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投资、贸易及工业部副部长刘镇东近日表示,马来西亚敦促中国企业不要将马来西亚作为“重新贴牌”的产品基地,不要利用马来西亚来“洗产地”,来避免美国的关税。
随着美国贸易限制措施的不断加码,中美贸易战持续升温,马来西亚不想成为美国关税打击的目标。
他表示:“在过去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我一直在提醒许多中国企业,如果仅仅是为了更换产品标签以避免美国关税而在马来西亚投资,那么这种投资并不受欢迎。”
所谓“洗产地”,是指中国企业将货物从中国的主要港口如上海、宁波、天津、青岛、深圳或广州,运至马来西亚巴生港,进行清关与换柜操作,货物原产地则巧妙地由中国变成了马来西亚,再由此运往国外客户的目的港。这种做法虽然增加了航程与中转成本,但相较于高额的反倾销税,企业仍然能够从中获利。
然而现在,马来西亚也成为美国关税打击的目标。
此前,美国商务部已于11月29日宣布了对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晶体光伏电池(无论是否组装成组件)反倾销税调查的初步肯定性裁定,对这四国的反倾销税率范围在0%至271.28%之间,其中马来西亚被征收的最高税率为81.24%。
更为严重的是,美国不仅对未来进口的产品加征关税,还要求东南亚国家对之前进口但尚未部署的太阳能面板补缴最高230%的关税。
美国在2022年11月至2024年6月期间从东南亚免税进口的太阳能板,若未能在12月3日前投入使用,将面临30%至230%的关税补缴。
据了解,目前,仍有大约30-40吉瓦的太阳能面板未被使用,这一数量相当于美国年需求量的三分之二。
此次补缴关税的原因在于,拜登政府为缓解贸易调查对太阳能项目的影响,曾在2022年实施了一项关税减免政策,即所谓的“缓冲期”。然而,美国商务部后来发现,该政策被中国企业利用,通过在东南亚转口来逃避关税。
为规避美国高关税贸易壁垒,近年来,中国光伏企业纷纷在东南亚建厂,特别是马来西亚,建设了大量光伏生产厂。2023年,东南亚光伏组件产品占美国组件进口比重高达82%。此次拜登政府对未投入使用的东南亚太阳能板补缴关税,被视为对中国将东南亚作为“中转站”的另一种贸易打击形式。
据路透社报道,在半导体方面,马来西亚已经成为美国的“监管目标”。美国称将进一步限制对中国半导体工具制造商的出口和某些芯片制造设备的销售,并将马来西亚、新加坡和中国台湾等地制造的半导体设备列入“外国直接产品规则”的监管范围。
马来西亚政府在半导体领域提出了宏伟的战略愿景,目前该国已成为半导体行业的重要参与者,占据全球测试和封装市场份额的13%。作为第六大半导体出口国,马来西亚的半导体产品占全球贸易总额的7%。半导体产品的出口更是占据了马来西亚国内电子电气产品出口总额的62%。2022年,马来西亚的GDP达到了4063亿美元,其中四分之一的收入来源于半导体产业。
随着中国芯片公司为满足组装需求而积极寻求海外多元化发展,马来西亚成为了中国企业进一步拓展业务的重要选择之一。然而,马来西亚政府对于此类合作可能持谨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