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覃在昨天发布了《张国焘以列宁自居,兴风作浪,高人自远方来,隔空斗法,一举伏魔》一文到“覃仕勇说史”上,文中讲到:张国焘在“北上”与“南下”之争,固执己见,坚持南下,公开分裂党,分裂红军,并且丧心病狂,另立“第二中央”。
但是,在南下遭遇了一连串损兵折将的碰壁后,最终听取了从苏联归来的共产国际代表张浩的规劝,同意了北上的方案。
1936年二月中、下旬,四方面军陆续撤离天全、芦山、宝兴地区,取道达维、懋功、丹巴,分头向道孚、炉霍、甘孜进军。
我们都知道,长征路上,最难走的道路就是翻雪山、过草地。
又到了海拔三千多米高的夹金山。
这座雪山,对四方面军来说,是第二次翻越了。
而对朱德和原一方面军的第五、第九军团来说,则是第三次了。
此前翻山是在夏、秋季,这次却在隆冬时节。
大家互相鼓劲,互相激励,一起爬山。
同时,都担心年纪最大的朱德吃不消。
但是,朱德一路谈笑风生,浑不以翻越这座雪山为难事。
过了夹金山,在向道孚进军中,又接着要翻有“万年雪山”之称的党岭山。
这个党岭山的海拔有五千多米高,终年大雪封山,气温低至摄氏零下三四十度,风暴迭起,雪崩不断。
徐向前在《历史的回顾》一书中写:“翻越大雪山党岭时,我们为保证他(朱德)的安全,令部队给他备好坐骑、担架,他都让给伤病员用,自己坚持步行。”
不得不说,朱总司令老当益壮,意志超凡。
征服了大雪山,红军的物资也已经耗尽,被迫在道孚、炉霍一带筹措粮草。
这一带地广人稀,物资匮乏。
红军四面展开,散布满了丹巴、甘孜、瞻化(现新龙)、泰宁,以及北成草原的大片地区,才勉力维持生计。
原本,朱德是想让战士们在这一大片地区筹集到足够的粮物后便继续北上的,但计划跟不上形势,这时,贺龙、任弼时率领的红二、六军团传来了不好的消息。
他们在敌人的围追阻截之下,退出了不利于战斗的毕节、黔西等地,西进乌蒙山区。
朱德为了借助贺龙和任弼时等人增强反张国焘的政治力量,就想招呼红二、六军团向自己靠拢,一同北上。
而张国焘经历了一系列损兵折将的行动,也想借助红二、六军团的加盟来重振士气,增强自己的军事力量。
于是,他们一同联名向红二、六军团发电报,要求他们抓紧北上。
由于张国焘只以红军总指挥部的名义跟红二、六军团保持着单线联系,拒绝将联系红二、六军团的电台密码本交给中央,导致毛主席他们对红二、六军团情况一无所知。
毛主席在这一年春天搞了一个东征行动,其本人亲临前线,把山西搅得天翻地覆,斩获颇丰。
但他从朱德那里听说四方面军停在了甘孜、道孚、炉霍一带等候红二、六军团北上的时候,国民党大员陈诚率领入晋增援的中央军已经沿同蒲线和正太路进入了山西。
另外,驻守于洛阳、潼关及关中一带的国民党军,也沿河北上,封锁黄河渡口,包抄红军后路,企图将红军主力围歼于黄河东岸的吕梁山区。
毛主席一来担心红二、六军团会被张国焘拐走,二来又感到通过东征打开抗日路线和在吕梁山区开辟根据地的计划难以实现,在信息缺失的情况下,决定让张国焘率领红军南出,而红二、六军团继续在云贵发展根据地,三个方面军分散作战,鼎足而立,牵制敌人兵力,以此建立一个新的格局。
于是,在4月初,让张浩代表中央给张国焘发电报:
“二、六军团在云贵之间创立根据地,是完全正确的。”
“将二、六军团引入西康的计划,坚决不能同意。”
“四方面军既已失去北出陕甘的机会,应争取先机南出,切勿失去南下机会。”
不用说,这些指令与以往让张国焘北上的命令是完全相反的,朱德一下子就懵圈了。
朱德经过缜密的思考和反复推演,始终觉得,贺龙和任弼时来了后,对于斗争张国焘是利大于弊,不但可以制约张国焘,也能更好地团结张国焘,从而使四方面军更快、更早地回到中央的手中。
权衡过后,他决定来个抗命不遵,停留在原地,等候二、六军团前来会合,再一同北上。
张国焘对朱德的这个决定窃喜不已。
他觉得,自己是红军总政委,掌握了跟红二、六军团的联系方式,是有很大把握控制住红二、六军团的。
四方面军在康北高原地区一等就是四个多月。
徐向前暗自摇头。
他知道,朱老总所冒的风险实在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