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认证”是最难说服的晚期肺癌患者!两种治疗均在4个月、8个月时耐药,曙光在哪?

健康   健康   2025-02-11 18:30   福建  



点击下方关注,了解更多抗癌故事
👇

【确诊时间】2022年11月

【患者年龄】83岁

【病理类型】癌cT1bN3M1b(ⅣB期)

【基因突变】HER2 20 ins

【治疗过程】靶向、免疫、ADC



“我爸真的像是肿瘤患者中最‘倔强’的那一种人,由于学习能力较强,有一些医学常识,反而使他依从性差,对自己的治疗有很多自己的想法。”秦老师在采访中笑着吐槽。


而在我们耳中,我们听到的是:“我希望他长命百岁。”


这是她平淡叙述背后深藏的心愿。


  01  

80岁,确诊第二种癌症


2022年,老爸恰逢80大寿,我好不容易在10月说动他到医院做个全套检查。


爸在10年前确诊过甲状腺乳头状癌,因属于惰性癌,他选择了定期复查而非治疗。老一辈人常有的疏忽——连续两年的“稳定”结果让他渐渐忽略了去医院这回事。


没想到这次复查后接连出问题。先是超声异常,我怀疑是甲状腺癌进展,立刻约了进一步检查,从CT做到PET-CT,更坏的信息出现了:影像可以确定属于肺癌并对侧颈淋巴结转移


(2022-10)PET-CT


我反复审视爸爸的影像报告。


即使作为一名接受过正规医学教育、拥有30年医疗经验的医生,这个消息仍让我难以接受。理性告诉我,那片张牙舞爪的阴影99%的概率是肺癌,但万一呢?万一“金标准”可以有结果逆转呢?


哪怕是1%的希望我也不想放过。瞒着爸爸关于肺癌的事情,我们安排在介入科做病理活检,如果答案真的是“是”,也可以通过病理结果确定后续治疗方案。


11月,靴子落地:病理确认为肺腺癌(cT1bN3M1b)。那一刻,茫然大于害怕,“一直以来都健步如飞,没有任何典型症状,怎么就癌症晚期了呢?”


其实来来回回出入医院检查、住院穿刺,爸爸早已有心理准备。得知是肺癌后,他的情绪并没有太大波动,甚至第一时间就去网上查肺癌诊疗、开始自学之路——他教了一辈子的高中数学,两次迎头与癌症相撞,都选择了主动去了解它、击败它。


  02  

一线治疗最大的难点,是我爸


为了确认治疗方案,我们将穿刺病理送去进行基因检测,结果显示为HER2(ERBB2)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医科着实是隔个科室就是一座巍峨难跨越的大山,彼时我没有意识到资料中“该突变在肺腺癌中发生率3%-5%”这句描述的重量。

(2022-11)分子病理检验报告


我查询了最新资料:2022年,HER2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没有专靶专打的药,治疗参照驱动基因阴性的情况


找资料的初衷只是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这句话并未给我带来多大的打击(也是因为当时其实对HER2靶点认知并没有多深),但这次检索却给我带来一个意外收获,我看到德曲妥珠单抗在今年8月获得FDA批准,用于HER2突变晚期肺癌的后线治疗,是肺癌领域首个获批的HER2 ADC。


看到这个材料后,我思考了一会儿是否能主动跟医生提用这个药,看完更细致的资料后,愈发觉得这是我家最后的救命稻草,先尽量藏着,到没办法的时候再用。于是我暗自将这个药物记在心中,作为老爸的“托底方案”。


我决定一线治疗使用免疫联合化疗方案。


然而,最大的挑战并非来自医学决策,而是我爸。确切来说,是说服我爸。


他直接反对:“如果要用化疗和放疗,那就不治。化疗就是属于把田里的稻苗和杂草一起捏住、粉碎了,到最后杂草死光了但稻苗也不见得能活多久,打了化疗药、我这个身体就垮掉了!”


