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作为当今世界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一旦发展至晚期,往往会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身心负担。在大众认知中,癌症晚期常常与生命即将终结紧密相连,但实际上,癌症晚期患者的存活时间受多种复杂因素交互影响,难以一概而论。深入了解这些因素,不仅有助于患者及其家属做好心理和生活上的准备,也能为医护人员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一、癌症类型:奠定生存时间的基础
不同类型的癌症,其生物学特性、侵袭能力、对治疗的敏感性以及预后都存在显著差异,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癌症晚期患者的生存时间框架。
胰腺癌素以“癌中之王”著称,其恶性程度极高。
胰腺特殊的解剖位置,深居腹膜后,早期病变难以察觉,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此时,肿瘤细胞可能已经广泛侵犯周围的血管、神经以及重要脏器,手术切除难度极大。并且,胰腺癌对传统的放化疗反应欠佳,治疗手段相对有限。据统计,晚期胰腺癌患者在未接受有效治疗干预的情况下,平均生存期可能仅有 3 - 6 个月,即便采用了综合性的姑息治疗措施,大部分患者也难以存活超过 1 年。例如,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所患的便是胰腺癌,尽管他接受了当时最先进的医疗技术治疗,包括手术、化疗等,但仍然在与病魔抗争了约 8 年后不幸离世,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胰腺癌治疗的艰难与预后的严峻性。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
其中,非小细胞肺癌最为常见,约占肺癌总数的 80% - 85%。对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如果存在特定的基因突变,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或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重排等,靶向治疗可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有研究表明,使用针对 EGFR 基因突变的靶向药物后,部分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可达 2 - 3 年,甚至更长。而对于那些没有特定基因突变的患者,化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肿瘤进展,平均生存期大约在 1 年左右。小细胞肺癌则具有生长迅速、早期转移的特点,但对放化疗较为敏感。晚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经过积极的放化疗联合治疗后,中位生存期通常在 10 - 12 个月左右,不过其容易复发和耐药,长期生存仍面临巨大挑战。
肝癌在我国也是一种高发且预后不良的癌症。
由于肝脏具有丰富的血管和复杂的功能,肝癌细胞容易侵犯门静脉系统,导致肝内播散和远处转移。晚期肝癌患者如果仅接受对症支持等姑息治疗,平均生存期往往只有 3 - 6 个月。近年来,随着索拉非尼、仑伐替尼等靶向药物以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等方案的应用,部分患者的生存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延长,一些患者可存活 1 - 2 年,但总体而言,肝癌晚期的治疗仍然面临诸多困境。
二、治疗方法:为生命续航的关键
在癌症晚期的治疗中,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至关重要,不同的治疗方式对患者的生存期有着截然不同的影响。
积极的抗肿瘤治疗是许多癌症晚期患者及其家属寄予厚望的方向。
对于一些具有特定分子靶点的癌症,如上述提到的具有 EGFR 基因突变的晚期肺癌,靶向治疗药物能够精准地作用于癌细胞的特定靶点,阻断肿瘤生长信号传导通路,从而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扩散。以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等为代表的第一代 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临床应用中显著改善了这类患者的生存状况,使许多原本预后极差的患者获得了更长的生存时间和较好的生活质量。免疫治疗则是近年来癌症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识别和攻击癌细胞。例如,程序性死亡受体 1(PD - 1)及其配体(PD - L1)抑制剂在多种癌症治疗中展现出了良好的疗效。在黑色素瘤、肺癌等癌症的晚期治疗中,部分患者接受免疫治疗后,肿瘤得到了长期控制,生存期明显延长,甚至有少数患者实现了临床治愈。化疗作为传统的癌症治疗手段,虽然在晚期癌症治疗中可能无法完全根治肿瘤,但仍然可以通过杀灭一定比例的癌细胞,缓解肿瘤相关症状,延长患者生存期并提高生活质量。例如,在晚期乳腺癌、卵巢癌等癌症的治疗中,化疗方案常常是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控制肿瘤的进展。
然而,并非所有癌症晚期患者都能够耐受积极的抗肿瘤治疗。
对于一些身体状况极度虚弱、合并多种严重基础疾病(如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肝肾功能衰竭等)的患者,强行进行高强度的化疗、放疗或靶向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甚至加速患者的死亡。在这种情况下,姑息治疗则成为更为合适的选择。姑息治疗的重点不在于直接杀灭癌细胞,而是以缓解患者的痛苦症状(如疼痛、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提高生活质量为首要目标。通过合理的止痛药物应用(如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三阶梯止痛法),可以有效控制癌症患者的疼痛症状,使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能够相对舒适地度过。同时,营养支持治疗也至关重要,确保患者能够摄入足够的热量和营养物质,维持身体基本的代谢需求和器官功能。尽管姑息治疗不能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但它能够让患者在有限的生命时光里保持较好的生活状态,体现了医疗的人文关怀。
三、个体差异:影响生存的个性化因素
除了癌症类型和治疗方法外,患者个体之间的差异也在癌症晚期生存时间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年龄和身体基础状况是两个重要的个体差异因素。
