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阅读《数字化转型对组织韧性的影响———财务冗余和管理者短视主义的调节效应》【管理评论】

学术   2024-10-11 11:00   江西  
大家好!本人是管理学在读博士生。一直想分享读博期间学习和生活的经历和感悟,希望能帮助到更多想要读博和正在读博以及科研工作的朋友们。
坚持每天读高水平的论文是博士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写好自己论文的基础。
欢迎大家关注,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今天分享一篇文章——《数字化转型对组织韧性的影响———财务冗余和管理者短视主义的调节效应》,来自管理评论2024年第8期。
         

 

作者简介
  杨伟(通讯作者),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
  汪文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引言    
近年来,商业环境愈加动荡复杂,“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频频发生,严重威胁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在危机冲击下,高韧性的企业具备强大响应能力、应对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能帮助企业成功脱离逆境,甚至转危为机。如何提升组织韧性由此成为理论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方兴未艾,数字化转型与组织韧性间的关系也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现有研究中,单宇等通过案例研究构建了疫情冲击下数字化转型提升组织韧性的机制模型;Khurana等基于案例研究构建了中小企业在危机期间通过采用数字技术增强韧性能力的跨层次模型;He等、蒋峦等使用问卷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化转型对组织韧性的促进作用;胡海峰等使用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了疫情期间数字化对企业韧性的提升作用。上述研究还存在如下有待深化之处:一是没有在组织韧性形成前因的系统性理论框架基础上研究数字化转型的作用。二是主要以新冠疫情这一短期突发事件为研究背景,没有探究数字化转型在长期动态情境下对组织韧性的影响。
         

 

边际贡献:
首先,本文丰富了能力观视角下组织韧性形成机制的实证研究。能力观是理解组织韧性的重要理论观点,但在能力观视角下考察数字化转型与组织韧性间关系的大样本实证研究还相对较少。本文基于Williams 等的理论框架,从行为能力角度考察数字化转型,进而实证检验了数字化转型对组织韧性的促进作用。与现有的基于双元创新、市场竞争力等视角的实证研究相比,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改变现有研究相对零散的不足,有助于形成更具共识性和内在统一性的组织韧性研究框架。更进一步,财务冗余和管理者认知是组织韧性形成的重要调节变量,本文的研究不仅是对上述理论观点的呼应和深化,也从实证研究角度对Williams等的理论框架进行了细化。    
其次,本文进一步拓展了长期主义视角下数字化转型与组织韧性间关系的理论认识。 学者们更多聚焦于危机情境下数字化转型提升组织韧性以实现反弹恢复以及作用机制研究,现有研究视角局限于突发的、短期的情境,尚未系统探讨数字化转型在长期动态情境下与组织韧性的关系,则无法充分诠释数字化转型对组织韧性的影响。本文响应了相关学者对于关注组织韧性研究新情境的呼吁,将研究视角拓展到动态的、积累的、长期的情境,揭示了长期主义视角下数字化转型与组织韧性的关系,完善了数字化转型与组织韧性关系的研究框架,为后续数字化转型与组织韧性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参考。
         

 