当一位家庭成员罹患癌症,治疗并不是单一个人的事情,这其中的决策、康复、经济影响,往往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


我爸虽不是那种说一不二的性格,但一直都很有自己的想法,沟通后,他十分坦诚:“比起生存时间,我更看重生存质量。”如果要很不舒服地活下去,对他来说“不值得”。


我作为医生非常明白化疗副作用是被妖魔化的谣言,但化疗确实是无差别攻击的全身治疗,我们谁也无法打包票父亲身上一定不会出现化疗毒副作用。再结合父亲的年龄,我们同意一线治疗不上化免联合。


综合全部情况和基因检测结果,肿瘤科医生说,那就考虑吃靶向药。我们最终选择了吡咯替尼。


  03  

罕见靶点的痛:1年耐药2次


承诺绝不会给他用放化疗后,说服爸爸接受靶向治疗就相对顺畅,2022年12月,老爸开始用药吡咯替尼


每天吃一次药丸对爸爸的日常生活并没有造成影响,但副作用的发生还是让他一度很难受:腹泻。


如果不吃止泻药易蒙停,一天需要腹泻3次,吃止泻药,也会有每天一次的腹泻发生。由于用药后复查发现肺部病灶有略微缩小,可以判断药物起效,因此爸爸还是能够在药效之下忍受腹泻的发生。


让人难受的是,当我们以为生活恢复平静后,总会有一些情况骤然发生。四个月后,吡咯替尼耐药。一切发生得非常突然,复查发现CEA升高,结合影像判断出疾病进展


CEA变化对比


(2023-4)CT


进展后,朋友向我推荐了呼吸科的王晓斐主任。见到王主任的那天,她看起来很年轻,行事作风却非常果断,看完爸爸的既往病史和用药意愿后,立刻给了具体方案:信迪利单抗200mg+安罗替尼10mg


这个方案刚好吻合我一开始就想用免疫治疗的想法,但我爸却不认同。


此时距离他自学肺癌诊疗知识已经过去大半年,老先生给自己学成了个“半吊子”,在我说完用免疫加抗血管生成类靶向药的方案后,他立刻反驳:“不行,免疫治疗会出现免疫风暴的!”


我耐着脾气哄他,“你走在马路上,屋顶掉下砖头把你砸死的概率也是有的。免疫风暴确实有概率出现,但极小,我们不能因为这个极低的概率就放弃全部治疗,对吧?”


哄完他后我深知要给爸爸一个台阶,就缓了一天再来问他意见,果不其然这次点头同意治疗。2023年4月,正式换免疫联合抗血管治疗方案


可是免疫联合治疗并没有达到我的预期。


首先是副作用。和爸担心的不同,免疫药物并没有带来太大副作用,但安罗替尼在他身上副作用算得上十分剧烈。他出现了严重的手足综合征,影响到日常走路,之前健步如飞的小老头,矫健的步伐被迫放缓。


其次是疗效。在之前查资料时,我对免疫治疗的理解是至少能有两年的持续起效期,然而用药后的第八个月,爸说走路会喘、不舒服,老头儿说话特别直接:“这个药把我身体弄垮了!”


然而罪魁祸首并不是任何药物,复查确诊胸腔积液、疾病进展


影像变化对比


我当时非常纳闷,咨询王主任为什么如此快速耐药,是和爸爸属于高龄老年患者相关吗?王主任温和地说:“HER2阳性免疫治疗起效平均就是7-9个月,靶点的问题。”


那一刻,我才了解到“罕见靶点”是如此沉重的表达。


  04  

“救命稻草”,放手一搏


这次耐药后,我们用胸水又做了一次基因检测,结果依旧显示HER2突变。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选择:HER2 ADC药物


从2022年年底爸爸确诊,第一次知道德曲妥珠单抗FDA批准肺癌HER2后线治疗,到现在看到德曲妥珠单抗被列入CSCO指南和NCCN指南,我对它愈发有信心,但没想过,这个从一开始被我当做救命稻草的压箱底药物,竟会如此早登场。


劝爸爸用ADC治疗又是一场艰难的“讨价还价”。他自己通过关键词“8201”在网络上检索,被“副作用非常大”的评价给吓到,内心非常抗拒,来回“交战”多日,直到被我用“这是目前唯一一款对症治疗药物”哄成功、人已经坐在医院、准备用药了、他还在跟我嘀咕:“你让医生剂量给我用少一点。”


等王主任站到爸爸跟前,他又一脸正气、听话的模样,什么意见都没有。陪爸爸治疗的这一年,他就像一个老小孩,一旦我态度软了,他就“得寸进尺”,在治疗上还是要跟他有话直说。


他是自己治疗方案的主决策人,我就是在旁边监督是否偏航的副舵。


而看起来十分乐观的我,其实对这次换药的紧张和焦虑比既往更甚:如果这次也快速耐药呢?还有下一个治疗方案吗?


