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机器同时钻向轨枕上的四处六角螺栓,仅用时十分钟便可完成旧螺栓的拆除、清孔、填充以及新螺栓的安装,比原来人工作业快了不止1倍……一直以来,铁路线路工期盼的自动化掏锚作业正在哈密工务段各处施工现场悄然实现……
12月3日下午,哈密工务段设备物资中心党支部书记孙建中站在哈密东站站场内,熟练指导哈密东线路车间的作业人员设置参数、放入胚料,将新研发出的掏锚装置安装在轨枕之上,伴随着机器轰鸣声,一个个螺栓“换装”完成……
“以前掏锚都靠大锤砸,要先掏空轨枕底部,再用大锤把螺栓从轨枕上砸出来;2000年后,水钻广泛运用到现场中来,靠人把持,不好受力,费时费力风险大;而今天已经大不一样,我们研发的这个新型工具‘轴心定位钻孔机’,就像一个集‘起钉’与‘钉钉子’于一体的装置,只需一个人便可以同时进行四处掏锚作业,高效、省力还安全。”孙建中介绍道。
铁路钢轨靠螺栓与轨枕相连,火车车轮驶过钢轨面的摩擦力和震动力会通过连接零件传递到轨枕和道床上,长期以往,螺栓就会松动、折断,极大威胁行车安全,因此,更换螺栓常常占据线路维修施工中大部分时间 。今年2月初,一次现场调研后,孙建中心里算起了账:“随着道岔螺栓的升级换代,段管内目前需要掏锚的地方就有600余处,而一个120分钟的‘天窗’,一个人最多掏锚6处螺栓。”一个念头随即产生——能不能让机器代替人工,解放劳动力?
机械化掏锚?稀罕!孙建中刚一抛出这个攻关课题,“哈工精匠”党员机修攻坚团队便“点燃”了兴趣。有人联系厂家,有人动手实作,网络学出思路,图纸圈定靶区,现场实地验证,终于研制出一台自动化钻孔机。攻坚团队迫不及待地与从事水钻掏锚20年的业务精英摆了一场擂台赛。然而不管从速度、操作方法还是打孔质量上,新设备都输了。机器轴心定位难、容易卡钻、使用起来不容易掌握平衡……一场比赛将研发缺陷暴露无遗。面对围观干部职工们不留情面的批评,孙建中团队像霜打了的茄子,蔫了好几天。
“一口吃不成个胖子,一天能练成的也不叫本事。”了解情况后,哈密工务段党委的话又为团队注入了“强心针”。随后几天,团队都扎在演练基地里,钻头易卡到轨枕中的钢筋里,那就改用直径更小的密齿钻头,更加贴合现场实际;设备不稳定,就自制水平珠来解决平衡问题……专业书啃了四五本,学习笔记堆起半米高,每改进一次就向传统手艺发起一次挑战……历时8个月,经历三次擂台赛,从现场“水钻老手”惊诧的眼神中,孙建中知道,设备成了。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力量。自动化掏锚装置成功的背后,体现着孙建中团队的极致追求,更体现出哈密工务段党委激励人才不断向创新高峰攀登的良苦用心。自2019年成立“哈工精匠”党内品牌以来,该段党委坚持融入中心抓党建,集中力量攻坚生产主战场,把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难点作为“融”的载体,成立创新工作室,建设创新工作成果展示基地,从理念到管理全过程实施技能人才创新赋能工程,让奋斗在一线的青年都能找到赛道,实现个人成长和铁路线路高质量发展相促进。在这样的引领下,科技成果加速涌现,“哈工精匠”先后研发17项创新项目,在技术革新、技术攻关、节支降耗等方面打出了一套有成效的“组合拳”。“来自一线的职工搞发明,接地气又实用。在工作一线进行‘小改小革’,研究方法和工具创新,是我们一线铁路青年的工作乐趣和事业追求。”作为孙建中团队的核心成员,火车头奖章获得者孙杰表示。
“下一步我们准备批量生产、推广应用,琢磨怎么用锂电池代替发电机,让现场更容易携带。”摸着熟悉的机具,孙建中感慨:“技术在不断更新,技能人才也要不断创新,绝不能躺平和懈怠!”
内容来源:融媒体中心 张砾丹 杨志明
哈密工务段融媒体工作室
编辑:张迎欣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