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山泉不是泉,香港消委会错就错在不懂中文的博大精深

文摘   健康   2024-07-22 08:49   美国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


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


两个饮用水品牌检测出溴酸盐的事情有了后续:
虽说香港消委会声明说的是澄清:
但澄清的最后一句话真有致歉“本會就是次測試因樣本歸類出現落差而引起的誤會,表示抱歉。”只是这到底是向谁抱歉,还真让人不明白。
关于饮用水的溴酸盐标准以及实际风险,之前已经写了详细科普(链接)。两款国产瓶装水香港检测出来的溴酸盐含量,3微克每升,符合包括WHO在内的饮用水标准——不超过10微克每升。
虽然欧盟对矿泉水与泉水有更严格的溴酸盐标准,3微克每升。可其一,两款国产瓶装水没有到欧洲去卖,其二,到了欧洲矿泉水上限也不是超标,其三,WHO标准已经留有不小的安全冗余,没超过就意味着安全风险很低
消委会最初文稿里说什么大量摄入溴酸盐会引发XX症状,这几乎不可能在饮用水里发生(除非有人是故意投毒),因此有很大误导性,所以它确实有必要澄清。但这事儿挺有意思的是某品牌和香港消委会主要纠结的地方:水的归类
消委会对检测时的饮用水归类描述:
看了这段描述,我都怀疑消委会是不是在故意阴阳某品牌:咱们抽了30款瓶装水做检测,别的29个都清楚标识了什么类别的水,就是某水,写着饮用天然水,工作人员看矿物质含量和矿泉水差不多,以为也是矿泉水了。
看过某水给消委会发的律师函的人,估计会注意到某水强烈不满的一点就是被归类为矿泉水。消委会的澄清也印证了这一点:
这段好像也有点阴阳:咱都不知道还有这么个饮用天然水的归类,既然如此,只好遵从制造商的意思,单独给你列个赛道,让你自个儿在专车道上遥遥领先好了。
香港消委会搞不明白某水的归类也可以理解,毕竟你看某水的包装:
XX山泉字号最大,接下来英文小一号,仍然有SPRING(泉水),最后加上一行饮用天然水。卖瓶水,水字出现了一次,泉字却是中英文出现两回。香港消委会估计就是随便派个人跑腿去便利店买几瓶水,哪知道中文如此博大精深,中英文对照的泉只是品牌,饮用天然水才是归类。
被消委会派去跑腿的小年轻可能也是社会历练不够。像我们很小就知道老婆饼里没老婆,夫妻肺片没夫妻,长大了,不仅知道叫花鸡里没叫花,还会碰到叫花鸡里连鸡都没有。XX山泉以及XX Spring当然也不一定是泉了。
课本上说中文是种古老的象形文字,可生活告诉我们,现代中文更多是抽象文学。
认真说,香港消委会搞不明白XX泉的归类,更有可能是饮用天然水这个概念几乎就是内地独创。欧州瓶装水分类是天然矿泉水(natural mineral water)、泉水(spring water),以及剩下的瓶装饮用水。欧洲比较有意思的是瓶装水83%是天然矿泉水,14%是泉水。
欧洲的天然矿泉水必须是国家认定的水源,数量有限。看来欧洲人是真爱矿泉水。
美国瓶装水是FDA管理,自来水归EPA管,有区别。美国瓶装水分类很多,有矿物质水(mineral water、泉水(spring water)纯净水(purified water),甚至还有自流井水Artesian water)、井水,可偏偏没有什么饮用天然水。
饮用天然水的定义来自中国的《GB/T 10789—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料通则》:


是天然矿泉水、纯净水之外,其它饮用水里列出的一种。但天然泉水有什么特殊吗?虽然要以自然来源的水为水源,可排除了更稀缺的矿泉水、泉水,水源就变得很普通。在标准上,国内矿泉水执行单独的GB 8537-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而饮用天然水、纯净水执行的都是GB 19298-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包装饮用水》标准
话说造出饮用天然水这一瓶装水归类的《饮料通则》,起草人涵盖了多个饮用水公司,也包括如今强调自己卖的是饮用天然水的某不是泉的某泉。
其实吧,啥XX水大多是噱头检测结果里冰冷的数字却是真实的。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溴酸盐含量上,香港消委会随机买的30瓶瓶装水,有两个品牌的含量排到了并列第一。
无论你怎么说溴酸盐标准如何如何,不能否认:瓶装水里的溴酸盐确实是越低越好
溴酸盐这事儿出来后,有些专家为XX泉辩解说,欧洲矿泉水溴酸盐含量低是它们杀菌少,像有款欧洲的水经常菌落超标。这是哪和哪儿啊?香港消委会买的30款水,除了溴酸盐3微克每升的两款,剩下的都是欧洲的矿泉水吗?明明是来自包括亚洲在内很多地方的各种水。
也不是消委会针对XX泉等这两款水用了欧洲矿泉水标准,其它水都用了更宽松的一般饮用水标准,导致其它水看上去虚低。实际测的30款里有17款归类于天然矿泉水(现在只有16了,因为有一个成饮用天然水了),它们在消委会报告里一样会参考欧洲矿泉水标准。
测出来28款瓶装水溴酸盐都没有到3微克每升,只有某两款到了,其实测出有溴酸盐的总共才4款。
这说明什么?说明尽管30款瓶装水都达标,可在溴酸盐这个标准上,某两款是处在同行水平最末端。
上次科普也介绍了,WHO饮用水溴酸盐每升10微克的标准是参考健康、溴酸盐控制难度、检测条件综合推出,不是仅参考健康风险。
根据美国EPA计算,成年人每天喝2两升含10微克每升溴酸盐的水,一辈子这么喝,一万人里会增加2例癌症。这个风险很小,不过要让癌症风险角度归入可忽略不计,需要是十万人增加1例以下。所以如果饮用水公司可以把溴酸盐弄得更低,是件好事。
而根据WHO,饮用水溴酸盐含量若是3微克每升,60千克体重每天喝两升,喝一辈子,刚好卡在了十万人增加1例癌症这条线上。
香港消委会的报告不就是告诉我们30款水里,有28款的溴酸盐水平属于癌症风险可以忽略。还有两款,刚好卡在可忽略与还不能忽略之间吗?
我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至少我作为消费者,其它没有差别的情况下,我更愿意选择那些癌症风险可以忽略的,而不是卡在可忽略与不可忽略之间的产品。
至于国内某些专家说的什么国外矿泉水臭氧消毒不够,菌落数更高。消委会报告上也有检测菌落数。
原来放一起比较的17款矿泉水——有一款现在不属于矿泉水了,9款没有检测出任何菌落。有趣的是这9款都没检测出溴酸盐。两款溴酸盐3微克的水,虽说菌落数确实相比Vittel、依云这种菌落数三四百的少了非常多,但相比剩下13款矿泉水,专家眼里努力臭氧消毒的两款水,优势在哪里呢?某两款的菌落数都不是没检出哦。
甚至,根据上面这张矿泉水检测结果,我们很容易就找到Woolworths、Topvalu、Lotte、北海道大雪山这四款单位价格比某二款低,没有检测出溴酸盐,也没有长出菌落的水。
符合安全标准,不等于没有区别。这个概念应该不难理解。就像食品重金属残留,国家标准里蔬菜制品里铅残留限量是每千克1毫克:
如果在这个水平以下,都符合国家标准,是安全的。但同样两份菜,一份是每千克1毫克铅残余,一份0.5毫克,难道消费者没有权利知道这种差异,不应该去选残余更少的那份吗?
作为生产饮用水的企业或许更应该思考的是,为什么别人抽了30款饮用水,自家产品在有的指标上排在了末尾。任凭你有千万种营销手段,改变不了检测出来的结果:绝大部分同行,可以在把溴酸盐控制在极低的情况下,做到了消毒杀菌没问题。
或许这是它们的水源更好,或许是它们在消毒技术上有创新。不过这些是竞争企业需要去琢磨的问题。我只知道作为消费者,当30款产品里有两款在某些指标上排在了最末,这两款或许仍然合格,但我不会用优质来形容。
参考资料:
https://www.apiam.pt/images/newsconteudo/ficheiro1/149_EFBW.pdf
https://cdn.who.int/media/docs/default-source/wash-documents/wash-chemicals/bromate-backgound.pdf?sfvrsn=a676385a_4




订阅关注防失联







订阅备用号







请订阅youtube:Y博的科普园




https://www.youtube.com/@Doctor_YZ/featured


一个生物狗的科普小园
虽然只是一个科研民工,但仍然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有用或者有趣的科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