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嘉宾简介:吴智远,南京医科大学三附院(常州二院)神经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南京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江苏省医学会罕见病专委会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脑卒中专委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内镜学组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内镜学组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常州分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委员。擅长领域:1、内镜下颅脑肿瘤手术;2、颅神经微血管减压术;3、脑缺血方面颅内外血运重建。
什么是颅神经?
什么是颅神经呢?颅神经通俗来说就是支配头面部感觉、运动的神经。由各种因素导致这些神经产生的相关疾病就是颅神经疾病。它是一大类疾病,其中比较被大家熟悉的是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等,少见的是舌咽神经痛等。目前,我国这类发病群体占到正常人群的1000/10万,是发病率较高的疾患。这类疾患虽然不致人生命危险,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大家称之为“天下第一痛”,这种疼痛发作剧烈,非常顽固,而且频繁发作,会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和痛苦。
三叉神经痛表现为一侧面部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痛。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右侧多于左侧。该病的特点是:在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发病骤发,骤停、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说话、洗脸、刷牙或微风拂面,甚至走路时都会触发阵发性时的剧烈疼痛。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疼痛呈周期性发作,发作间歇期同正常人一样。
疼痛部位:右侧多于左侧,疼痛由面部、口腔或下颌的某一点开始扩散到三叉神经某一支或多支,以第二支、第三支发病最为常见,第一支者少见。其疼痛范围绝对不超越面部中线,亦不超过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偶尔有双侧三叉神经痛者,占3%;疼痛性质:如刀割、针刺、撕裂、烧灼或电击样剧烈性疼痛,常人难以忍受;疼痛的规律:三叉神经痛的发作常无预兆,而疼痛发作一般有规律。每次疼痛发作时间仅持续数秒到数分钟骤然停止。初期起病时发作次数较少,间歇期亦长,数分钟、数小时不等,随病情发展,发作逐渐频繁,间歇期逐渐缩短,疼痛亦逐渐加重而剧烈。夜晚疼痛发作减少。间歇期无任何不适;诱发因素:说话、吃饭、洗脸、剃须、刷牙以及风吹等均可诱发疼痛发作,以致病人精神萎靡不振,行动谨小慎微,甚至不敢洗脸、刷牙、进食,说话也小心,惟恐引起发作;伴随的表情和颜面部变化:发作时常突然停止说话、进食等活动,疼痛侧面部可呈现痉挛,即“痛性痉挛”,皱眉咬牙、张口掩目,或用手掌用力揉搓颜面以致局部皮肤粗糙、增厚、眉毛脱落、结膜充血、流泪及流涎。表情呈精神紧张、焦虑状态;
治疗方法:目前,三叉神经痛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药物、射频热凝、微血管减压术和球囊压迫术等,各种治疗方式各有利弊。
药物治疗(卡马西平、苯妥英钠):对70%的患者止痛有效,但对肝肾损害极大,不建议长期服用,大约1/3的患者不能耐受其嗜睡、眩晕、消化道不适等副作用。(普瑞巴林)是一种γ-氨基丁酸(GABA)受体拮抗剂,主要副作用是(≥10%):头晕、嗜睡、血管性水肿。
主要介绍两种手术治疗方法:
1、微血管减压术(MVD) 优点:即刻满意度高,可达95%以上;复发率低,复发率1-2%;非毁损性手术,术后面部麻木、咀嚼无力等并发症发生率低。缺点:承受开颅手术的风险;存在血管神经结构受压,疗效肯定,无血管压迫者疗效有不确定因素;治疗费用高,住院时间10-14天;不适用于双侧疼痛病例;再次手术风险大。
2、经皮卵圆孔穿刺三叉神经半月球囊压迫术(PBC)优点:创伤小,恢复快;适应老龄、器质疾病及体差者;全麻,患者体验感好;安全,高效;第一支疼痛者也能适用;可重复使用;费用偏低。缺点:穿刺过程中会出现心率及血压下降;远期复发率高于微血管减压术(MVD);局部麻木范围大;面部疱疹发生率高。
3、经皮卵圆孔穿刺半月节射频热凝术(PRS)
优点:创伤小、恢复快;适应老龄、器质疾病及体差者;局麻,可以选择性毁损。
缺点:清醒下,需要忍受痛苦数十分钟,病人“体验差”;穿刺及 损毁过程中会出现血压升高或降低;远期复发率高于微血管减压术(MVD);遗留面部麻木;第一支疼痛者需要特殊的毁损电极,引起角膜溃疡的风险。
