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发展史】中国医疗信息化5个阶段......

职场   2024-10-31 07:04   四川  

40年,见证了中国医疗信息化的发展历程。40年时间中国医疗信息化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包括政策、技术、业务、管理、产业等等方面。

 第1阶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八九十年代

医院信息化起步与探索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用于计算机硬件的生产,计算机的体积缩小、性能提高、价格降低,标准化的程序设计语言和人机会话式语言,使计算机应用领域也进一步扩大。从美国开始,计算机逐渐在医疗行业展开规模化应用。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和计算机技术的引进推广,我国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了计算机在医院业务中的应用探索。和国际医院信息化的发展规律相同,我国第一代医院信息化领域的专家们摸索着走过了独立应用、部门级系统到全院级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
01
  • 1973年,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研究所)成立计算机室,引进国产441B晶体管计算机,开展全国肿瘤疾病死因调查数据统计处理工作,成为有期刊文献记录的我国第一个专门设立计算机科室的医院。
  • 1978年,关幼波诊疗肝病专家系统研制成功,首创利用计算机模拟中医专家辨证论治思维过程,辅助中医专家诊疗疾病,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在该项目引领下,20世纪80年代相继出现了邹云翔中医肾系疾病计算机诊疗、教学、护理和咨询系统,姚贞白妇科专家诊疗系统,孙同郊乙型肝炎专家诊疗系统等。

  • 1978年,南京军区总医院引进国产DJS-130小型机,在药品管理等方面开始应用探索,这是国内计算机在医院管理信息化方面的最早尝试。

  • 1980年,北京积水潭医院在王安VS-80小型机上实现药品库房管理。随后的几年间,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北京协和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等先后引进国外小型机开始医院信息化探索与应用。

  • 1980年,中国医药信息学会(CMIA)成立,1981年在长沙召开第一次全国性学术会议,之后约每三年举办一次全国性学术年会。

  • 1986年,国家卫生部专门成立了计算机领导小组, 先后由卫生部分管副部长(部长)担任组长,将医院信息化事业提升到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来号召、推动,2000年卫生部将信息化领导工作统一归“信息化领导小组”领导

  • 1986年7月,为了鼓励医院信息化领域的探索,卫生部医政司向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阜外医院、新疆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等10个医院下达病案、统计、财务、药品、器械、人事等6个系统的研发任务,项目产出的“药库管理系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 1989年,卫生部在等级医院评审时提出各医疗机构成立信息部门的要求,各级医院纷纷响应成立计算机室。1992年卫生部针对我国医院参照国际惯例制定了“分级定等”标准, 在标准中明确提出三级医院必须能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此要求对医院信息化起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 1989年,由中国医药信息学会(CMIA)承办的第六届世界医药信息学大会(MEDINFO’89)在北京举行,这是我国首次承办该领域的国际学术会议。

  • 199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以下称总后卫生部)在大连召开会议,布置单机版“医院医疗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工作。会议提出了“需求推动、顶层设计”的工作思路和“五大统一”的工作方法,会议决定由解放军总医院负责系统的标准数据制定,沈阳军区卫生部信息中心负责软件系统开发。1991年,该系统在军队医院体系内开始推广,实现了病案首页和医疗统计的计算机管理和数据统一上报。这是总后卫生部领导下的第一次全军医院信息化建设。
  • 1991年,解放军总医院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信息管理系联合研发的“大型综合型医院的计算机医院管理信息系统”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02
阶段综述
1
国际医疗信息化的兴起
本阶段也是全球医疗信息化的萌芽和兴起阶段,我们看到大多数国家的医院信息化起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全世界第一台计算机1946年研制成功的十几年后,医疗行业开始了计算机相关技术的探索性应用。在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医疗信息系统开始应用在财务收费管理、住院病人和门诊病人管理领域等。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面向临床业务领域拓展,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医学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电子病历(EMR)、统一医学语言系统(UMLS)等领域逐渐发展起来。
2
国内医院信息化的探索
我国医院计算机应用初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在全球医疗信息化领域应用兴起的大背景下推进的,起步是在数据处理方面的应用。南京军区总医院在陶乃煌副院长领导下,首家引进DJS-130小型机设备,首次尝试了在医院管理方面的应用。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外技术的引入,成熟的计算机系统进入了我国医疗行业,少数几家大型医院先后拥有了不同型号的小型机,如北京积水潭医院、医科院肿瘤医院、北京协和医院、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等,除了科研教学应用之外,解放军总医院等少数信息系统成规模地投入日常业务运行,正式拉开医院信息化管理的序幕。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随着Apple个人电脑和之后IBM PC机的出现及BASIC语言、dBase数据库的普及,一些医院开始开发一些小型的管理软件,如病案统计、工资软件等单机版的应用。

这个阶段,无论是个人计算机还是多终端的小型机,其应用方式以独立应用为主。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当时Novell网和FoxBase、FoxPro数据库的日益盛行,越来越多有实力的医院进行了信息化建设,信息化覆盖患者入出转和病案、统计、药品、收费核算等领域,部门级的管理系统成为主流。20世纪90年代中期,完整的医院信息网络管理系统的实现技术上已经成为可能。1994年5月,在武汉东湖召开的中国医药信息学大会上,卫生部陈敏章部长指出:“我国还没有一家国家级的大型综合性医院真正实现了完整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陈敏章部长的这次讲话对行业同僚产生了极大触动,地方和军队的全院级信息系统在这个背景下开始加紧研发。
3
政府推动下的编码标准化
政府相关部门在行业初始阶段也起到了引导和促进作用。除了前述地方和军队两个全院级信息系统的建设外,1991年初,国家卫生部并协调总后卫生部、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标准编码研究所、国家医药管理局,组织卫生部北京医院、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北京阜外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医三院等多家医院及WHO疾病分类合作中心、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等单位,开展标准化研究。其后陆续出台了临床诊断、物资设备、检验、药品、医院财务、人员、科室、医嘱等标准编码。

 第2阶段 20世纪九十年代初-九十年代末

一体化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1995—2000年这短暂的5年对于中国的HIT行业是一个关键的拐点,伴随卫生部和总后卫生部主导的两个一体化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完成,中国的HIT正式走上产业化发展路程。前期的种种技术应用尝试在这个阶段沉淀为精细复杂的软件产品,原先分散的技术能力在政策和资金的推动下汇集为浩浩荡荡的产业洪流。在这个从0到1的变化中,我们走过了一条非常有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的道路,而这条道路引领中国的HIT走上了世界的舞台。至今,这个阶段中产生的成果仍然在影响着HIT行业的格局。
01
大事记
  • 1993年2月,由国家计委立项、卫生部和电子部共同指导、在卫生部计算机应用领导小组指导下、由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负责组织实施的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医院综合信息系统研究》申请立项,同年批准立项,正式启动。

