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幼儿园召开了中、大班家长会,
老师们就4-6岁年龄特征、班级现状、学期目标、
幼小衔接、家园共育等话题与家长们展开交流......
家长会上,家长们观看孩子在园游戏、生活的趣味视频,
体验孩子们的游戏,热烈地分组研讨,
并且积极分享了自己的育儿体验和感想。
家长会结束的时候已经晚上9点多了,
走廊里还飘荡着家长、老师交流的声音。
“每次开完家长会,
都能好长一段时间缓解我的育儿焦虑,
总觉得大家都很卷,我又卷不动。”
“并不想鸡娃,
但是生怕因为自己的佛系
耽误了原本有潜力的孩子。”
家长们的每次交流似乎都是当下教育热点现状的集体呈现。
他们感同身受着,在育儿路上升级打怪、摸索前行。
每个家长都深知:没有人能给予他们
一套能够照本宣科的“标准化的育儿方式”,
他们只能与孩子一起,不断地学习、体验、摸索,
以此来获得更为科学的、因材施教的“成长陪伴方式”。
哪怕作为育儿同仁们的家长围坐在一起,
好似聊的都是差不多的焦虑和话题,
但是具体的方法用在不同的孩子身上
却能呈现出形式各异的“教育效果”。
家长们不断地笔记、思索、探讨,
这便是他们在育儿过程中的不断地探索、尝试和修正。
教师家长往往会成为家园共育的主力军。
他们会从小学、幼儿园、家庭多方视角进行剖析,
这对于其他家长来说很有说服力。
大三班周楷来妈妈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
她的两个孩子都在小鹿园,
她结合自己的从教经验和育儿感受在家长会上做了以下分享,主题内容包括大班家长最为关注的“去小学化”和“幼小衔接”。
......
(根据周楷来妈妈的讲述整理。)
大家好,我是周楷来的妈妈,也是一名小学教师。作为幼儿家长,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幼儿园的小朋友不适宜过早的去学习一些学科类的知识,汉语拼音、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也不适合用小学化的方式去上课。
很多家长会认为,不提前学些知识会让孩子输在小学起跑线上。那国家为何要强调“幼儿园去小学化”。因此,今天我想和各位家长谈谈:我们如何坦然做到“去小学化”?
首先,一个政策的颁布、实施其实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幼儿园“小学化”是有很大危害的,因为它违背幼儿成长规律,影响幼儿身心发展。6岁前的孩子,他们的大脑处在一个高速发展阶段,他们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相对敏感,注意力难以持久。这很正常,他们的大脑必须同时捕捉周围各种各样的信息,他们不像成年人。他们的注意力好比一盏灯笼,被孩子们提着到处走,而成年人的注意力像盏固定在桌上的台灯,方向固定且集中。如果过早的让他的大脑朝一个方向发展,会影响孩子的可塑性,甚至造成神经系统的伤害,导致孩子们后期的发展产生难以突破的瓶颈。
我带的上一届学生,三、四年级的时候班里开始出现两极分化。有一个低年级时候的三好学生,中、高年级后明显对学习力不从心,成绩一直下滑,六年级时家庭作业不做,宁愿发呆,甚至考试都不思考,只做很简单的基础题。感觉这个孩子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懒,脑子也越来越转不动,后劲不足了。
过早的小学化学习,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害,诱发幼儿厌学倾向。幼儿园的时候背多少唐诗、能算多少数字、掌握多少汉语拼音,这只是一个假象。小学没有真正的学霸,小学也拉不开太大差距。过早的小学化学习,增加孩子大脑的负担和压力,这个对大脑是不可逆的损伤。举个例子:乘法是二年级的学习内容,三、四岁的孩子连加法都没有掌握,怎么能理解乘法呢?即便死记硬背,却无法应用于实际。强制灌输会导致消化不良,记住了,后面也会忘。学龄前儿童的大脑瞬时记忆强,但是深度记忆是不够的,这是处于这一阶段儿童的记忆特点。如果幼儿园阶段强迫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学习、写作业,幼儿会对学习产生厌倦、畏惧情绪,从而会扼杀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一入学就厌学,甚至提前到厌倦上幼儿园。
回忆我带过的几届低年级孩子的发展轨迹,一年级前上了幼小衔接班的孩子确实突出一些,但是经过了一年的学习,到二年级的时候,这个所谓的差距开始变得不复存在。
过早“小学化”会降低幼儿学习兴趣,影响小学教育效果。因孩子在幼儿园学习了小学知识,进入小学后,对学习过的知识没有新鲜感,甚至有的孩子因为“我已懂”而不专心听课,容易形成不爱思考、注意力差、不爱注重探索、缺乏想象力的不良学习习惯。
小学之前,我们可以多培养小朋友的各种探究能力、注意力,当孩子沉浸在一个游戏或者情境里,我们不要去打扰他,可以在一旁观察。比如说小朋友在路边玩花花草草、小石头很带劲的时候,不要拉着他催促:“走啦,走啦!”冬天玩雪很开心的时候打断他,他会很扫兴。你可以从他感兴趣点去引导他,再以此作为契机,带他去深度探究、学习,这样他的知识面就会很拓宽,学习兴趣会很浓烈。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启蒙。
春天的时候,小朋友们在小鹿园里发现了蜗牛,很感兴趣。于是班级就组织鼓励孩子们去观察蜗牛,老师又在课堂上延伸了蜗牛的知识,制作了蜗牛主题的手工。直到现在我们家楷楷还会在玩彩泥时将蜗牛的触角、壳的用途做出来、讲出来,还要求我给他讲了好些蜗牛的绘本故事。我对此感触颇深,也很欣慰:我觉得他真的有在思考自然、探索自然。
对于幼小衔接,我提几点建议,
家长们可以共同探讨:
语言方面:1.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创设家里的读书角,让孩子接触儿童文学作品,童谣、故事、散文..... 多与孩子一起看看绘本;2.给孩子倾听和表达的机会,鼓励孩子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讲述出来。3.使用清晰标准的语言与孩子交流,丰富孩子的语言经验,帮助孩子发展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
书写方面:不建议过早练字。大班下学期可以多带孩子进行一些锻炼手指肌肉的小游戏,增进手指的灵活度;2.及时关注孩子的用笔情况,对于孩子错误的握笔姿势,及时纠正。3.鼓励孩子用笔或手指在沙盘、肥皂沫上随意涂写,也可以让他们练习将虚线连成实线。
数学方面多注重思维培养:1、亲子数字游戏,可以用珠子、橡皮泥等作为辅助工具,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2.引导孩子认识生活中的数字,如走在路上可以和孩子一起看一看门牌号,数一数台阶等;3.引入情境,比如带孩子逛超市时结账时带孩子认识数字;4.引导孩子进行一些简单的数字推理。如“今天是8号,那明天是几号?后天是几号?”等等。
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行灌输给孩子们,我们要做的是尊重、理解、引导、陪伴这个与我们共同的成长的生命个体。
插图/秦永宜(5岁)邹芷歆(5岁半)
文字/续晓旋 周楷来妈妈
图片/续晓旋
初审/夏铭蔚 复核/樊领恒 终审/周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