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国家教材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部署,积极探索中小学科学(综合)教材建设规律,促进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12月10日下午,由中小学科学(综合)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执行主任、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郑长龙,东北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地理科学学院教授王向东,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授吕立杰,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教授于海波,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王秀红,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李刚,中小学科学(综合)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秘书单媛媛,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初中科学教研员、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沙琦波, 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初中部主任、初中科学教研员、正高级教师金京生等专家组成的调研组来到钱塘区,并在下沙中学开展调研活动。
杭州市钱塘区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江志明,杭州市钱塘区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沈伟丰(主持工作),杭州市钱塘区教师教育学院初中部主任、初中科学教研员姚雪飞,下沙中学书记童永圣,校长陈凯等陪同并做了相关科学教育的交流和汇报。
01 调研第一站
为了践行科学课程“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理念,我校王馨茁老师开设了一节《分子模型的建构 》公开课。《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指出,把“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作为义务教育课程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强调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体会学科思想方法,探索与素养目标和课程内容结构化相匹配的学科典型学习方式,推进以“学科实践”为标志的育人方式的转型。王馨茁老师的这节科学课,基本上是贯穿了“做中学”重视实践的新课标理念,例如让学生动手搭建分子的结构。
2022版新课标规定教学评价“旨在监控教学和学习过程、反馈教学和学习效果、指导学生优化学习、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王老师的课让小组合作进行评价,并小组间互相打分,并说明扣分的理由。体现了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有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提出解决现实生活中“甲醛”问题的方案,让学生在“用中学”。
新课标要求评价要遵循“发展性和形成性”原则,即“即评价应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和动态发展,以及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引导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如让学生比较教师搭建的分子结构和同学的不同,并播放视频,展示正确的分子结构,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改进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一种反思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创中学”。
02 调研第二站
调研的第二站,领导和专家们来到下沙中学的AI赋能评价实验室,学生们正在完成《探究植物叶片气孔开放和关闭的原因》的实验。本活动设计了基于真实情境的表现性任务,教师引导学生选用合适的器材完成科学探究,并利用AI智能和PTA检核量表对学生进行实验能力和探究技能测评。
实验探究融合测评是钱塘区十余年来的坚持实践,也是钱塘区科学教学的亮点特色,下沙中学是AI赋能的先行校。通过表现性评价,反映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真实学习状况,使学习过程与学习目标、学习任务与评分规则、学生困惑与学习支架相匹配,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同时,通过AI赋能,实现对学生操作细节的精准评价,减少评价偏差,体现公平性。
表现性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真实学习状况,使学习过程与学习目标、学习任务与评分规则、学生困惑与学习支架相匹配,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同时,通过AI赋能,对课堂评价体系进行补充,实现对学生操作细节的精准评价,减少评价偏差,体现教育公平性。
03 调研第三站
调研最后,基地的领导、专家学者与我校教师代表进行了座谈,重点就如何提升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提升科学教师对教材的转化能力、加强科学教师队伍建设、创新科学教育教学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沟通交流。
钱塘区教育局副局长江志明就区域的科学教育做了总结性发言,使调研组专家对浙江省的科学教育有一个区域性的了解。
在座谈交流中,郑长龙主任表示对浙江省初中科学课程在三十多年改革历程中所汇集的“浙江智慧”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此次调研活动,也将激励我们科学教育人不断前行,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和创新的思维,为提升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贡献力量,共创科学教育新篇章!
END
图文:教学处
一审:姚飞飞
二审:陈良
三审: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