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老百姓俗称眼皮跳,以一侧面部肌肉阵发性的不自主抽搐为特点,多局限于单侧,在情绪激动或紧张时症状又会进一步加重。产生原因:血管压迫面神经根部约占80%-90%。局部肿物压迫约占0.8%。
典型面肌痉挛表现:发病初期,多表现为眼轮匝肌间歇性抽搐,即“眼角跳动”。随病情进展,逐渐缓慢扩散至一侧面部的其他面肌(口轮匝肌和面部表情肌),甚至可累及同侧颈阔肌,其中以口角肌肉的抽搐最为明显。严重者可引起面部疼痛,出现睁眼困难、口角歪斜以及耳内搏动样杂音。少数患者在病程晚期可伴有患侧面肌轻度瘫痪。抽搐的程度轻重不等,短则数秒,长则十余分钟,有间歇期。发病初期,抽搐较轻,间歇期较长;随症状加重,间歇期逐渐缩短。疲倦、情绪激动或紧张、面部自主运动(如用力闭眼、鼓腮等)时,抽搐程度会加剧,入睡后停止。
非典型面肌痉挛是指痉挛发作方向相反:从下部面肌开始,并逐渐向上发展最后累及眼脸及额肌。临床上非典型面肌痉挛较少,绝大多数都是典型面肌痉挛。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肉毒素注射和微血管减压术是其主要治疗手段。药物治疗对于早期改善症状有一定作用,但长期效果欠佳。肉毒素局部注射治疗是目前最常用的非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方法。微血管减压术是唯一能彻底治愈面肌痉挛的治疗方法。
微血管减压术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的手术方法,其治疗有效率为90%~98%,复发率在3%-10%之间,治愈率高,复发率低。
舌咽神经痛
舌咽神经痛是一种由于舌咽神经受到刺激引起的舌咽部的疼痛。大部分患者病因尚不明确,部分可能因肿瘤、感染等病变导致,大笑、说话、吞咽、咳嗽、喝冷饮、打喷嚏、打哈欠、触摸患侧咽壁及下颌角等动作容易诱发疼痛发作。
典型症状是在一侧扁桃体区、舌根部、咽部、耳道深部,间歇发生短暂的针刺样、刀割样、电击样阵发性剧烈疼痛,可扩散到耳朵或下巴后部区域。有时可伴有唾液分泌增加和喉部痉挛。
对于继发性舌咽神经痛应针对病因治疗,而原发性舌咽神经痛的治疗以止痛为目的,首选药物治疗,无效时可用神经阻滞疗法或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抗癫痫药、抗抑郁药、维生素B12、局部麻醉药)在舌咽神经痛的发病初期一般采用,达到减轻疼痛,缓解发作的效果。主要副作用,包括嗜睡、头晕、胃肠道反应、共济失调、肝脏损害、白细胞降低等。
手术治疗对于发作频繁或疼痛剧烈者,药物治疗和神经阻滞疗法无效者,可以进行手术治疗。
神经阻滞疗法: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毒副作用明显、拒绝手术治疗或不适于手术治疗的患者,可以采用神经阻滞疗法。
面神麻痹经
引起面神经麻痹的病因包括:感染;炎症免疫;肿瘤;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外伤等。中枢性面瘫表现为病灶对侧下部面肌瘫痪。表现为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讲话漏风等,但额纹存在,皱眉、闭眼等动作无异常;病灶对侧的面部随意动作丧失,但仍有哭、笑等表情。周围性面瘫表现为病灶同侧上部及下部面肌瘫痪。表现为眼裂变大、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讲话漏风、流涎,不能顺利完成皱眉、闭眼、吹口哨等动作,丧失同侧面部表情。少数患者可出现口唇与颊部的不适感。最常见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在用力闭眼时,眼球向外上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为Bell现象。
治疗方法:面瘫传统都采用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物、神经营养剂(B族维生素)、等方法,糖皮质激素多用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急性期,可促进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康复,加快康复进程。抗病毒药物常与糖皮质激素联用,尤其是严重面肌无力或完全性面瘫患者。
面神经减压术用于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Bell麻痹预后很好,约70%的患者可以在3-6个月内自发缓解,而经过糖皮质激素和抗病毒治疗后,80-85%的患者可完全恢复。对于无法恢复或者出现后遗症的患者可以进行面神经减压术。指征为:(1)完全面瘫(HB Ⅵ级);(2)ENoG变性>90%且EMG无自主电活动;(3)面瘫发作小于14天,最长不超过1月。
天天健康
钟 意
童 蕾
直播时间:周一 ~ 周五 14—15点
播出频率:调频103.4常州新闻综合广播
FM 103.4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