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为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文化素养,2024年10月23日下午,太原市2024年优秀文化艺术进校园“双百工程”系列活动——山西好悦来曲艺说唱剧场曲艺专场在太原市第四十八中学校初中部操场隆重举行。
山西好悦来曲艺说唱剧场
山西好悦来曲艺说唱剧场是太原市首家曲艺剧场,成立于2017年。好悦来剧场在演出曲艺艺术形式上,除了快板、相声等类型外,还将太原莲花落、京东大鼓、数来宝、晋剧、古彩戏法等具有山西特色的曲艺形式搬上舞台,在丰富舞台的同时也更契合山西文化,与本土观众拉近了距离。
京东大鼓《锦绣太原》
京东大鼓是一种采用京东方音说唱表演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约形成于清代中叶。表演时一人站唱,左手敲板,右手击鼓为节,说唱结合,边唱边演,刚柔相济,动静结合。演唱音域宽亮、洒脱,唱词没有生涩语言而通俗易懂,好记易学,易于传播。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京东大鼓演员张琦老师以精湛的技艺演绎《锦绣太原》,鼓声激昂,歌词生动,亲切地将太原的悠久历史、名胜古迹,灿烂文化娓娓道来,赞美勤劳人民,三晋文明、美好家园,展现出太原的美丽风光和深厚文化底蕴,表达对家乡的诚挚热爱。
逗——相声《打灯谜》
相声(Crosstalk),是一种民间说唱曲艺,采用口头方式表演。主要道具有折扇、手绢、醒木。表演形式有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 相声的表演形式主要分“说”“学”“逗”“唱”四点,这四门口技,是模仿曲艺“八角鼓”里的特点。旧时代的相声艺人身着肥袖长衫,利于传统相声特别是学唱戏曲的“柳活”的表演。2008年相声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演出现场
相声中的 “逗”,是用熟练的艺术语言技巧引出丰富多彩的幽默滑稽笑料。“逗”即抓哏取笑,“甲”“乙”二人,一宾一主,一智一愚,以滑稽口吻互相捧逗,褒贬评论,讽刺嘲谑。
相声演员品正老师和艺博老师身着肥袖长衫,使用幽默诙谐的语言、伴以滑稽夸张的动作,一个个精彩的”包袱”接踵而至,或是调侃生活中的趣事,或是演绎一段令人捧腹的故事,艺人精彩的表演引得同学和老师笑声连连,喝彩不断。
说——相声《论拳》
相声中的“说”包括“说” “批”“念”“讲”四种手法。“说”,指吟诗、对对联、猜谜语解字意、绕口令、反正话、俏皮话、短笑话、趣闻逸事等。好悦来剧场的宋欢和王大宝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别开生面的相声表演《论拳》,《论拳》内容生动有趣,表演诙谐幽默,层出不穷的笑料逗得同学们弯腰捧腹大笑不止。
唱——相声《新货郎》
相声中的“唱”指演唱 “发四喜”“弦子书”“太平歌词”以及“农家乐”“算了又算”“十二月探梅”等民间小调,还有学唱各种戏曲、曲艺,统称之为“柳活”。张同智和姬锦钰老师带来的相声表演《新货郎》将现场的欢乐气氛推向又一个高潮,有趣的“包袱”、生动俏皮的语言,惟妙惟肖的表演,乘兴而至的即兴表演,无不令现场的师生反响热烈,笑声不停,掌声不断。
老师们被欢乐的气氛感染,沉浸式观看演出。
快板——《看升旗》
快板是一种传统说唱艺术,属于中国曲艺韵诵类曲种。早年称作“数来宝”,是从宋代贫民演唱的“莲花落”演变发展而成。快板表演方式简单,有单口、对口、群口三种表演方式。唱词合辙押韵自由,一段唱词可以自由转韵。表演时演员用竹板或者击打节拍,其节奏明快、语言生动、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魏超老师手中的快板激越清扬,节奏明快,为同学们表演的《升国旗》鲜活生动,极富画面感,展演现场掌声不断,叫好声不断,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征服在了在场的每一个同学。
有奖互动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争相举手,跃跃欲试,上台的同学“有样学样”,“玩”起了手中的快板,他们的表现生涩中带着真诚,趣味中包含认真。台下同学的欢呼声、掌声不停,给参与互动的同学加油鼓劲。互动中,孩子们不仅亲自触摸、感受快板的魅力,充分感受到艺术家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所付出的努力,也点燃了同学们传承经典的“火种”。
有奖互动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此次优秀文化艺术进校园“双百工程”系列活动曲艺文化进校园主题活动,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活,也为同学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窗。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感受到了传统曲艺的独特魅力,增强了同学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相信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会更加积极主动学习、了解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艺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撰稿| 党超 王变红
编辑| 党超 王变红
图片| 安卫东
审核| 田巧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