  • 1994年8月,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和美国WYSE公司合资成立“北京众邦慧智合资公司”。这是国内第一个专业开发、销售、服务医院信息系统的公司。借助众邦慧智公司的组织平台,汇集了各方人才、技术和资金,后续展开了CHIS系统的预研和开发工作。

  • 1995年,卫生部以部发文件的形式明确计划建设“金卫”工程。卫生部计算机领导小组负责“金卫”工程的组织实施工作。

  • 1995年9月30日,总后卫生部、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和惠普公司(中国)签订协议共同开发医院管理信息系统。这是基于军队医院体系在20世纪90年代初成功推广单机版信息系统的经验之上,总后卫生部在“网络版”方向走出的重要一步。

  • 1995年10月,卫生部计算机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设立“金卫工程”军字1-3号的通知》,明确提出军队卫生信息化三个方向的建设与应用是国家“金卫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军队卫生“三大工程”之首的医院信息系统研发与应用工程后来被称为“军字一号”工程

  • 1995年11月6日,首届“中国医院信息网络大会”在北京华润饭店召开,会议由卫生部计算机领导小组和医院管理研究所共同主办,约300名代表参加了大会。会议约定每两年举办一次大会,由于行业迅速发展速度高于预期,1998年起,每年举办一次。

  • 1996年6月,按卫生部信息化领导小组要求,各省市卫生厅局建立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组,指定部门和专人对口管理卫生信息化工作。

  • 1997年3月21日,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为第一实施现场的《医院综合信息系统研究项目》通过电子部组织、卫生部科技司主持的鉴定。作为“八五”计划的成果之一,卫生部陈敏章部长为系统亲笔题字命名为“中国医院信息系统”(CHIS)

  • 1997年6月16日,总后卫生部在丰台总后药品检验所组织了“军字一号”试点医院培训班,对军内各大单位推荐的17家医院做了系统安装操作培训。此后“军字一号”逐步确立了沈阳军区202医院、北京军区251医院、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等军队信息化先进医院为“全军信息化研究与技术支持基地”,由此“军字一号”正式在全军进入扩大试点阶段

  • 1997年7月19日,卫生部发布《医院信息系统软件评审管理办法(试行)》。在卫生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各省市依照《医院信息系统软件基本功能规范》对医疗机构正在使用和采购的HIS系统进行评审,对通过评审的医疗机构核发《医院信息系统软件评审合格证》。此次评审对当时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起到提高标准、界定范围的积极作用。

  • 1997年12月,在全国卫生信息化工作会议上通过《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九五”规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其中对医院信息化建设提出具体量化目标:至2000年,50%以上省级医院实现医院信息化管理,30%以上中心城市医院实现医院信息化管理,10%县级医院实现医院信息化管理;卫生系统45岁以下中青年干部85%以上接受过计算机技术培训,并具备操作能力。这是卫生部第一次针对医疗信息化发出的纲要文件

  • 1998年1月,为配合医院信息系统软件评审工作,卫生部发布了《医院信息系统软件基本功能规范》,《规范》中详细规定了医院信息系统(HIS)所必须遵循的数据标准和16个基本功能模块,此规范为后来医院明确系统建设目标和产品选型起到重要的参照作用。

  • 1998年6月,总后卫生部信息中心建立“全军远程医学信息网”,“军字二号”工程成果初现,初步实现了会议、会诊、教学网络三项业务。2001年底总后卫生部进行网络升级,用卫星通信替代了电话线作为传输网络。

  • 1998年8月,中国医院信息网络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CHIMA)在此次大会上正式成立,CHIMA的前身为成立于1986年的中华医学会医院管理分会医院管理计算机应用学组。

  • 1998年12月1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此政策要求在次年(1999年)一年之内全国各地市建立针对城镇职工的100%覆盖的基本医疗保险。这是在经历过长达10年试点之后推出的一项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制度,该政策对医院信息化的普及起到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

  • 1999年1月4日,卫生部下发《关于加强远程会诊管理的通知》,明确远程医疗会诊属于医疗行为,必须在具备《医疗机构职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内进行,会诊医师与申请会诊医师之间的关系属于医学知识的咨询关系。

  • 1999年6月1日,山西省卫生厅在下属县级以上医院推行“住院费用一日清单”,为住院患者提供每日的费用明细清单。次年(2000年)10月此制度作为“医改实际操作成就”被新华社报道并开始在全国推广。依托计算机系统实现“住院费用一日清单”成为当时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切入点。

  • 1999年11月,总后卫生部在沈阳军区202医院组织现场经验交流会。这是“军字一号”建设过程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现场会,全军所有医院的院长和技术骨干分批参加了会议,此次会议标志着“军字一号”在军内的应用进入全面推广覆盖阶段。截至2004年,全军所有医院的“军字一号”上线任务全部完成。

02
阶段综述
1
持续不断地业务需求推动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公立医院“院长负责制”改革,一方面赋予了医院管理者更多的自主经营管理权力,另一方面也迫使其不得不面对逐渐高企的药品、耗材、设备和人力成本,原始粗放的管理开始向基于信息的管理过渡。与此同时,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贯穿整个20世纪90年代,不断扩大试点范围,深化医保管理细则,最终在20世纪90年代末成为全国普遍实施的医疗卫生政策。

在这样一个“对内严格控制成本,对外医保支付制约”的业务需求环境之下,中国的医院信息化建设起点设立于面向人财物管理的“医院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就成为一个必然的选择。
2
革故鼎新的技术路线选择
1995年微软公司推出Windows95操作系统,PC端的图形化用户界面(GUI)成为主流。也是在1995年,微软的SQL Server 数据库系统终于在技术路线上和Sybase分道扬镳,成为第一款为Windows NT服务器操作系统专门设计的数据库。也是在这个阶段中,甲骨文公司在1998年推出 Oracle 8 支持面向对象的开发。这两个产品成为国内开发人员转向大型关系数据库的起点。

