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孙奶奶,81岁了,这4年多来经常便秘,排便可困难啦。她长期吃润肠通便的药,像番泻叶、肠润茶、芦荟胶囊、三黄片之类的。平常呢,3-4天才能排一次便,粪便还硬结。吃了润肠药后,能正常一天排一次。可最近啊,吃药效果也不好了。最近在三门峡市中医院脾胃病科做了结肠镜检查,一查才发现,结肠有好大一片都发黑了,黑色素像条纹、斑片一样沉着在结肠黏膜上,就像“豹纹”,又像“蛇皮”,经过肠镜确诊,孙奶奶为结肠黑变病。孙奶奶的结肠镜资料图
相信大家看到孙奶奶的情况都会有些担心,其实结肠黑变病并不罕见,今天就由三门峡市中医院脾胃病科卫盼医师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这个病,包括它是什么、哪些人容易得、发病原因、是否会癌变、能不能逆转以及如何治疗和复查等内容。结肠黑变病(MC)是一种结肠黏膜有黑色素沉着的非炎症性肠病,就是结肠黏膜固有层内的巨噬细胞里有大量脂褐素。这病没什么特别的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患者主要是腹胀、便秘、排便困难,少数人会下腹部隐痛、食欲不好。结肠黑变病一般通过结肠镜检查来诊断。研究发现,结肠黑变病患者得腺瘤性息肉的几率明显增高,而腺瘤性息肉是大肠癌发生的基础。目前,结肠镜检查是最有效的诊断方法。
另一类是追求美容、减肥效果的女性。
便秘因素:要是粪便在结肠里停留时间太长,色素颗粒就会被肠道吸收,肠黏膜就变黑啦。药物因素:有些人长期用含蒽醌甙类成分的泻下药(像番泻叶、大黄等)来缓解便秘,这些药会让肠道上皮细胞死亡,死亡的细胞被巨噬细胞吃掉后变成脂褐素等色素,沉积在肠黏膜里,肠黏膜就有黑色花斑了。食物因素:食物残渣在消化道停留久了,部分蛋白质分解后会变成色素颗粒,沉积在肠黏膜里,让肠黏膜变黑。其他疾病:要是得了直肠前突、肠套叠、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得结肠黑变病的几率更高。
结肠黑变病是有可能癌变的,不过一般癌变的几率很低。要是病情控制不好,癌变几率和风险就可能增加。通常情况下,结肠黑变只是色素沉着,不影响身体正常功能,但它和大肠癌的发病率关系密切。这病主要是通过改善便秘来治疗。一般可以用饮食疗法、行为疗法这些非药物的方法来改善便秘。 饮食疗法:要养成好的饮食习惯,调整饮食结构。多吃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少吃酸的、辛辣燥热、油炸的食物,适当减少蛋白质、脂肪的摄入,还要多喝水哦。停用泻药、减肥排毒药:减少或者干脆别用含蒽醌甙类成分的泻药啦,像麻仁丸、香丹清、三黄片、牛黄解毒片、复方芦荟胶囊、六味安消胶囊这些。减肥排毒药大部分也是以蒽醌类为主要成分,这些成分会刺激肠道黏膜内巨噬细胞吞噬大量色素,沉着在肠道黏膜内,让黏膜变黑。所以,泻药、减肥药、通便茶、排毒胶囊这些,可别乱吃。行为疗法:养成好的排便习惯,排便的时候别看书,也别忍着便意。要是便秘经过 4-8 周的基础治疗没效果,可以根据情况选相应的药物治疗。便秘药物大概有这些类型: 容积性泻药:能增加大便量,扩大肠道容积,治疗便秘。比如聚卡波非钙片、葡甘聚糖(从木薯里提取的可溶性膳食纤维)、非比麸(从麦麸皮里提取的膳食纤维)。润滑性泻药:可以让局部润滑,软化粪便,治疗便秘。像甘油栓、开塞露、多库酯钠丹蒽醌胶囊等、口服麻油。高渗性泻药:能让肠内形成高渗状态,治疗便秘。像异山梨醇口服溶液、乳果糖口服溶液、硫酸镁等、聚乙二醇。促胃动力药:能促进胃肠道蠕动,治疗便秘。比如枸橼酸莫沙必利胶囊、盐酸伊托必利片、卢卡必利。微生态制剂:能改善肠道内微生态,促进肠蠕动,适合老年人。常见的有活性乳酸菌、双歧杆菌、芽孢杆菌。中医治疗:中草药里黄芪和肉苁蓉有补气温阳、润肠通便的作用。 温馨提示:患者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哦。除了药物,多吃苹果、白菜这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助于排便,缓解便秘。还可以经常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肠道蠕动。排便前,配合按摩支沟穴,对缓解、治疗便秘有一定作用。要是没有肠癌家族史,也没有结肠息肉,可以1-2年复查一次;要是有结肠息肉,病理是管状腺瘤的,1年复查一次;病理是绒毛状腺瘤、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3-6个月复查一次;病理是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要切除结肠息肉,3个月复查一次。三门峡市中医院脾胃病科是以病房、专科门诊、中医特色护理及消化内镜四位一体的特色脾胃病综合学科。科室中医特色突出,专业优势明显,拥有主任医师1名,河南省青苗人才培养教师1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3名,硕士研究生3名,住院医师2名,科室团队建设完备,人才梯队健全。科室常规开展内镜下疾病诊断(炎症性肠病、肿瘤、息肉、早癌筛查等);经胃镜特殊治疗:(内镜下止血、药物注射、异物取出、息肉切除、碎石术、食管狭窄扩张术、套扎术、注胶术、粘膜切除术、支架植入术、营养管植入术等)。多年来,脾胃病科不断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积极发扬传统中医药的综合优势,采用中医与西医结合、局部与整体结合、内治与外治结合等诊疗方法,运用中医辨证思维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开展“阴阳平衡灸、火龙罐”等治疗食管炎、胃炎、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胰腺炎、急慢性胆囊炎、功能性便秘、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科室不断探索中医药在慢性脾胃疾病方面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患者预后及预防复发的病因病机、理法方药理论,并整合借鉴现代医学技术,促进脾胃疾病中医医疗质量持续提升,使越来越多的脾胃病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