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马蹄社,更早一步发现全球化品牌新竞争力
大鱼智行车品牌成立于2016年,是最早一批捕捉到E-bike机会的中国企业,2017年以差异化设计策略打入海外市场,当年的出货量便达到了1.6万台。2018年成为首家进驻美国最大连锁会员制仓储量贩店Costco的中国E-bike企业,随后几年间营收保持着翻倍的增长速度。
凭借德国设计师团队+中国供应链双驱动的模式,大鱼智行在海外风生水起,出货量不断攀新高,牢稳守着行业TOP位置:2020年销售量超15万台,成为全球首家出口突破10万台的E-bike企业;2021年海外出货量率先突破50万台,全球用户超过100万;75%的营收来自于线下。
日前,马蹄社×大鱼智行车研学在深圳举办,深度学习如何挖掘用户隐性需求推动产品有效创新以及全球化品牌如何构建海外本土化运营能力。
马蹄社课程为闭门私密共创研学,每节课程全体同学均会签署课程内容《保密协议》,因此以下内容仅呈现已公开观点,不涉及马蹄社课程现场具有保密属性的核心内容。
发现价洞察海外细分市场
做细分王者值
从最早期巨头根本看不上的E-bike细分折叠赛道,到规模在未来完全可以支撑年流水超过10亿美元级别、市值在100亿左右的一家企业。大鱼智行车找到了自己的“王者增长方法论”。
伴随着E-bike赛道越来越受到海外消费者喜爱,成立于2016年的大鱼智行车,填补了欧美市场上的空白,占有率快速上涨,全球用户突破100万,每年增长速度超过100%。2022年,大鱼智行车便已成为中国E-bike出海首家达到50万台量级的企业,而国内的第二梯队销量基本上都在10万台的级别。
李威
大鱼智行车创始人兼CEO
在大鱼智行车创始人兼CEO李威看来,大鱼智行车能够实现细分赛道生长出绝对的头部品牌,靠的主要是以下三个关键点:
第一,聚焦细分赛道。主市场竞争白热化,巨头林立,而事实证明,长尾市场如果做得好,也能成为行业的头部玩家。
第二,瞄准增量市场。在欧美,E-bike作为新兴品类,复合增速在25%-30%。并且在疫情之后,复合增速已经超过100%,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大鱼智行曾经创造出了出货量翻倍的成绩。
第三,品牌微创新。同质化不可取,而平台级大型公司所做的颠覆式创新又达不到,因此迭代式创新才是符合初创企业的发展思路。
这也是李威总结的一个方法论模型,即:聚焦细分+增量市场+微创新。他表示:“作为一个企业,完全没有创新的同质化是不可取的,而平台级大型公司所做的颠覆式创新又达不到,因此迭代式创新才是符合初创企业的发展思路。”
品牌出海的“快”与“慢”
三年跑成“隐形冠军”,大鱼背后有着怎样的增长策略?
在产品和市场方面,大鱼智行车联合创始人兼COO李孝剑认为有两个关键的“快”与“慢”——在渠道拓展、流量入口以及消费者反馈上,要足够“快”;而在产品打磨和品质要求上,则需要更“慢”。
李孝剑
大鱼智行车联合创始人兼COO
李孝剑表示,对于新的国家、新的开端、新的品牌,不能单纯地认为品牌在中国做的好,就可以直接复制到国外。
在国外要从零开始,一定要深入了解一线市场,产品体系、产品结构等等都需要改变。全球化思维要求品牌不仅是地理的迁徙、地域的扩张,更要注重文化的融合和思想的碰撞,它要求品牌要深入本土,理解并尊重当地的文化差异和市场需求。
在产品方面,李孝剑认为目前的差异化并不要求颠覆式的创新。这个差异化可能来自于技术创新,也可以是工艺设计、材料创新,要在性能和效率上突破,而不一定是颠覆式的创新。
在中国做品牌“特别卷”,其实海外同样如此,如果想要做成一个真正的品牌,质量是重中之重。李孝剑提到:“如果一味地追求低价,你可能在短期内占领一部分市场,但是将来的某一天,你一定会付出代价。这样看来,高质量才能带来低成本。”
对于供应链,李孝剑也分享了他的另外一种思考,即供应链不仅仅是成本的考量,还需要更多地关注质量的提升和效率的突破。
花絮瞬间
亿邦动力联合创始人、马蹄社CEO刘宸为李威和李孝剑两位老师颁发马蹄社导师证书。
亿邦动力CEO王超在课程最后分享了对于用户隐性需求挖掘以及品牌全球化的底层洞察。
课堂干货多多 同学笔记满满
小组讨论、workshop小组共创讨论、成果输出
马蹄社本期参会同学
马蹄社是亿邦动力旗下高端电商社群,以“发现新认知、建立新连接、创造新增长”为社群共创目标,成立至今,累计近200位知名企业家导师和投资人授课。
目前在全国已成立5大马蹄社分会,涵盖56个城市分社,凝聚了超600家知名企业创始人及核心决策者,其中涵盖了200+上市公司同学、60+百亿同学企业、已为同学合作连接超4800次。
新会员入会申请
详询马蹄社工作人员
关注马蹄社,更早一步发现全球化品牌新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