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小伙做年货生意,年销近1亿,今年增长50%

文摘   2025-01-17 18:31   广东  

作者 | 成如梦
编辑 | 姜雪芬

来源 | 卖家

最容易唤起乡愁的,往往是一个味道。

过年了,打工人回家的动力除了团圆,还可能是记忆中最深刻的一道菜。所谓“人在他乡,胃在故乡”。

中国每个地方都有特色美食,每个“家乡味”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当地特色。《卖家》今天起推出“中国产业带·春节特色策划”,讲讲那些“记忆中的家乡味”。

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横空出世,火遍大江南北,但梁少忠气的好几天没睡好觉。

节目播出那会,他原本看的津津有味,父亲瞅了一眼电视说,“这个剧组当时来找过我们,不过我拒绝了,当时太忙了”。

在梁少忠的记忆里,那正是家里生意最困难的时期,在此之前,他们每年能够出口价值超2000万元的鱼丸到美国等海外国家,国内也在筹备着建造新的工厂,扩大生意规模。

但一夕之间,规则发生变化,国内的工厂无法扩建,出口的流程变复杂,整个海外业务断崖式下跌,家里只剩下一个门店正常经营,以维持全部人的开支。

但危机,亦是转机。

错过了节目的流量,让梁少忠不得去寻找新的破局之法。他重新梳理家里的鱼丸业务,砍掉不必要的产线,把鱼丸搬到了线上,拓宽渠道,几年过去,再次迎来了新的高光。

如今,梁少忠靠着丸子生意,年销售额近1亿元,今年增长50%。临近春节,又到了一年中丸子销量最好的时候,气温越低,鱼丸越好卖,每年这两个月的销售额都是平时的2-3倍。

最近他一边忙着生意,一边作为省人大代表参加广东省人大会议。对于梁少忠来说,春节不仅是团圆,也是收获。

五代人的鱼丸

每隔一段时间,市面上都会涌现出一些网红食品,它们会在短时间内风靡全国甚至是全球,但这些产品大多难以走完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很快又会淡出人们的视野。

但有一些食品,却能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适应时代的变化,保持其独特的风味和市场地位,成为经典,比如潮汕当地的传统美食之一,鱼丸。潮汕鱼丸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自记事起,梁少忠就在和鱼丸打交道,小时候的每个寒暑假他都被父母拉着在家里的门店帮忙,包装、抽真空、搬东西、收银等等。长大后,他接替父亲,成为家族鱼丸生意的第五代继承人,鱼丸承包了他小半辈子的大多数记忆。

1862年,梁少忠爷爷的爷爷已经在汕头市濠江区开店做鱼丸生意,只是中间曾经被合并到到供销社,直到他的父亲接手,又重新建立了品牌“晶华鱼丸”,还在当地开了一家200多平方米的门店,一边做鱼丸粉面的生意,一边售卖加工好的鱼丸成品。中间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一个店的年销售额就超过1000万元。

早期鱼丸的制作过程以手工为主,由师傅将新鲜的海鱼去头去尾,去内脏,清洗干净后,用刀沿着鱼骨将鱼肉剔下来,再将鱼肉捶打至起胶,同时把已经搅打好的鱼肉用手捏成小丸子。1997年前后,鱼肉捶打这一步骤已经改由机器完成,效率更高,一锅可以捶打15公斤,品质也更稳定。

到了2005年,捏制鱼丸这一过程也逐渐用机器代替。传统手工捏制的过程中,丸子成型后要在温水里定型,需要一个师傅专门跟进定型的过程,用他的经验去判断,是否升温或者降温,是否要拉长或者缩短成型的时间,花费的时间长,产量也限制在3000斤左右。而机器捏制是流水线做法,成丸机里的叶片会不停地转动,一天能够生产10吨,甚至是20吨。

效率大幅提升,但也带了一些新的问题。一方面,市场上每天销售的新鲜海鱼有限,如果是利用机器大规模捏制鱼丸,不可能全部都是鲜鱼,一定有一些是冻鱼,或者是处理过的鱼肉;另一方面,手工捏制,质量也比较稳定,而成丸机里面的叶片转动则会对浆体产生破坏。

“某种程度上,你会发现这种固定时间,固定温度所做出来的产品品质不如传统手工捏制的好。”梁少忠感慨。

一边是品质,一边是规模,哪一头都无法舍弃。梁少忠干脆分了两条生产线,一条产线做传统手工捏制的鱼丸,一条则利用机器做全自动化,扩大规模。而梁少忠则时不时通过手工捏制的鱼丸品质,来调整机器,使机器生产的鱼丸不断靠近手工的口感。

时至今日,传统手工生产的鱼丸仍然占据着整个公司产量的10%。用梁少忠的话来说,适应新环境的同时,也要坚守传统。

卖到了美国,却错过了《舌尖上的中国》

2001年,中国加入WTO,也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新篇章,但对当时的大部分普通人来说,这只是条新闻。倘若那时候有人告诉梁少忠的父亲,以后他的鱼丸要卖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和加拿大,他定是不信的。

那时候梁少忠11岁,家里的鱼丸生意还是父亲做主,父亲起初只将目光放到了国内,他走访了大连、青岛、丹东等多个靠海的城市,试图将潮汕的鱼丸卖到别的沿海城市,以拓展销路。

但遗憾的是这条路并没有走通,“我们做出来的鱼丸偏Q弹,但这些沿海城市大部分喜欢偏软糯的口感。而且汕头当地对丸子有认同感,能够接受高品质对应的高价格,同样的价格在外地很难卖出去”。

