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历皇帝28年不上朝,说“重文轻武”的畸形结构
文化
历史
2024-12-29 21:46
湖南
若说明朝实亡于万历朝,相信是不需质疑的。因为《明史》也这么说。
28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普遍被后世视为明朝趋向衰败的转折人物,然而明朝的覆亡可以全算到他一人头上吗?明朝这个朝代,夹在元朝和清朝两个时代之间,开国君王朱元璋,再来是燕王夺位、郑和下西洋、东西厂之争,直至最后的吴三桂开边境放女真入关,明朝在世人的印象,很多时候都和宦官有关系,其次便是它的重文轻武,文人政治的极盛期,还有以农立国。万历皇帝所在的时代,正好是女真族崛起时,他年幼即位,一切都仰赖首辅张居正的主持,而张居正最有名的便是一条鞭法,以及他的标准作业程序。(根据史书记载张居正是个很喜欢编造规则来管理天下的首辅)。万历十五年,是万历皇帝的政治分水岭,他想册立自己喜爱的郑贵妃所生的儿子当皇太子,却遭到满朝文武反对,而那时张居正已死。万历皇帝也想有番大作为,却被传统礼教、道德规矩所束缚,搞得他心灰意冷,连死后也不能和自己挚爱的人长眠,万历被那无形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反对张居正的众多官员们崛起,他们向万历展现张居正不为皇上所见的另一面。看似克勤克俭的张居正,实际上却是骄傲自满,贪污舞弊。在反张派的清算下,张居正被指出利用权势和对皇帝的掌控,在一面打击反对派并巩固权力的同时,也累积了惊人的财富。这颠覆了万历长久以来对老师的印象,对万历内心的冲击性可想而知,无论是否出自反对派的操弄,都在万历的心中造成了强烈的震撼,无奈他并没有足够的智慧和决断力对事实作出分辨,只能任由政治角力的浪潮将他冲落,跟着反对派打击那个他曾经尊敬的老师。万历皇帝开始对张居正产生道德瑕疵上的反感,不仅抄了张居正的家,所有跟张居正有关的人、事、物都遭到牵连波及,这是一场政治斗争,其中也包括了抗倭名将戚继光。一件件小事仍旧将百官推到了万历的对立面,万历无力反抗,只能以消极的行为来对应窘况,做出无声的抗议。他开始在某种程度上荒怠朝政,例如拒绝重要的人事更替、拒绝立皇太子,并走近宦官沉浸于嬉戏游乐。若从这里来看,万历皇帝确实是个昏君,实属昏庸无能,然而在十五年以前,万历皇帝每每亲临朝政,事事躬亲,体恤臣民减少税负,似乎又是贤君的作为。写《万历十五年》的黄仁宇说,他这本书不是针砭个人的历史价值,而写是大历史,人事虽然更迭,朝代或许不同,但相同的情况却在发生。我们活在现代,对一个人物的评价,有时也单看一时的表现,我们会说这人变了,变得不老实且处处投机取巧,却不问是否有社会环境的关系或因果。我想读历史书的乐趣就在于此了,就在你看着过去这么久的事情了,却还觉得熟悉,究竟是该高兴于自己的自觉?还是该悲哀于我们一再的重蹈覆辙,而没有汲取教训?在读世间已无张居正时,我读到的是宽以待己、严以待人,张居正有他的历史功劳,但他私心太过,总是重用自己人,并对异己打压排挤,但他又为了虚名,因而常授意周遭的人代他开难开之口,因而在他死后百官对他的批评似乎是道德,而不是功过。我们周遭有太多这种事,若是真的事情做不好被责骂也罢,但有时就是道德问题,而这种道德却凌驾于其他一切之上。“在下层行政单位间许多实际问题尚未解决以前,行政效率的增进,必然是缓慢的、有限度的。强求效率增高,超过这种限度,只会造成行政系统的内部不安,整个文官集团会因压力过高而分裂;而纠纷一起,实际问题又会升级成为道德问题。”
张居正死后,新任的首辅申时行却是忙于平衡百官和皇帝的冲突,所以落得两面不讨好,将国家搞得一团乱。明代重文轻武的情形,受到了唐朝和元朝的影响,因而文人忌惮武官,甚至到了以文驾武的不正常情形。在这种形势下,才会酿出了之后女真八旗统一北方下中原建立清朝的恶果。这种文官体系一直延续到近代,从减少战争到尽量避免战争,武官成了一种政治上的弱势,进而影响到了一个政治的平衡。或许是和平世界已来临,已经不需要再持续增兵或购买军备,但是文武的平衡失调,长久下来所影响的,却是未来的应对能力和人才培养。照这么来看,《万历十五年》当时的文官集团,似乎是更大于宦官乱政,或者这种文官集团的绑架政治,仍然在现代持续上演。我觉得蛮有趣的是书中所质疑的孔子所说的“仁”是什么?孔子的仁从春秋后塑造了儒家文化,也形成了中国的道德伦理。然而道德伦理曾经多次被质疑和重建,例如竹林七贤的荒诞不羁,或是后来强调行为符合仁德的理学,以及阳明学派的明道救世。仁一字,是一种道德观,也是种行为模式,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可仁,也造就了观念上的限制,行为的不允许、思考的不道德。不妨想想,一个可以活在现代社会的“仁”(人),是何模样?阅读《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从一个管理学的角度你可以见张居正,从一个社会体制的局限你可以从万历朝的文官系统,探讨系统的稳定和危机感。从古鉴今,其实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