国内医院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经历了由“DOS+FoxBase”转向“Windows+大型关系型数据库”的技术路线变化,并且最终推出了C/S架构下的软件系统。此构架成为其后20多年中的主流HIT技术路线
3
恰逢其时的国家政策支持
在这个阶段,以卫生部、电子工业部、总后卫生部为代表的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从思想上、组织上和资源上为“一体化医院信息系统”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从1994年中国医药信息学会武汉会议开始,由于有了电子工业部、卫生部和解放军总后卫生部的参与,医院信息化首次成为一个“官方认可”和推动的行业

在“八五计划(1991—1995年)”开始两年之后,1993年《医院综合信息系统研究》由于其面向解决民生问题的特性作为补充课题获得国家立项和资金支持。1995年“中国医院信息系统CHIS”问世,曹德贤、李包罗、华永良等专家全程参与了研发过程。在时任北大人民医院杜如煜院长、李月东副院长和信息中心何雨生主任大力推动下,系统于1996年首先在北大人民医院上线成功

1995年伴随国家“三金”工程启动的“金卫”工程最终将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作为主要的攻关目标。基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单机版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在全军成功推广的经验,总后卫生部开始“网络版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也在这个阶段加入“金卫工程”,成为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军字一号”工程。该系统是由总后卫生部组织、以解放军总医院为基地进行开发的。总后卫生部副部长傅征是“军字一号”课题负责人和工程总指挥,薛万国、刘海一、蒲卫等多位专家是这个项目的关键成员。

在依托医院等级医院评审要求,各个大中型医疗机构建立独立的信息管理部门之后,1996年,各个省厅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也建立完善了自己的卫生信息管理机构,负责指导和监督下属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实现卫生行政信息化管理。
4
冉冉升起的医院信息产业
在1995年之前,医院综合信息系统(HIS)还是少数先行者的大胆尝试,基本处于自研自用状态,医院用户对其功能范围、使用价值,采购价格和建设周期尚没有统一的认识。甚至在获得外部技术支持完成系统开发和维护的时候,医疗机构没有合规的财务项目完成费用支付,更不用说合理公认的价格定位。常见的情况是医院在投入几十万资金采购计算机设备之后,由于对软件开发投入不足造成设备闲置浪费。

1997—2000年期间,“中国医院信息系统CHIS”在北大人民医院上线、“军字一号”系统在解放军总医院等机构上线,以及卫生部发布《医院信息系统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等事件逐步为广大医院用户树立了一个参照体系。行业中对HIS系统的建设规模、建设目的、功能范围有了一个公认的明确的认识。

这其中《医院信息系统软件基本功能规范》发布初期的目的是配合完成各省厅对医院在用系统的评审工作,但是后期更多地成为医院自身建设系统的参考指南,并且在2002年再版中扩充了对医保接口的支持等内容。《规范》中除了对功能进行要求之外,也首次提出了医院信息系统的数据标准要求,这既是对1990年代初医疗数据标准化工作成果的应用,也是21世纪开始后医疗信息标准化工作的起源。

1994年众邦慧智公司成立,国内出现了第一家专业从事医院信息系统软件开发服务的商业机构。1999年“达因军惠”公司成立,定位于 “军字一号”系统的地方医院推广工作。在进入新千年之前,国内第一批HIS公司陆续出现。在1998年卫生部展开医院信息系统软件基本功能评审后,“众邦慧智”、“达因军惠”、“杭州创业”、“瑞得恒昌”等企业的医院信息化产品首批通过评审。

首批出现的商业机构在为医疗机构客户服务过程中,逐步形成了HIS系统百万级的市场销售价格、“软件销售+客户化服务”的系统交付模式。当年在客户现场夜以继日奋战的程序员、实施工程师,现今许多已经成为行业的领军人才。

 第3阶段 21世纪初

临床信息系统快速发展

入新千年,企业软件市场兴起。国内HIT市场经历1998年前后的小高潮之后,在新千年之际逐步自成一体,成为中国IT市场中一个专门市场。九年间,中国医疗卫生体系经历多次重大挑战,特别是2003年非典(SARS)的肆虐,数据信息交流不畅,使得中国疫情信息受到质疑和指责,促使高层领导意识到医疗卫生信息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政府出台诸多鼓励政策,并建立了多个国家级项目,从而形成了国内第二次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高潮期
01
大事记
  • 2001年8月,卫生部党组会研究决定,重新成立了以张文康部长为组长,王陇德、殷大奎副部长为副组长,11个相关司局领导为成员的卫生部信息化领导小组。此次新成立的卫生部信息化领导小组开始由国家卫生部部长担任组长,此后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均由部长担任。

  • 2002年5月,卫生部正式印发《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第二版》。

  • 2002年,“军字一号”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首个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的医院信息系统。“军字一号”作为我国医院信息化最早自主研发的大型一体化系统之一,也是唯一获得在全军统一实施、推广应用力度最强、医院覆盖面最大的系统。系统实现了全军医院信息跨级汇总、及时上报、集中统一存储和分析研究。

  • 2002年,总后卫生部全面推进“军字二号”工程,全军医药卫生信息网和远程医疗会诊系统覆盖全军医院,实现常态化运行。这是总后卫生部继“军字一号”工程后的又一重大举措。

  • 2003年3月,卫生部正式颁发《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卫办发[2003]74号),这是首个针对全国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的部级规划文件。

  • 2003年,教育部正式将“医学信息学”列为高等教育专业目录外专业,先后批准32所院校设立医学/卫生信息管理本科专业,中南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吉林大学、中国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设置了硕士学位教学点,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复旦大学、中南大学设置了博士学位教学点。

  • 2003年5月1日,北京小汤山医院作为非典防治的专门医院建成启用,该院采用“军字一号”信息系统,在72小时内完成了整体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并与医院同步启用,创造了奇迹。

  • 2004年6月,经民政部批准,作为卫生部主管的国家一级学会,中国卫生统计学会正式更名为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学会下设四个专业会员会,分别是:公共卫生信息专业委员会,医学统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卫生信息标准化专业委员会,妇幼保健信息专业委员会。

  • 2004年,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大规模集成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是首个获得省部级科学奖的医院信息化项目。

  • 2005年,军字二号(军队远程医学工程建设与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06年,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CHIMA)启动中国医院信息化状况年度调查项目,对中国医院信息化情况分9个方面进行调查,并出版年度调查报告,结束了医疗信息化行业缺乏行业调查报告的局面。调查报告共包括9个报告组,合计74个子报告。

