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气清言”解读③丨民国时期的楹联书法

百科   2025-01-27 09:51   浙江  


民国时期,楹联书法承续晚清碑派余序继续发展。在激荡变革的时代中,民国书家更追求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以沈曾植、吴昌硕、梁启超、李叔同、马一浮等为代表的一众民国书家,他们学贯中西,有着深厚的国学文化底蕴。他们敢于突破时风,令民国书坛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壮景。

此外,民国时期出版业蓬勃发展,《古今楹联类纂》《古今联语汇选》《华严集联三百》《集联汇选》等楹联文献相继出版,对楹联文化的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




吴昌硕

吴昌硕篆书七言联

民国三年(1914)

杭州博物馆藏

吴昌硕篆书十二言龙门联

民国八年(1919)

杭州博物馆藏

吴昌硕篆书集石鼓文八言联

民国八年(1919)

杭州博物馆藏


吴昌硕(1844~1927),字仓石,浙江安吉人。诗、书、画、印皆精,为一代艺术大师,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的楹联书法以其石鼓文篆书为最多,间有行、隶书。1886年,吴昌硕得好友潘钟瑞《石鼓文》拓本,此后终身临习不辍。吴昌硕的石鼓篆书楹联有直接集石鼓文字而成,也有运用石鼓文字体势脱化而来的自创、集句联。吴昌硕石鼓篆书联从排列整齐演变到参差错落,最终形成了老辣肆意、朴拙雄强的书法风格,成就了吴昌硕个人独特的书法面貌。


吴昌硕润格

民国八年(1919年)

杭州博物馆藏


民国时期的上海,买卖书画的交易量很大,艺术家制订润例鬻(yù)画已成为普遍现象。吴昌硕的楹联作品中,有不少是向画家本人购买的定件作品,现存的吴昌硕信札中有大量内容关于与友人的书画交易。


吴昌硕致诸宗元信札

晚清民国

杭州博物馆藏


书画家自定润例公开鬻艺,意味着字画成为一种商品社会上生产流通,艺术家在社会上以此来生存和发展,是社会身份的巨大变化。吴昌硕曾多次自定润格,并在报刊媒体上刊登。本展吴昌硕己未年(1919)自定润例中可见楹联的价格为“三尺五两、四尺六两、五尺八两、六尺十三两。”正是民国海上书画市场繁盛的见证。



沈曾植

沈曾植行书八言联

清末民国

杭州博物馆藏

沈曾植行书七言联

清末民国

杭州博物馆藏


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浙江嘉兴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官至江西南昌知府、安徽布政使。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居,归隐上海,号其楼为海日楼。他的书法融合汉隶、北碑、章草为一炉,自成面目,为一代宗师。

沈曾植晚年移居上海后,以读书写字自娱,王蘧(qú)常在《忆沈寐叟师》中说:“先生生前先以书法为余事,然亦刻意经营,竭心尽力,64岁后始专意写字,至73岁去世,用力极勤,遂卓然成为大家。”1913年,沈曾植题寓所“海日楼”,他的楹联书作常不落年款,馆藏沈曾植“幽岫深谿”八言联、“偏问勤收”七言联落款钤“海日楼”朱文印,正是其晚年寓居上海期间的作品。



曾熙

曾熙行书七言联

民国十八年(1929年)

杭州博物馆藏

曾熙行书五言联

民国

杭州博物馆藏

曾熙篆书八言联

民国

杭州博物馆藏


曾熙(1861~1930),号农髯。张大千之业师,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1915年始居上海,以卖字为生。曾熙在民国初年的上海名声甚巨,与李瑞清有“南曾北李”之誉。他不认同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反对一味推崇魏碑,认为习书应当溯其源流。他的书法以“求篆于金,求分于石”为理念,由三代鼎彝笔法为统摄,下启秦汉六朝。因此他的篆、隶、楷诸体临创作品多以“涩笔”入之,圆融而通达,虽作行楷却能呈现出浓厚的篆籀(zhòu)气息。



弘一法师李叔同

李叔同楷书四言联

民国三年(1914年)

杭州博物馆藏

弘一行书华严经偈颂句七言联

民国十九年(1930)

杭州博物馆藏

弘一行书集华严经谒颂句七言联

民国二十五年(1936)

杭州博物馆藏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三十九岁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工篆刻、填词及歌曲,最善书法。书学六朝写经,淳朴自然。为西泠印社早期社员。

李叔同书法,根据出家前、后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出家前,取法北朝碑版和宋人黄庭坚行楷,形成了他较为明显的前期楷书风格。出家后,其思想在律宗研修过程中净化、升华,去碑帖痕迹,去圭角爽利,追求温和自然逐渐形成了世人熟知的“弘一体”。

弘一于楹联,也多有创制,他所辑录并手书的《华严集联三百》是佛经集联的经典。1929年,弘一法师为纪念自己的母亲七十冥诞,发心撷取《华严经》中的精华重组成朗朗上口、意理深刻的联句,历时半年得以完成《华严集联三百》。1931年4月弘一法师精心书写完成《华严集联三百》册页,共有一百九十八开,并送上海开明书店印刷。



马一浮

马一浮篆书十言联

民国三十三年(1944)

杭州博物馆藏

马一浮隶书九言联

民国十九年(1930)

浙江省博物馆藏


马一浮(1883~1967),号蠲(juān)叟、蠲戏老人,浙江绍兴(今浙江绍兴上虞)人。中国国学家、书法家、篆刻家。新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梁漱溟(míng)、熊十力齐名,有“一代儒宗”之称。

马一浮的书法凝练高雅,造诣极深,钟鼎、篆、隶、章草、真书、行、草各书体,无一不精。他的字功力深厚,优雅峻拔,章法有致,随意自得,平和舒展,用墨浓淡相宜,被公认为中国书法界的泰斗。

马一浮一生中因经济所迫共有三次鬻字的经历,每次间隔数年不等,馆藏“巢居流波”十言联作于1944年马一浮第二次鬻字之时,其时因书院业务停顿马一浮亦不愿领书院薪金而令生活陷入困顿,故先生改写《蠲戏斋鬻书改例启》,开始鬻字以补贴生活所用。他以篆书做长联,又加入蜗涎笔法,令笔画呈现生涩苍古的飞白,较一般光洁遒美的玉箸篆书更显高古意趣,是其篆书楹联中的精品。




后记

纵观民国时期的书法,相较于晚清碑派书法一统天下的格局,民国时期的书法家继承了这一大的历史潮流,他们良好的旧学教育让他们的书法底色仍然来自于清代以来的碑学传统。区别于晚清书家以摹古和考据为重,身处变革时代的民国书家更加强调个人特质的抒发和表达,他们对碑派书法的实践和探索时至今日仍然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和意义。





展览名称:“佳气清言”馆藏楹联书法精品展

展览时间:2024年9月25日-2025年3月20日

展览地点:杭州博物馆北馆二楼翰墨丹青厅
















点击此处前往杭州博物馆
点个在看,不要错过我们的推送


杭州博物馆 杭小博
杭小博带你逛杭州博物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