一直到2005年,一位祖籍汕头濠江的华侨找到梁少忠的父亲,希望能够得到授权,将当地的鱼丸卖到美国,小小的鱼丸从此搭上了国际化的列车。

中国不断开放国内市场的那段时间,为外资企业提供市场机会的同时,也让不少国内企业在海外市场大放异彩。那几年,梁少忠家里的鱼丸不仅卖到了美国,也畅销到了加拿大、意大利等多个海外国家。

“当时在国内还有点贵的价格,到了这些发达国家反而显得很便宜。更重要的是,Q弹的口感他们也能接受,没想到阴差阳错打开了海外的销路。”梁少忠告诉我们。

最高峰时期,海外市场靠着这一小颗一小颗的鱼丸,年销售额超2000万元。

市场瞬息万变,2010年初,梁少忠父亲扩建工厂受到阻碍,同时出口到美国的关税提高,出口流程也变复杂。内忧外患,一时之间几千万的对外贸易生意就这么断掉了。

但好在,家里的根基还在,200多平方米的门店照常营业,后面附带的小型工厂正常运作,小小的门店一年也能带来超过1000万元的销售额,足够养活所有人,只是这并非长久之计。

2012年,大学还没毕业的梁少忠已经被父亲催着回来接班,他从做鱼丸学起,“每天早上6点半起来切猪肉,做肉丸肉饼”。他一边做丸子,一边思考如何走出当下的困境,让公司经营得更好。

那一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热播,梁少忠在家看电视的时候,父亲淡淡地说,“这个导演来过我们家,当时好像说要拍摄,我太忙就拒绝了”。

梁少忠还记得,当时他气的好几天没睡着觉。那时候正是家里生意最惨淡的时期,海外生意停滞了,国内又没有找到新的增长点,只靠着一个小小的门店维持着生意的运转,他无数次想,要是上了节目,也许当时的困境会渡过得容易点。


不断适应新的环境

2014年,梁少忠带着疑惑跑到日本学习,参观当地的百年老店,了解他们做产品的概念、文化底蕴和管理模式。

回来之后,他做了三件事,一、缩减人员,先把不必要的业务砍掉,减少生存的压力;二、把门店中的小作坊生产改成专业化生产,将生产与销售完全分开;三、申报非遗,让公司的运转更加正规化。

那几年时间里,梁少忠基本上一直待在车间里,从做丸子到卖丸子的整个路径,他都亲力亲为。一方面是产品研发,鱼丸也需要符合时代发展的特征,如何使鱼丸更加健康,是否能够做到高蛋白低脂肪;另一方面是规模拓展,增加自动化产线,提高生产效率,将鱼丸搬到电商平台,增加销售渠道。

2020年,疫情突然来袭,但梁少忠家里的生意不仅没受到影响,还迎来了增长。当时线下生意虽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线上的生意却因此迎来爆发,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疫情期间的每一年,线上销售额的增长率都超过了20%。如今线上部分的年销售额已经稳定在1500万元左右。

2023年,生意逐渐稳定下来的梁少忠开始思考,到底应该做什么样的业务才能应对未来的竞争,消费者到底需要的是什么。

有一天他在香港的商超逛街的时候,突然看到了保鲜60天的产品。他突然意识到,在普通消费者眼中,大部分人的潜意识里都会认为保鲜的产品比速冻的产品更新鲜更好,尽管大多数时候并非如此。

他了解到60天保鲜技术用的是巴氏杀菌的技术,不需要添加防腐剂,如果是鱼丸,保鲜时间最多60天,随后他果断投了一条专做保鲜的产线。到了现在,当地才开始研究保鲜60天的技术,而梁少忠已经吃到了第一波红利,把保鲜的鱼丸铺到了几百个商超里。

2024年初,他还留意到了港人的“返向购物潮”,4月份在深圳口岸开了两个餐饮门店,去年一年创造了近80万元的收入。

在他看来,产品的品质始终是立足之本,不断听取消费者的意见,优化原有的产品,在保持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将品质做的更好。而创新则是未来,如果要保持持续的进步,就一定要时刻关注行业的动态,不断迭代,比如从冷冻到保鲜,从线下到线上,无论是产品还是模式都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如今,梁少忠以当地的门店为核心,已经布局了淘宝、天猫、小红书等线上渠道,还铺了不少线下商超,仅在香港,就有超过400家超市在售卖“晶华鱼丸”,整个公司的年销售额已经接近1亿元。

临近春节,又到了梁少忠每年生意最好的时候。在潮汕地区,鱼丸是除夕夜团圆饭中不可或缺的美食之一。潮汕话中的“丸”与“圆”同音,寓意着团圆、美满和幸福,鱼丸也象征着家庭的团聚和对新年的美好祝愿。而鱼丸也成了当地的大生意,公开数据显示,仅在汕头市濠江区,目前已经拥有鱼丸生产、加工企业40多家,销售和经营户200多家,线上电商企业50余家,鱼丸年产量超过3000吨。

而最近的梁少忠则忙着重新开拓海外市场,准备再次将鱼丸带到美国。

*受访品牌:晶华鱼丸

*本文转自卖家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授权。

老板进群


进派代增长社会员群 聊增长、保利润
150+亿级、400+千万级老板已加入
听大咖群内分享 线下深度交流↓

热文推荐

派代
助力卖家增长。商务合作加v:18027262980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