  • 2006年12月,《中国数字医学》杂志正式创刊,是当时国内唯一的数字医学学术期刊,同期举办了首届“中国数字医学论坛”。《中国数字医学》杂志于2009年6月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2007年12月,卫生部公布首批20家数字化试点示范医院,期望通过示范医院评选让这些医院发挥带动、辐射作用,将先进的信息系统与现代科学管理模式引入医院管理体系,加速全国医院信息化的进程。20家医院分别是:(1)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医院;(2)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3)广东江门中心医院;(4)无锡市中医院;(5)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6)广东佛山市南海区中医院;(7)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8)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9)四川省人民医院;(10)北京同仁医院;(11)北京大学深圳医院;(12)北京天坛医院;(13)广东中山市人民医院;(14)山东省千佛山医院;(15)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16)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17)解放军总医院;(18)解放军251医院;(19)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20)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 2008年,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CHIMA)启动《卫生信息技术产品服务供应商调查》项目,调查内容包括:硬件、软件、网络、系统集成、安全、应用,咨询、服务等各门类HIT供应商,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中国HIT供应商的实际情况,具有行业参考价值。

  • 2008年5月,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CHIMA)与Accenture发布《中国医院信息化发展研究报告(白皮书)》,系统总结国内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成就与经验,分析医院信息化发展趋势。此书成为了解医院信息化行业状况,进行医院信息化建设规划的重要参考,并每五年发布一次。

02
阶段综述
2000—2009年的九年间,医院信息系统产品从HIS一枝独秀过渡到HIS、PACS、LIS、EMR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HIT市场初具规模。
1
国务院及国家部委的重视
1998年特大洪灾后,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于1998年10月在国务院研究科技救灾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进一步加快和完善疫情报告系统的现代化步伐,整体提高我国疫情预报和疾病防治工作水平”。由此卫生部开始重视公共卫生系统的建设,并在2000年4月正式启动实施《国家卫生信息网项目》。2002年10月《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在全国卫生信息化工作会议修改通过,体现出国家对医院信息化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在2002年底至2003年初的非典疫情中,信息采集手段的落后,以及医院信息系统的表现突出,促使国家加大对公共卫生系统的投入,大力推动公共卫生信息化的同时,对医院信息化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2009年的新医改中,更是将卫生信息化建设写入中央文件中,时任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形象地将新医改精神比作“一顶、四梁、八柱”的框架,HIT为其中一根支柱,这将医疗信息化的地位和重视程度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度。时任中国医院协会会长曹荣桂在每年一届的中华医院网络信息大会上,每届都做开场主题报告,使国家、卫生部推动医院信息化的决心和核心要旨深入传播到整个行业。
2
标准化工作的组织推动
尽管标准化工作在HIS系统研发之初就已经被重视,但标准化工作一直缺乏系统推动的组织领导。2004年成立了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卫生信息标准化专业委员会,2005年5月成立了HL7 CHINA,2006年4月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筹建电子病历委员会,这些委员会、协会组织的启动和成立使得国内医疗卫生信息标准化工作开始组织化推动。

2003年,卫生部启动了基础框架、医院、社区、公共卫生、妇幼保健等五个卫生信息标准的研究。同年11月,卫生部启动了“医院信息基本数据集标准”、“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基本数据集标准”的研究。2007年,相继出版了《医疗健康信息传输与交换标准》(HL7 2.4版本中文版)、《医疗健康信息集成规范,Integrating the Healthcare Enterprise》(IHE标准)、《观测指标逻辑命名与代码系统V2.19》(LONIC标准)等标准规范,并进行了多次HL7标准培训,以及IHE规范化测试。

截至2014年底,卫生部相继出台了217套标准、规范。在此期间,Intel、GE等公司在中国医院信息标准化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3
技术结构的演化
HIS系统的逐步成熟,技术开发与时俱进,建立在高速以太网上的Windows+SQL Server或Oracle的Client/Server架构成为行业主流应用。

技术争论热点转移到是Client/Server还是Browser/Servers,以及是否采用中间件的三层架构。2000年,山东毓璜顶医院开始三层技术架构实践,并成功上线,使三层架构获得行业初步认可。
4
临床信息系统的发展
临床信息需求大量增加,使得各地开始实施与临床业务更加紧密结合的专业化信息系统。2000年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和北京天健公司在国内率先合作建成全院级的医学影像系统,并创造性地提出后台自动传输和分中心调度等概念和办法,有效地解决了当时技术条件下大容量医学影像的存储、传输和管理问题。中国PACS建设从实验研究阶段进入推广应用阶段。2003年,广州军区总医院开发和实施了电子病历系统,采用专用电子病历编辑器方式进行临床文档的书写和管理。2005年,佛山市南海区中医院(现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实现了全院化电子病历应用。2006年,北京协和医院实践床边PDA应用,形成护理闭环管理。这些实践活动都逐步探索形成了新HIT业态,PACS、LIS、移动医疗等信息系统更加深入地渗透到临床业务活动中。
5
非典疫情的挑战
2003年4月22日,非典疫情全面爆发,北京市突击建成小汤山医院作为防治非典的专门医院,并于5月1日启用。小汤山医院采用“军字一号”系统作为信息处理系统,总后卫生部信息中心和北京天健公司紧密合作,快速设计实施,在72小时内完成整体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来自全军各医院的1380名医务人员直接使用信息系统投入临床工作,保留了世界上唯一的非典病人电子化病历记录库。
6
国外HIS系统的引进
2000年,MedTrak医院信息系统在中国石油中心医院试点,这是继IBM等国际公司在中国尝试之后,国外另一HIS系统在国内医院的全面应用,也是Caché数据库首次进入中国。此项目成为代理该产品的北京东华公司进入HIT市场的基石。该公司在中国HIT市场中逐渐站稳脚跟、发展壮大,成为引进国外系统的少数成功案例。

2003年,北京同仁医院亦庄分院采用新波科技公司(SCS)负责承建的iHIS系统,该系统使用Java语言基于J2EE的BS技术架构开发,并实践了“床位管理中心”等多项管理创新理念。此后受诸多因素影响,同仁医院亦庄分院成为iHIS在中国的唯一用户。

2004年,西门子Soarian HIS进入中国,在湖南长沙旺旺医院落地实践。Soarian系统基于SOA架构,通过流程管理方式满足业务灵活配置要求。2006年6月,西门子宣布由于战略调整,取消HIS在华业务。

