,毕竟常规性生活更具操作性一点,以身入局难免代价过大,甚至悲剧一场。
世间存在一种模式,来自多个家庭的人因共同信仰而共同生活,一般就叫公社(Communes),这与我们国家历史上存在过那种有区别,我们的那种更像是基于生产关系的组织形态,跟信仰并没太大关系。新西兰从毛利人生活时期到如今多元文化存续时代,从来都不缺乏这种狭义的“公社”。
欧洲人到来之前,毛利人以传统的部落群体为生,但随着异族文化碰撞,产生了有宗教色彩的非传统社区,诸如:
塔拉纳基的帕里哈卡 (Parihaka) 由先知追随者和抵抗运动领袖Te Whiti-o-Rongomai 和 Tohu Kākahi 于1860年代末组建。
1907年,Tūhoe 先知Rua Kēnana在Urewera的Maungapōhatu创建的“上帝之城”。
20世纪20年代起,旺格努伊东南部,宗教领袖Tahupōtiki Wīremu Rātana的农场周围形成了“拉塔纳巴”信徒聚居地。
这些都有公社性质,都有偶像级的精神领袖,也都嫁接了西方基督教的教义用来使信徒笃信并加入,并不再纯粹基于传统的亲属关系。
而西方人那边,自打殖民开始也不乏遁世逃避,相信换个地方就能生活更好的人,比如无政府主义者,乌托邦分子甚至极端左和极端右的人。
1874年,已故弟兄会传教士阿尔伯特·菲斯特的追随者在菲尔丁附近的哈尔科姆建立了一个社区,由菲斯特的妹夫约瑟夫·布里奇曼·鲁茨领导。成员没有私有财产;他们耕种,经营锯木厂和学校。然而,鲁茨专制暴虐,社区于19世纪90年代初解散。
1896年,科学教授亚历山大·比克顿 (Alexander Bickerton) 在他位于基督城的房产Wainoni建立了一个“联邦之家”。大约有30人住在那里,其中一些人在社区企业工作。居民认为社会团结比个人成功更重要。在性行为不端指控之后,该社区于1903年左右解散。
比维尔是雷·汉森及其大家庭于1933年在莫林斯维尔附近建立的一个无政府主义公社。该社区存在了大约40年,在嬉皮士时代到来之前的几十年里,它一直奉行素食主义、东方宗教和反战活动。比维尔经常因税收和兵役问题与政府发生冲突。
1941年,基督教和平主义者在纳尔逊以西的Lower Moutere创立了 Riverside。二战期间,一些成员因拒绝服兵役而被关押在拘留营,社区也面临着邻居的敌意。20世纪70年代,Riverside脱离了宗教起源。21世纪,它仍然活跃,经营着一家奶牛场、一个果园、一家咖啡馆和一个活动中心。
前一篇:《Deep NZ︱内陆神秘之地,尤瑞瓦拉(Te Urewera)》
喜欢天舒的文字,最好转发出去,还可以点文章右下角的“在看”,这样有机会分享给更多朋友!
最勤劳的公众号<<欢迎 点赞、关注、转发 ,友情三连击!
咨询旅行事宜请扫描天舒的微信号:nz0278816360
每天给大家推送一篇原创文章,看更多游记请关注天舒的公众号jeffery0064:
新西兰全境导游天舒是你的专业旅行顾问,如果需要寻找新西兰的旅行内容可以私信我,天舒会把原来写的作品直接推送给你。
新西兰电话:0278816360
YouTube频道:新西兰天舒
邮箱:Jeffery0591@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