这种焦虑让我逃避主动去知道爸爸用药后的每次检查结果:作为本院员工,其实每次他做完CT我能第一时间看到,但我次次都会拖到王主任来跟我同步信息……


爸爸对未知药物副作用的担忧、我对“救命稻草”的莫高期待,让首次用药后的观察期都有些许焦灼。值得高兴的是,德曲妥珠单抗没有辜负我对“托底药物”的期待,而且它完全改变了我爸的固执


影像变化对比


首先是在副作用上,我爸会主动表达这个“8201的副作用没之前那么难受,也就刚打完药前面几天胃口受影响,后面二十几天完全就和确诊肺癌前一样”,靶向治疗带来的腹泻、免疫联合抗血管治疗带来的手足综合征都没有出现。


另一个让我爸欣喜的是,从第一次抗癌治疗开始,他的血压逐渐升高,后续需要靠3颗降压药来控制,而开始德曲妥珠单抗后,降压药只需要吃1颗,后续甚至可能可以停药。在我爸的诉求中,生存质量一直是被放在首位的,能找到一款对正常生活影响最小的药物,几乎可以说是他的全部追求。


而我一直担忧、焦虑的疗效问题,则是随着治疗进度的拉长而被安抚——德曲妥珠单抗已成为爸爸自确诊以来用药时长最长的一款药物,我也相信,这款药还能持续用下去。


编者后记:

尊重生命的人也会被命运所善待


和秦老师交流时可以看到,自秦爸爸确诊肺癌以来,看似有许多让女儿头疼的事情,让秦老师不得不跟他“呛声”,但实际上,我们也看到非常令人敬佩的点——秦爸爸非常尊重自己的生命、认真对待自己的每次治疗


秦老师提到,自2022年治疗起,每次去医院拿药、接受治疗,秦爸爸都会认真核对药品信息、剂量,对复查后的指标也非常关注。闲时自学诊疗知识,在副作用缓解的日子一如确诊前出门下棋、散步。


在80大寿之际,安享晚年的平静被一纸确诊书打破,开启生命的拉锯战,秦爸爸从头学肺癌诊疗,有自己的坚持、目标,也配合且用心对待治疗。我们相信,尊重生命的他,也必然会被命运所善待


►►►

专家点评


王晓斐主任:该患者今年83岁,于2022年11月诊断为晚期肺腺癌,HER2基因突变。一线接受吡咯替尼治疗至2023年4月疾病进展,PFS 5个月,最佳疗效SD,二线接受信迪利单抗+安罗替尼治疗至2023年12月疾病进展,PFS 8个月,最佳疗效SD。


2023年起,CSCO、NCCN指南均推荐HER2 ADC用于HER2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的后线治疗,因此,在患者二线耐药后,三线选择启用德曲妥珠单抗,并治疗至今,PFS超过12个月,德曲妥珠单抗治疗期间保持良好耐受性,仅出现1级中性粒细胞减少。


作为初治年龄>80岁的老年患者,在既往治疗疗效一般的情况下,能坚持到三线治疗,不乏有患者个人努力和家庭支持的因素在,而三线治疗不仅满足了患者家庭对疗效的期望,也实现了患者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


这位患者的经历为老年HER2突变晚期肺癌患者树立了一个积极的榜样,在治与不治之间、在生存质量与生存时间面前,通过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合适的治疗选择,更多诸如德曲妥珠单抗等好药的出现,让这些事情不再是两难。


王晓斐 主任

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

主任医师,呼吸病学博士

曾任法国鲁昂大学附属医院住院医生

美国国立癌症研究中心(NCI)访问学者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上海市卫计委科研项目

上海研究型医院学会胸部肿瘤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女医师协会肺癌专委会委员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呼吸病学肺癌学组委员


肺癌

相关好文

绝对干货!关于肺癌的首次治疗,吴一龙教授是这么建议的

中位生存期翻4倍!这类肺癌患者终于迎来「精准聚焦」的药物上市

光脚踩黄豆15分钟,增强身体抵抗力?肺癌患者可以花小钱活得更好!

内容制作

*秦老师、秦爸爸均为化名

内容授权:秦老师,未经允许本文及相关配图均禁止转载

封面图片:摄图网+稿定设计

责任编辑:觅健啊南



声明:文章来源觅友经验,觅健经授权发布。文中内容仅为觅友个人观点,不同患者选择的治疗方式不同,治疗经历仅作学习交流。下载觅健APP还可以看更多抗癌经验。


点击下方关注,了解更多抗癌知识

👇


肺癌康复圈
每天发送肺癌科普知识、分享病友经验,关注肺癌患者的生存健康,陪您一起回归美好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