国外厂商的HIS系统在国内成功案例较少,但PACS、LIS等临床专业系统应用较多。
7
医院信息化刊物和专著的发展
在新千年以后,医院信息化的传播和出版工作陆续起步。在期刊方面,2004年《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06年《中国数字医学》先后创刊,特别是《中国数字医学》2009年6月成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成为当时中国HIT领域中独一无二进入“核心”级别的专业刊物。

在医院信息化专著方面,在引进国外有关理论著作的同时,诸多医院信息化实践获得总结形成专著出版。2002年2月,由包含飞、郑学侃翻译的《医学信息学》出版,这是国内第一本全面介绍医学信息学概念的著作。2003年5月,由曹荣桂总编、李包罗主编的《医院管理学信息管理分册》出版,从理论上系统总结了多年中国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对建设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另外还有《医院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远程医学》《数字医学概论》等专著先后出版。
8
医院信息化学术交流的繁荣
1999年前,国内医院信息化方面的学术会议主要是每三年一次的CMIA会议。1995年以后,由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和CHIMA每年5月或6月举办的“中国医院信息网络大会(CHINC)”成为又一个重要学术交流平台。2004年,CHIMA与HIMSS达成协议,每两年在“中国医院信息网络大会”期间,联合召开中美医院信息化论坛;2009年,与台湾医学资讯学会合作,每两年在“中国医院信息网络大会”期间,联合召开海峡两岸交流会,成功建立海内外定期学术交流平台。中国医院信息网络大会从每年参会300多人逐步扩大到3000余人的规模,伴随学术会议举行的信息化成果和产品展览日益繁荣。《中国数字医学》杂志从2006年开始,每年下半年8月左右举办“中国数字医学论坛”,成为另一个重要的定期学术交流平台。2011年4月,经中华医学会、中国科协和民政部审查批准成立“中华医学数字医学分会”,每年组织召开一次全国性“数字医学研讨会”。

在全国学术会议交流带动下,发达省市、军队积极举办区域性医院信息化学术交流年会,此外也出现了“医学信息学论坛(MiForum)”等网络论坛交流方式和民间团体。学术会议、网络论坛等多种形式交流推动了医院信息化知识的学习和普及。
9
HIT行业互动活动
HIT参与各方共同努力,开展多项行业工作。2006年2月,以医院信息化管理者为参与者,在北京成立了CHIMA CIO俱乐部,先后在北京、珠海、杭州、上海举行了大区峰会,与部分省份开展了省一级的CIO俱乐部活动。2006年5月,CHIMA启动每年一次的中国医院信息化状况年度调查项目,同年开始每两年一次的优秀医院信息主管评选。2007年5月20日,以HIT供应商为参与者在成都成立CHIMA HIT Vender Club。2008年4月,由CHIMA主办、《中国数字医学》杂志社承办了“英特尔杯”中国医疗信息化大奖赛活动。2008年5月,CHIMA启动《卫生信息技术产品服务供应商调查》。2012年,成立了面向年轻HIT从业者的CHIMA青年委员会。这些活动极大促进了行业参与各方之间的互动。

 第4阶段 2009年-2015年

新医改与技术创新推动医院信息化新发展

2009年以来,医院数字化建设快速进展,组织领导和资金投入持续加强;人才保障、信息安全管理、远程医疗服务等多项政策制度不断完善;基础建设继续深入,重点项目稳步推进,信息系统功能应用不断拓展;通过电子病历、居民健康卡、远程医疗、区域卫生信息化工程的深入推进,预约挂号、健康门户、检验检查报告查询、健康档案查询、健康管理App、互联网医疗等面向公众的服务功能逐步应用,使百姓就医日趋便捷,在降低居民就医成本、提高就医体验、改善医患关系、促进和谐就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01
大事记
  • 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标志着本轮医改的启动。在《意见》第十四条,提出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强调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建设医院信息化,并围绕医疗服务的各个方面提出改革要求。

  • 2009年12月,卫生部发布了《关于规范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将建立、使用和管理居民健康档案作为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举措。2011年,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要达到30%。城市达到50%,到2020年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符合基层实际的,统一、科学、规范的健康档案建立、使用和管理制度。

  • 2009年,卫生部启动了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2011年6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进一步扩大临床路径管理试点范围,细化完善各病种临床路径,稳步推进临床路径管理信息化建设等具体工作要求。

  • 2010年开始,中央财政投入了27亿元专门用于基层的卫生信息化建设,包括村卫生室的信息化建设、远程医疗,以及5个卫生城市的综合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试点等。2010年开始,中国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投资额增幅显著上升。

  • 2010年4月,卫生部印发关于《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的通知。规范中明确了电子病历的定义,对电子病历的特点,医院开展条件、建立、使用、保存和管理提出具体要求。11月,发布《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试行)》。

  • 2010年10月14日,卫生部发布《电子病历试点工作方案》(卫医政发[2010]85号),决定在北京等22个省区市的部分区域和医院开展电子病历试点工作。2011年5月10日,卫生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医院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卫办医政函[2011]436号)。为进一步推进试点工作,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推荐的基础上,结合各单位的基础条件和工作积极性,2011年10月24日,卫生部颁布《第二批电子病历试点工作试点城市和试点医院名单的通知》,决定增加哈尔滨市、石家庄市作为电子病历试点城市,增加北京石景山医院等92家医院作为电子病历试点医院。一系列工作极大促进了电子病历在我国医院的普及与发展。

  • 卫生部在2010年制定了《卫生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与发展规划(2011—2015年)》,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框架,即国家“3521工程”。要求“加强国家、省、地(市)三级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加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医疗服务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加强新农合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卫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推进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基础资源库建设;加强国家卫生信息网络建设”。

  • 2011年8月18日,上海金仕达卫宁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创业板上市。2015年5月14日,创业软件在创业板上市交易。2015年6月3日,医惠科技重组“中瑞思创”成功上市,改名为“思创医惠”。加上万达、东华、东软等多家整体上市的集团企业,医疗信息化行业中的上市企业越来越多

  • 2011年10月,卫生部办公厅颁布了《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方法及标准(试行)》,卫生部将根据这一标准对电子病历试点医院进行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各省卫生厅也将根据《方法及标准》对辖区内的医院逐步开展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