二、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1.组织韧性形成的耐久性能力理论
关于组织韧性的内涵,现有三种主要观点:能力观、过程观与结果观
持能力观的一部分学者认为组织韧性是指组织承受冲击、维持核心功能并从中反弹恢复的能力,重点强调韧性概念中反弹这一维度。也有另外一部分学者认为组织韧性不仅能够在逆境中反弹恢复,还具备在逆境中成长和发展新业务的能力。持过程观的学者将组织韧性视为一个过程,组织在这个过程中构建并利用其能力与环境进行互动,在逆境前、逆境中和逆境后不断调整并维持正常运作。持结果观的学者认为组织韧性是一种绩效结果,它包括为突发事件做好准备、应对干扰并从中恢复的条件。
以能力观为基础,Williams等进一步认为组织韧性是在一系列“耐久性能力(capabilityfordurability)”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耐久性能力是指组织拥有的能力禀赋(capabilityendowments),它们在逆境事件发生前就存在,并且能推动组织针对逆境事件进行积极调整,具体包括财务、行为、认知、道德规范和关系五个维度的能力禀赋。    
2.数字化转型与组织韧性
根据组织韧性形成框架中的行为能力禀赋视角,组织韧性形成要求组织有行动备选方案和行为储备,还包括建立对不确定性的舒适感、跨单位的决策扩散以及在实践中合作和协调行为。数字化转型作为企业应对数字时代变革的行为,数字技术已深深嵌入组织结构、流程和活动配置的各个环节,是推动组织韧性形成的关键行为能力禀赋。
组织韧性兼具稳定性和应变性的双重属性。稳定性使组织能够在遭受干扰时保持其核心组织属性,从而避免遭受损害、退化或功能丧失。应变性使组织能够有效应对干扰,从危机中进行学习和创新,进而使组织经历逆境后成长并获得新的机会。企业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提升组织的稳定性和应变性来构筑组织韧性。
首先,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了组织的稳定性。在组织受到冲击时,数字技术一方面能够帮助组织协调整合已获得的信息和资源;另一方面,能够发挥对相关生产要素的替代和协同效应,从而弥补组织在冲击下资源和能力的缺失。基于此,数字化转型为组织的行动备选方案提供了资源,并能促进实现实践中合作和协调行为,从而支持组织制订并执行连续性计划,保持其核心组织属性,避免或降低冲击带来的损害,展现出强大的抗冲击能力。
其次,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了组织的应变性。数字技术有助于组织构建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为组织挖掘分析海量数据提供了有力工具,能够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使组织能及时感知内外部环境变化,进而监控和预测潜在风险或冲击,强化组织对危机的预见性。同时,数字技术为组织从过去决策及结果中汲取经验提供了工具,能够促进组织的反思和学习并进一步推进组织的优化和重组。此外,数字化转型打破了原有的业务逻辑和价值主张,实现了商业模式创新,能够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生产要素及业务模式的变革。数字化转型还塑造了组织的动态能力,通过感知、捕捉及转变三种机制激发了组织对快速变化的环境的适应性。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数字化转型对组织韧性有显著正向影响。
3.财务冗余的调节作用
财务冗余是指超过企业现有运营和债务需要的流动资金和无风险的借贷能力,是超过现有业务需要的过剩的财务资源。财务冗余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必要的资源支持,并能够缓冲转型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从而强化数字化转型对组织韧性的正向影响。
首先,财务冗余可以支持企业尝试新战略、开展突破性创新,有利于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上提升创新能力,增强组织韧性。财务冗余能够灵活配置于企业数字技术或平台的整合升级,进而增强数字化转型在监控预测、协调整合及学习等方面的效用。其次,财务冗余在危机时期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企业具备快速适应和变化的能力,有助于应对环境变化和危机事件。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财务冗余强化了数字化转型对组织韧性的正向影响。
4.管理者短视主义的调节作用
管理者短视主义意味着管理者具有较短的决策视域,着眼于当前短期利益,会削弱数字化转型对组织韧性的正向影响,不利于长期主义视角下组织韧性的形成。首先,技术创新是塑造组织韧性的重要途径,但在管理者短视主义影响下,管理者会有R&D操纵的短视行为,企业难以利用数字化转型的契机来加大研发投入进而促进创新,阻碍了通过创新构筑组织韧性的路径,减弱了数字化转型对组织韧性的提升效果。其次,组织韧性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且不一定会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短视主义的管理者会忽略提升组织韧性这类长远规划,致使转型仅停留在简单的技术应用和倾向于采纳“短平快”方案,通过数字化转型构筑组织韧性的动机较弱。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管理者短视主义削弱了数字化转型对组织韧性的正向影响。
三、研究设计
1.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0—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初始研究样本。2010年之前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活动较少,为减少平衡面板数据样本量的缺失,本文选择了2010年及之后样本。采用以下步骤对数据进行处理:剔除样本期间被ST、ST特殊处理和退市的公司;剔除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原生数字化行业;剔除金融业的公司;剔除主要变量存在缺失的公司;剔除样本期内数据存在不连续情况的公司。为减少极端值影响,本文对所有连续变量进行1%和99%分位数的缩尾处理。最终得到1006家样本公司,共计12072个观测值。本文所涉及数据均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CSMAR)和中国研究数据服务平台(CNRDS)。    
2.计量模型
本文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组织韧性的影响,基准模型设定如下:
为检验了财务冗余和管理者短视主义对企业数字化转型与组织韧性的关系的调节效应。在基准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构建,模型如下:
3.变量设计
(1)被解释变量:组织韧性(OR)
本文从组织韧性能够使组织长期承受环境变化、实现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认为韧性组织更加兼具稳定性和应变性。因此,参考田丹等对组织韧性的测量方法,从稳定性和应变性两个维度分别构建一级、二级指标体系进行测度
(2)解释变量:企业数字化转型(DT)
本文参考吴非等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关键词的结构化分类,形成了“数字技术层面”和“技术应用层面”两类关键词。数字技术层面按照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以及区块链四个方面对关键词进行了构建区分,技术应用层面则归纳了数字技术在实践中应用的相关关键词。考虑到各企业年报文本体量存在较大差异,本文使用数字化转型词汇总词频占年报总词频的比例作为数字化转型程度的代理指标。    
(3)调节变量
  财务冗余(FS),本文参照已有文献度量财务冗余的方法,采用企业内部现金存留和无风险剩余债务的综合指标来衡量。该指标超过行业均值的数量: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总资产+(0.715×应收账款+0.547×存货+0.535×固定资产-负债)/总资产
管理者短视主义(MM)。本文参考胡楠等对管理者短视主义的测量方法,使用“短期视域”词汇总词频占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总词频的比例来衡量管理者短视主义。
(4)控制变量。
本研究选取企业规模、企业年龄、市值账面比、固定资产比率和产权性质作为控制变量。
         