一般来说,年轻患者的身体机能相对较好,器官功能储备充足,对治疗的耐受性更强。例如,在接受高强度化疗时,年轻患者可能更容易承受化疗药物对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从而能够按照预定的治疗方案完成全程治疗,这为延长生存期提供了可能。相反,老年患者由于身体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往往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面对癌症晚期的治疗时,可能因无法耐受治疗副作用而导致治疗中断或减量,进而影响治疗效果和生存期。例如,一项针对老年晚期肺癌患者的研究发现,年龄超过 70 岁且伴有两种以上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接受相同化疗方案时,其治疗相关死亡率明显高于年轻且无基础疾病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也显著缩短。
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癌症晚期生存时间的影响也日益受到关注。
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患者更好地应对癌症带来的身心挑战。研究表明,心理压力过大、长期处于抑郁和焦虑状态的癌症患者,其体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会受到不良影响,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肿瘤细胞更容易生长和扩散。相反,那些能够保持乐观心态、积极寻求心理支持(如参加癌症康复俱乐部、接受心理辅导等)的患者,往往更有信心和勇气面对治疗过程中的困难,其自身的免疫系统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积极的调节,从而有利于延长生存期。例如,有研究对两组癌症晚期患者进行观察,一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和心理干预,另一组仅接受常规治疗,结果发现接受心理干预的患者在生活质量评分和生存期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此外,患者的基因背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癌症晚期的生存时间。
某些基因多态性可能与癌症的易感性、治疗反应以及预后相关。例如,在结直肠癌晚期患者中,一些基因多态性与化疗药物的代谢和疗效密切相关。携带特定基因变异型的患者可能对某些化疗药物的代谢能力较差,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同时也可能影响治疗效果,进而影响生存期。
癌症晚期患者的存活时间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问题,涉及癌症类型、治疗方法以及个体差异等多个方面。虽然总体而言癌症晚期的预后较为严峻,但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治疗手段不断涌现,个性化医疗理念逐渐深入人心,部分癌症晚期患者的生存期正在逐步延长,生活质量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对于患者及其家属来说,在面对癌症晚期的困境时,应充分与医生沟通,了解各种治疗方案的利弊,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等因素,制定最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和护理方案,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提高生活质量并争取更长的生存时间。同时,社会也应加强对癌症晚期患者的关爱与支持,为他们提供心理、经济等多方面的援助,共同帮助他们度过这一艰难的人生阶段。
参考文献:
[1] Siegel RL, Miller KD, Jemal A. Cancer statistics, 2024. CA Cancer J Clin. 2024;74(1):7 - 33.[
2] Ryan DP, Hong TS, Bardeesy N. Pancreatic adenocarcinoma. N Engl J Med. 2014;371(11):1039 - 1049.
[3] Herbst RS, Morgensztern D, Boshoff C. The biology and management of non - small cell lung cancer. Nature. 2018;553(7689):446 - 454.
[4] Reck M, Rodríguez - Aberastury D, Robinson AG, et al. Pembrolizumab plus chemotherapy in extensive - stage small - cell lung cancer. N Engl J Med. 2021;385(20):1955 - 1965.
[5] Villanueva A.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N Engl J Med. 2019;380(15):1450 - 1462.
[6] Lancet JE, Uy GL, Cortes JE, et al. Venetoclax combined with decitabine or azacitidine in previously untreated acute myeloid leukaemia ineligible for intensive chemotherapy (VIALE - A): a randomised, double - blind, placebo - controlled, phase 3 trial. Lancet Oncol. 2020;21(1):112 - 121.
[7] Hanahan D, Weinberg RA. Hallmarks of cancer: the next generation. Cell. 2011;144(5):646 - 674.
[8] Schapira L, van Gool AR, Butow PN, et al. Evidence - based guidelines for cancer survivors: a guide for clinicians. CA Cancer J Clin. 2016;66(5):389 - 409.
[9] Thun MJ, Henley SJ, Carter BD, et al. Smoking cessation after diagnosis of lung cancer and other smoking - related cancers. JAMA. 2012;308(2):157 - 163.
[10]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 中国晚期原发性肺癌诊治专家共识(2016 年版). 中华肿瘤杂志. 2016;38(7):535 - 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