  • 2012年开始,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正式启动了卫生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工作。通过本项工作的开展,加强卫生信息标准应用管理,促进标准落地,以测促用、以测促改、以测促建,指导各地规范实施卫生信息化建设,有效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 2012年2月,卫生部印发《居民健康卡管理办法(试行)》,计划建立覆盖全国的标准统一、全国通用的居民健康卡。2015年又三次强调提出“三个一”计划,即到2020年,让每个家庭有一名合格的家庭医生,每个居民有一份动态管理的电子健康档案和一张服务功能完善的健康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 2012年5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提出要把“全民健康信息化工程”作为国家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内容之一,其建设目标是实现相关卫生政务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重大疾病防控能力,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 2014年10月,广东省网络医院经过一个多月的试运行,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正式上线启用,成为全国首家获得地方卫生计生部门许可的网络医院。

  • 2015年1月,国家卫生计生委下发《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卫医发[2015]2号),提出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改善患者就医体验,要求医院加强信息引导、加强信息管理、提供信息查询。

  • 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14号),要求开展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健康大数据,转变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7月1日国务院正式颁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对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医疗健康行动提出要求,包括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开展线上线下医疗服务、加强卫生服务信息资源整合大数据分析,以及创新网络化医疗服务模式等方面的内容。

  • 2015年12月7日,乌镇互联网医院宣布正式上线,10日开出了第一张互联网处方。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鲁炜在乌镇互联网大会参访时,盛赞乌镇互联网医院是“互联网+医疗”的卓越代表。

02
阶段综述
1
新医改对信息化的推动作用明显
在推动医改深化过程中,政府对信息化的作用越来越重视。分级诊疗、质量监管、绩效考核、患者服务、深化支付改革等对信息化要求更加突出,围绕信息化主题的规范、方案也层出不穷,医疗信息化建设热情高涨。2009年以来,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积极致力于建立卫生信息化标准,已出台卫生信息数据元目录等数据元标准、EHR相关数十类基本数据集标准和基于EHR的区域信息平台建设方案,还有各种分类编码标准、系统功能规范等。这些基础类、数据类和技术类标准为我国大力推动EHR建设起到了良好的引导。
2
多重技术创新的产业应用
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医疗等关键技术加速产业应用。这些关键技术在优化就医流程、跨医疗机构共享互认检查检验结果、跨地域核算结报医疗费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边远地区延伸、有效改善群众就医感受、创新工作模式、提高服务管理水平等方面起到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3
各大互联网巨头的涌入
百度与国家药监局、北京市政府、301医院、好大夫在线等合作,借其强大的搜索引擎技术和云计算平台布局互联网医疗领域。阿里巴巴借道中信21世纪进军互联网医疗领域,2014年更名为阿里健康,同时,借助支付宝的广泛应用,持续与医院合作,推广支付宝未来医院建设模式。腾讯投资丁香园、挂号网、卓健科技,连续布局互联网医疗领域内多家重要公司,同时,借助微信的广泛应用,力推微信版本的智慧医院。
4
电子病历系统成为应用的核心
卫生部电子病历委员会编写的《国外电子病历应用现状与发展策略》一书于2009年出版,该书总结和分析了发达国家相关发展历程和技术积累,明确了相关核心概念和技术方法。继而又陆续发布《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征求意见稿)》和《临床检验结果互操作规范文献集》。除了技术和理论准备,卫生部陆续发布《电子病历试点工作方案》、《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医院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和《第二批电子病历试点工作试点城市和试点医院名单的通知》。这些具体的落实工作加深了行业对电子病历系统的认识,使得电子病历系统逐步成为这个阶段医院信息化的应用核心。

——以上来源:中国数字医学 作者:张琨、朱杰、朱若华等

 第5阶段 2016年-至今

三位一体”智慧医院和医院高质量发展

自2016年以来,我国在智慧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征途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飞速发展。这一阶段,国家层面通过密集发布并不断更新评审评级标准,为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明确的导向与规范框架,使得“智慧医院建设”成为了这一时期医疗卫生领域的标志性代名词。为了全面评估与促进医院智慧化水平的提升,国家推出和更新了包括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医疗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智慧服务分级评级以及智慧管理分级评价在内的多维度评价体系,这一“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评级体系不仅全面覆盖了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还极大地激发了医疗机构参与评级的积极性,参与热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与此同时,智慧医院建设的浪潮中,一系列新技术与新理念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迅速成为行业讨论的焦点。新一代智慧医院的建设不再局限于传统框架,而是深度融合了信创技术、中台架构、微服务设计理念以及大模型等前沿科技。这些新兴技术不仅在理论层面为智慧医院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更在实际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实践,推动了智慧医院从概念走向现实,从局部优化迈向全面升级,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现代化转型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01
大事记
  • 2016年3月,由24家专业从事软硬件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的国内单位共同发起成立的一个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后来,信创把大大小小的一些软硬件等行业放到了一起,重新整了个名字叫: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简称“信创”

  • 2016年10月,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突出强调预防为主,调整优化健康服务体系,实现全民健康
  • 2017年9月,为指导各地规范开展区域(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建设,推进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和共享协同,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于8月31日正式印发了《国家医疗健康信息区域(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方案(2017年版)》

  • 2018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为促进和规范医院信息化建设,在《医院信息平台应用功能指引》和《医院信息化建设应用技术指引》基础上,制定了《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试行)》,明确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建设内容和建设要求。

  • 2018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发〔2018〕20号),强调了电子病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以促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
  • 2018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最新版《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标准(试行)》,将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的分级从0-7级修改为0-8级,以适应医院信息平台、医疗大数据平台的建设需求,以及对电子病历数据互通和数据挖掘应用的更高要求。
  • 2019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的通知,明确了医院智慧服务的评级标准,推动了互联网医院的开展。这一评估体系主要从临床应用、患者服务和运营管理三个维度进行评价,特别是患者服务方面,涵盖了诊疗预约、远程诊疗、支付、家庭医生、转诊、宣教等服务项目。

  • 2019年4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提出以医疗质量、运营效率、持续发展、满意度评价四个方面共55个指标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加强对医院的主动控费和提高医患满意度的考核。
  • 2020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信息中心正式印发了《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方案(2020年版)》,明确了医院测评工作的原则、依据、方法、测评管理及流程,明确了测评内容、等级评定及指标体系,特别是结合近几年医院信息化建设新需求、新技术应用情况。