 

四、实证分析
1.基准回归
表4(1)列结果显示,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组织韧性的回归系数为0.052,在1%的水平下显著。这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组织韧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能够促进组织韧性的提升。假设1成立。
2.调节效应检验
表4(2)列在基准模型基础上加入了财务冗余及企业数字化转型与财务冗余的交互项。结果显示,企业数字化转型与财务冗余的交互项系数为0.122,在1%水平下显著。财务冗余对数字化转型与组织韧性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强化作用,假设2得到验证。    
表4(3)列纳入了管理者短视主义以及数字化转型与管理者短视主义的交互项。回归结果显示,数字化转型与管理者短视主义的交互项系数为-0.246,在1%的水平下显著。综上可知,管理者短视主义对数字化转型与组织韧性的关系具有削弱作用,呈显著的负向调节效应,假设3得到验证。
表4(4)列进一步将财务冗余和管理者短视主义与数字化转型的交互项同时纳入模型,回归结果与(2)、(3)列一致,说明调节效应具有稳健性。
3.内生性检验
(1)滞后解释变量
本文对数字化转型做滞后一期处理。回归结果见表5中(1)~(3)列。滞后一期数字化转型回归系数为0.064,在1%水平下显著,验证了上述研究结论。(2)列和(3)列分别放入了滞后一期数字化转型与滞后一期财务冗余的交互项以及与滞后一期管理者短视主义的交互项。结果显示,数字化转型与调节变量交互项均显著,与上文一致。
(2)工具变量法    
借鉴倪克金和刘修岩构建工具变量的思路,选取除本企业以外的同城市、同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平均水平(DT⁃Ind)作为个体数字化转型的工具变量,进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回归。
回归结果见表5。(4)列结果显示,同城市同行业的数字化平均水平对个体数字化转型系数为0.116,在1%水平下显著,表明工具变量与内生解释变量的相关性较强。(5)列中,数字化转型回归系数为0.440且在1%水平下显著,表明数字化转型能够促进组织韧性。此外,工具变量检验的Kleibergen⁃PaaprkLM统计量为43.75,在1%的水平上拒绝不可识别的原假设;Cragg⁃DonaldWaldF统计量大于Stock⁃Yogo弱工具变量识别检验在10%显著性水平上的临界值,拒绝弱工具变量的原假设。
4.稳健性检验
(1)更换解释变量测度
本文以对数化处理后的数字化转型总词频来代表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回归结果显示,数字化转型(LnDT)对组织韧性回归系数为0.022且在1%水平下显著,数字化转型对组织韧性具有促进作用。调节效应检验中,数字化转型与财务冗余的交互项以及数字化转型与管理者短视主义的交互项回归结果均与上文一致。    
(2)替换调节变量
借鉴现有研究,使用经过行业调整后的流动比率(FS1)衡量财务冗余。管理者短视主义使用固定资产的变化额与年初总资产的比值衡量,由于该指标是管理者短视主义的反向指标,本文最终以该指标的相反数(MM1)代表管理者短视主义。回归结果显示,数字化转型与财务冗余的交互项及数字化转型与管理者短视主义的交互项回归结果均与上文一致,调节效应仍然存在,该结论具有稳健性。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
1.研究结论
①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组织韧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②财务冗余强化了数字化转型对组织韧性的正向影响;③管理者短视主义削弱了数字化转型对组织韧性的正向影响。
2.政策启示
第一,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提升组织韧性。
第二,保证一定的财务冗余,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
第三,结合内外部措施,抑制管理者短视主义。
3.不足与展望
首先,本文主要关注在长期动态情境下的组织韧性,与现有仅关注危机情境下的研究有所区别。未来研究可考虑将数字化转型在危机情境下和常规情境下对组织韧性的影响同时纳入研究框架,结合定量和定性方法对现有研究进行整合完善。    
其次,本文主要使用了关键词频统计的方法测度企业数字化转型,存在数据来源和指标单一的局限性,后续可综合财务指标和文本指标构建更加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
最后,本文使用具有“时间视域”的词频测度管理者短视作用,可能存在一定的测量偏差,后续可通过补充抽样调查问卷等方法提升信度。
         

 

   

我爱读paper
经济管理类论文推荐与解析;读博生活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