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党中央关于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发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办学传统和优势特色,坚持扎根西部、面向旱区、助推“一带一路”,强化协同攻关、产教融合、对外合作、人才培育,为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教育、科技和人才支撑。
强化协同攻关,提升创新策源硬实力。一是推进科研模式创新。实施学科交叉和集群化发展,打破学院、学科界限,开展有组织科研,组建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与绿色生产、旱区国土治理与生态修复、农业高效用水与区域水安全、家畜生物学与健康养殖、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等5大学科群,全面把握未来农业发展趋势,聚焦三产融合、主体多元、绿色发展、健康引领、智能装备和全球配置六大特征,超前布局创建未来农业研究院,以“五群一院”为抓手引领农业科技拔尖筑峰。二是建强科技攻关平台。构建形成“院-校-省部-国家”四级联动的科研平台体系,强化分类管理和分类支持,推动科研平台多领域全覆盖。立足“旱区逆境”区域特色,集中力量加快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和中国-中亚旱区农业“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推进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旱区作物高效用水国家工程实验室、家畜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等培育重组,持续提升高水平科技平台支撑能力。聚焦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成立秦岭研究院,组建秦岭野生动物生物学研究中心、中草药研究与利用中心等7个交叉研究中心,发挥科教优势当好秦岭卫士、筑牢生态屏障。三是强化核心技术突破。围绕西部农业和产业发展重大需要,有组织布局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十四五”期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35项,培育出一批高水平原创性研究成果。如,选育的小麦良种“西农979”是我国目前第一大优质强筋品种;首次发现小麦条锈病关键感病基因,揭开小麦条锈菌变异之谜;基因编辑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研发出全国首款奶绵羊液相育种芯片,培育出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藏羊、全国首例体细胞克隆滩羊和“超级奶牛”;葡萄酒酵母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助力我国跃升为世界葡萄酒生产与消费大国。
强化产教融合,增强赋能发展驱动力。一是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聚焦“大农业”领域,主动对接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增设生物育种、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等重点领域相关专业,开办智慧牧场等新农科辅修专业,不断增强专业设置的针对性。适应未来农业发展新业态,形成以智慧农业、智慧林业、智慧牧业、智慧水利和智能装备等5个“智慧+”专业为核心的智慧农业专业集群,加快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传统专业升级改造速度。二是推进产教协同育人。立足宁夏主产区,聚焦葡萄酒全产业链发展,联合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西鸽酒庄等龙头企业共同组建国家级葡萄酒现代产业学院,搭建“高校+政府+企业”协同育人平台,设立“卓越工程师班”,实行校企“3+1”联合培养模式,形成“企业出题、校企共答”的良好局面。实施涉农专业学位研究生“项目制”培养改革,设立新疆、宁夏农业人才培养专项,以破解当地特色林果产业发展、盐碱地综合治理等“真需求”“真问题”为导向,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效融合。三是畅通成果转化通道。以农业试验示范站为连接点,构建形成“大学-试验示范站-示范园-用户”的科技成果进村入户快捷通道,有效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近年来,依托试验示范站累计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4100多项。在产业核心区,与地方政府、科研单位和农技推广部门共建产业研究院,引入龙头企业先期介入,加速成果转化落地,助力西部地区经济繁荣发展。
强化合作共赢,扩大辐射周边影响力。一是服务三秦大地。瞄准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构建土壤侵蚀调控技术体系,助推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移近400公里。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与陕西合阳等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县,形成以“书记帮镇助力团”“专家教授助力团”“研究生助力团”和“优秀人才先锋服务队”为主体的“三团一队”科技帮扶新模式。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建智能农业装备研究院,聚焦丘陵山地智能农业装备等重点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吸纳达闼机器人等科技企业共同参与,提升陕西农业领域科技创新硬实力。二是坚持面向西部。联合西部六省14家科研单位成立“西北农林科技创新联盟”,打造西部地区产学研用高质量发展共同体。在18个省区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建立试验示范站30个、示范基地50个和示范园200多个,辐射带动地方产业兴旺。发挥智库作用,组织开展“西北乡村大调查”,完成西北地区农村类型划分,为服务西部乡村振兴谋良策。与7所西部高校建立对口帮扶关系,选优配强援藏、援疆干部,选派教师53人次加入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助力振兴西部高等教育。三是助推“一带一路”。深入实施国际化战略,在中亚地区建成10个产学研一体的高水平海外农业示范园,在乌兹别克斯坦成立塔什干分校,联合涉农企业在哈萨克斯坦开展“订单式”农业生产,为世界粮食安全贡献“西农智慧”。深度参与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建设,组建上合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上合组织国家农学高校联盟等,成功举办上合国家农业部长会议等重大国际会议。持续强化“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2007年至今累计为56个“一带一路”国家培养“知华友华”农科高素质留学研究生700余人。
强化人才培育,筑牢强农兴农支撑力。一是强化人才自主培养。注重思想引领,打造“大国三农”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一南一北”两条线路开展“大美秦岭”“九曲黄河”生态文明实践教育,涵育学生知农爱农情怀,毕业生75%服务涉农行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系统性构建“通专结合、本研贯通、产教融合”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体系,设立生物科学基础拔尖和经济学基础拔尖2个基地班和植物生产类等6个卓越班,着力培养涉农领域拔尖创新人才。以实践教育为抓手强化“五育并举”,实施实践教学进场站行动计划,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配置到产教融合大平台上。二是打造一流人才队伍。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学校学科建设实际,实施人才支持培育工程和人才引进行动计划,建立海外引才引智基地,加快汇聚全球旱区农业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强化青年人才培育力度,实施教学、科研双导师制,开展青年教师驻站驻点实践锻炼,全方位提升教书育人本领。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实施教师分类评价改革,单设“科研推广型教师”类别岗位,增设推广二级、三级岗,将资政报告、成果转化等实绩纳入评价考核内容,增强教师主动服务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三是扎实开展“三农”培训。依托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平台,积极承担西部省份“头雁”培育任务,探索形成“三阶段、双导师、一报告、N举措”的“321+N”培育模式,三年来培养的“头雁”直接带动500多家初加工企业、1500多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万多农户共同发展。组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发展联盟,成立“头雁”产业发展专家工作站68个,建立“头雁”校友会2个,促进资源共享,为推进区域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注入不竭动力。
来源 | 教育部官网
编辑 | 炜琳 初审 | 陈浩 终审 | 徐公