  • 2020年4月,作为中国医疗信息化行业上市第一股,卫宁健康的新一代医疗健康科技产品——WiNEX 6.0。新一代智慧医院信息系统在行业掀起一股热潮。

  • 2021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医院智慧管理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旨在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提升医院管理水平。
  • 2021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发布《关于印发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2021―2025)的通知》,正式提出围绕智慧医院分级评估体系,建设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智慧医院信息系统的顶层设计理论,并提出到2025年建成一批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示范医院的建设目标。
  • 2022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信息化支撑能力持续增强,其中,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参评率达到99.0%,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全国平均级别达4级,个别医院已达到8级。
  • 2022年11月,ChatGPT发布,ChatGPT是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它能够基于在预训练阶段所见的模式和统计规律,来生成回答,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真正像人类一样来聊天交流,甚至能完成撰写论文 、邮件、脚本、文案、翻译、代码等任务。随后医疗行业大模型逐渐兴起。

  • 2023年,《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方案(2023-2025年)》发布,提出加大智慧医院建设力度,积极探索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02
阶段综述
1
新冠促进疫情防控信息化建设
在新冠疫情的推动下,医院信息化建设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传统的医疗模式难以迅速适应大规模疫情的防控需求,因此,信息化手段成为支撑疫情防控工作的关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信息化支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注重发挥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作用,积极采用网络直报方式,支撑疫情数据填报和逐级统计,这一举措极大提高了数据报送的质量和效率,减轻了基层统计填报的负担。同时,通过强化与工信、公安、交通运输等部门的信息联动,形成了多源数据监测、交换、汇聚、反馈机制,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了对疫情发展的实时跟踪、重点筛查和有效预测,为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疫情防控信息化建设的另一重要方面在于依托省统筹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做好疫情数据的汇聚、分析、应用工作。这一平台不仅服务于疫情防控,还服务于临床救治和科研攻关,通过大数据分析,能够迅速发现疫情的流行趋势和潜在风险点,为制定和调整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此外,各大医院还充分利用远程医疗平台,提供远程会诊、防治指导等服务,借助信息技术下沉专家资源,提高了基层和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应对疫情的能力,有效缓解了定点医院诊疗压力,减少了人员跨区域传播的风险。这些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疫情防控的效率,也保障了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从长远来看,新冠疫情加速了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推动了医疗信息系统和公共卫生信息平台的深度融合。通过疫情期间的实践,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认可,各级政府和医疗机构纷纷加大了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医院信息化建设将进一步深化,为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供更加全面、高效、智能的支撑。同时,疫情防控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将为其他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2
“三位一体”智慧医院评级体系的形成
三位一体智慧医院的形成,是国家在智慧医院建设领域推行的一项重要战略。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构建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分级评价、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价以及医院智慧管理分级评价这“三位一体”的评审评级标准体系。这一体系的形成,不仅为智慧医院的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也推动了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升级。通过这一体系的评审评级,医院可以清晰地了解自身在智慧医院建设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改进措施,提升整体医疗服务水平。

国家在智慧医院建设的三位一体评审评级标准的形成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医疗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分级评价关注医院在电子病历系统建设、应用及信息安全等方面的表现,旨在推动医院实现病历信息的数字化、结构化、标准化和互联互通。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价则侧重于医院在患者服务、医疗流程优化、医疗资源调配等方面的智慧化水平,旨在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和满意度。医院智慧管理分级评价则关注医院在管理决策、资源配置、运营优化等方面的智慧化水平,旨在提高医院的管理效率和运营效益。

随着三位一体智慧医院评审评级标准的不断完善和推广,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积极参与到智慧医院的建设中来。通过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加强医院信息平台建设等措施,医院不断提升自身的智慧化水平。同时,国家也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提供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医院加大在智慧医院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未来,随着智慧医院建设的不断深入和普及,三位一体的评审评级标准将成为推动医疗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3
新一代智慧医院系统成为行业热门话题
新一代智慧医院的提出和设计理念,旨在通过信息技术的革新,彻底重塑医疗行业的服务模式和管理体系。这一理念的提出,源于对医疗行业现状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发展的前瞻预判。智慧医院不再仅仅是一个提供医疗服务的场所,而是集医疗、服务、管理于一体的智能化生态系统。它以患者为中心,通过优化业务流程、提升医疗质量、增强服务便捷性,为患者提供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医疗服务。设计理念上,智慧医院注重数据的互联互通和信息的无缝对接,通过引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传统的医院信息系统存在诸多问题,如信息孤岛、系统稳定性不足、扩展性受限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传统的HIS信息系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效率,但其架构的局限性、操作体验的欠佳以及数据标准化程度低等问题,使得医院在面临新业务需求时,往往难以快速响应和灵活调整。因此,新一代智慧医院的信息系统,必须打破传统架构的束缚,引入更加先进和灵活的技术架构,如中台、微服务、云原生等,以实现系统的快速迭代和持续优化。同时,通过大模型的应用,提升系统的智能化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支持医疗决策和临床诊疗。

新一代智慧医院在融入新技术和新理念的同时,也展现出了一系列新的特征。一体化设计,使得医院的信息系统能够更加紧密地集成在一起,实现信息的无缝流转和共享。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如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不仅提高了医疗服务的精准性和效率,还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专科化的发展,使得信息系统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医疗专科的精细化管理需求,为专科医生提供更加专业的信息化支持。此外,低代码化和标准化的推进,也降低了医院信息系统的开发成本和维护难度,提高了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新一代智慧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使其在未来的医疗行业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4
信创在智慧医院建设中广泛开展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与创新浪潮,为信创产业(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的崛起铺设了坚实的基石。信创产业致力于通过自主研发与创新,从根本上解决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卡脖子”难题,确保信息技术产业的自主可控与安全可靠。在医疗行业,信创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显著提升了医疗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还极大加速了医疗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信创产业的崛起,为医疗行业带来了自主可控的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有效缓解了以往对国外技术和产品的过度依赖及其带来的安全隐患。

此外,信创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为医疗行业提供了更为丰富多样的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满足了医疗行业日益增长的信息化需求。医疗机构和信息化厂商也纷纷在信创方面加快了实践的步伐,例如卫宁健康WiNEX系统在广州市老年医院成功部署上线,率先在信创云上实现核心医疗业务系统运行。创业慧康基于完整的国产化信创软硬件产品项目在四川省的甘洛中彝医院成功上线。智业新一代智慧医院信息系统ONE-LINK的国产化信创项目顺利在大连市中山区人民医院交付落地。这些厂商和医院积极响应国家信创政策,全面引入了国产操作系统、数据库及中间件等核心组件,成功构建了基于信创技术的医疗信息系统。

展望未来,信创产业与医疗行业的深度融合将成为大势所趋。医疗行业将更加注重自主可控与信息安全,持续加大对信创产品和服务的采购与应用力度,推动医疗信息系统向更高水平的自主可控与安全可靠发展。同时,医疗行业也将深化与信创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探索医疗信息化建设的新路径。政府层面,也将进一步加大对信创产业的支持与引导,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等措施,推动信创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这些举措将为医疗行业提供更加安全、可靠、高效的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助力医疗信息化建设迈向新的高度,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保驾护航。
5
新兴技术进一步在医院广泛应用
在智慧医院的建设征途中,新兴技术进一步成熟和广泛应用,例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大模型、5G、物联网等。大数据技术的深度融入,让智慧医院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通过收集并分析海量的医疗数据,包括患者的病历信息、检查结果、用药记录等,大数据平台能够挖掘出隐藏的疾病规律与风险因素,为临床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渗透,则进一步推动了智慧医院在诊断、治疗及患者管理等方面的智能化升级。AI辅助诊断系统,借助深度学习算法,能够高效识别医学影像中的异常特征,辅助医生进行精准诊断,尤其在肿瘤、眼科等领域展现出了卓越的性能。同时,智能语音交互系统、虚拟护士等AI应用,也极大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与满意度。在某智慧医院中,AI智能导航系统不仅帮助患者快速找到就诊科室,还通过智能问答提供了丰富的健康咨询,有效缓解了医院的人流压力,提高了整体运营效率。

大模型技术的最新进展,更是为智慧医院的未来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基于大规模语料库训练的自然语言处理大模型,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医疗文本,实现医疗文献的智能检索与摘要,助力科研人员快速获取前沿知识。此外,医疗领域的大模型还能根据患者症状与病史,生成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建议,为医生提供决策参考。在某智慧医院的科研项目中,大模型技术被用于新药研发的数据分析,通过模拟药物作用机制,加速了新药筛选过程,为攻克顽疾提供了科技支撑。这些新兴技术的深度应用,不仅加快了智慧医院的建设步伐,更为医疗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注入了强大动力。
6
行业的市场格局变化和智慧医院投入加大

近十年来,我国医院信息化厂商市场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厂商的市场占比呈现出动态调整的趋势。以卫宁健康、东软集团、创业慧康、东华医为为代表的传统医疗信息化巨头,凭借其深厚的行业积累和技术实力,持续巩固并扩大了市场份额。这些厂商通过不断创新和升级产品,满足医疗机构日益增长的信息化需求,特别是在多院区管理、临床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系统等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随着智慧医院建设的加速推进,这些主要厂商凭借其在医疗信息化领域的深厚底蕴,成功抓住了市场机遇,实现了市场份额的稳步增长。

与此同时,新兴的技术厂商异军突起,为医院信息化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这些厂商通常聚焦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致力于将这些技术应用于医疗领域,推动医疗服务的智能化、精准化发展。

此外,专科化和专业化产品厂商的兴起,成为近十年来医院信息化市场格局变化的又一重要特征。这些厂商专注于特定医疗领域或专科的信息化建设,如电子病历系统、信息平台、大数据、产科系统、中医系统、无纸化病案等,提供针对性强、专业度高的信息化解决方案。这些专科化和专业化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医疗机构在特定领域的业务需求,提升医疗服务的精准度和效率。随着智慧医院建设的不断深入,医疗机构对专科化和专业化信息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些厂商的市场空间不断扩大。

同时,智慧医院建设的市场投入越来越大,这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医疗行业自身的发展。2021年中国医疗信息化核心软件市场规模达到323亿元,预计2024年总规模将达到547亿元。在医院评级、智慧医院建设与医院运营管理等内外部因素驱动下,医疗信息化市场呈繁荣增长态势。特别是三级以下医院对智慧医院信息系统的投入意愿增强,对新兴医疗应用需求旺盛,成为拉动市场增长的核心引擎。这表明,智慧医院建设不仅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需要,也是推动医疗信息化行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7
医院高质量发展和医疗集团化成为主旋律

在当前医疗行业的发展中,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医院建设的核心目标。智慧医院的建设,作为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智能化设备,不仅提升了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还为患者带来了更加便捷和舒适的就医体验。智慧医院的建设,涉及到多院区的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对于集团化医院而言,这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服务能力的关键步骤。

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多院区、集团化医院的管理模式逐渐成为主流。这种模式下,医院能够实现资源的集中管理和优化配置,通过智慧医院的建设,加强内部信息流通和数据共享,提高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协调性。同时,这也为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疗集团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区域医疗资源的均衡发展和医疗服务的整体提升。

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和三级医院等级评审是衡量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准。智慧医院的建设,通过数字化手段,能够更加精准地收集和分析医疗服务数据,为医院的绩效考核和等级评审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这不仅有助于医院及时发现并改进服务中的不足,也是推动医院持续改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为医院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明确的指引。智慧医院通过智能化手段,能够更加高效地实现这些指标的监测和评估。例如,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和患者管理系统,可以实时跟踪患者的治疗进展和满意度,从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这些都是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慧医院的建设,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医院管理理念的转变。在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医院需要从传统的以治疗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智慧医院通过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医疗服务,满足患者的多元化需求,这不仅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也是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来源:智医信)
END

【免责声明】
1.“医信头次条”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商业交易及或医疗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医信头次条”内容发生偏差,我司不承担任何责任,包括但不限于法律责任,赔偿责任。
2.“医信头次条”致力于提供合理、准确、完整的资讯信息,但不保证信息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合理、不准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3.“医信头次条”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司联系。



















AI+智慧医疗:智慧医院人工智能40+应用场景......
国家卫健委:公立医院信息化的“543”建设标准
连开四场发布会推广三明经验,国家卫健委释放了什么信号?
2024华东医院信息网络大会10月26日上海盛大开幕!



































医信头次条
医信头次条-医疗信息行业的创新媒体与服务平台。我们致力于打造权威性、高质量的医疗生态媒体平台、通过平台报道、IP塑造、深度品牌策划与展示,为创新医疗从业者塑造行业地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